《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3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09-16 15:56:41
古人在构筑“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的时候,因为拉郎配,还造成一个明显的漏洞。上面说了,传统说法说后稷活动在五帝时期。但是《国语·周语下》记载,“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也就是说周人从后稷到周文王,才经历了15位君主。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到商末周文王时期,足有1000多年,难道周人每位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时间都有六七十年?要知道,据西晋人从战国时魏国贵族墓中挖出的史书《古本竹书纪年》(见注)记载,夏代从禹到桀有君王十四世17王,商朝从成汤到纣王有君王十七世29王。夏商合计有三十一世46王,难道说周族的15位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总时间,能赶得上夏商三十一世46位君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么大的一个Bug,早就有古人看出来。为了调和这个矛盾,有的古代史家们就跳出来弥合说,周人始祖后稷和史书上说的周人第二代首领不窋(读竹)之间,其实不是传统认定的父子关系,而是始祖与第N代孙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后稷与不窋之间有若干代周人首领的名字失传了、缺失了。比如有人就指出,《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后稷的弟弟台玺、台玺的儿子叔均也都做过周族君长,但这二位却显然没有被列入周人君长的世系表。按这种说法,因为后稷到不窋之间,甚或不窋之后的各代周人君主之间,有若干代周人首领的名字失传了,所以才造成夏商时期夏商共有46王而周人只有15位王的假象。
周人的先祖中,有人被遗漏了,这应该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其实我们前面早分析过,上古时代各部族的发展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各部族信奉的神或始祖,本就不可能都处于同一时代。把各部族的神或始祖都说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只不过是东周、秦汉民族融合后编上古“帝王将相谱系”时编在一起的。所以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后稷其实并不是传说中五帝时期的人。按周人平均每代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时间为30年来算,往前推十几、二十代人的时间(史书记载的十五先公再加遗漏的几位先公),也许后稷的真实生活年代只是在夏朝末年或商朝初年。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周人发迹建立大周朝之后,为了自抬身价,所以就把自己始祖后稷的时代提前了,以证明自己始祖的地位能与唐、夏、商始祖的地位比肩。这种说法可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日期:2017-09-16 15:57:19
不过后稷到底是传说中五帝时期人,还是夏末商初人,大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也不用在这一点去死抠。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周人心目中的始祖或始祖神是后稷,他妈姓姜叫姜嫄(显示周人和姜姓部族关系很深),他大约是4000-3500年前西北地区(或曰陕西或曰山西)的一个部族首领(或不是“人”而是部族之神),后稷的特长或说“神技”是善于种庄稼,因此后世他又被周人尊为农神,就可以了。
日期:2017-09-16 16:03:04
此处插一段不是题外话的小知识:
《竹书纪年》的来龙去脉和相关问题
介绍中国上古史,就不能不提一本极其重要的古代史书——《竹书纪年》,这书其实又分为《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个版本。因为本书后来会一次又一次地引用《竹书纪年》的内容,所以有必要说说它的来历。
说起《竹书纪年》,那还是古代“考古学”的一项伟大成就。话说西晋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今河南汲县)有一个叫不准(不读为彪)的盗墓贼,盗挖了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墓。这座大墓的主人,有的说是魏襄王的墓,也有人说它是魏安僖王的墓。这座大墓里面,除了青铜钟、鼎等各种珍宝,还埋有数十车用战国古文写的竹简书和帛书。当然这个不准是个没文化的盗墓贼,只认财宝,不把竹简书和帛书当回事,他在昏暗的墓里看不清东西时,就顺手拿起竹简点起来当火把照明,烧掉折断不少记载珍贵文献的竹简,然后盗鼎而去。好在这个盗墓贼很快被当地官府抓获了,当地官府的书吏一看古墓里有那么多古书,敏锐感觉到其中的巨大价值,立即收拢起来,上交朝廷。晋武帝于是命令当时的著名学者荀勗、束皙、和峤等人去整理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献。荀勗、束皙、和峤等人不愧博学多才的名声,把这些用战国古文所写的散乱残缺的竹简整理成七十五篇(卷)文章,并转写成西晋通行的隶书。这七十五篇文章,内容庞杂,有《易经》、《琐语》等占卜解梦书,有《缴书》这样教人射鸟的书,也有《图诗》这样的图画书,以及《周食田法》、《论楚事》等杂书,当然还有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在历史类书籍中,有十二卷是属于纪年体史书,类似传世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上起五帝、下到战国晚期的两千多年历史。这十二卷纪年体的史书本没有名字,后来被整理者起名为《纪年》。因为这《纪年》是写在竹简上,出土于汲郡古墓中的,所以又名《竹书纪年》或《汲冢纪年》。这《竹书纪年》,写作于战国晚期,据认为出自魏国史官的手笔,比太史公的《史记》早了两百年,而且躲过秦始皇焚书之火的摧残,保留了很多珍贵的中华上古史,所以价值无法计算。
有人可能又会问,那这《竹书纪年》怎么又分为《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版本呢?原来《竹书纪年》上面的很多记载,很多不符合传统的说法,尤其不符合儒家的正统史观,如《竹书纪年》说夏代的时间多于商代,舜武力逼迫尧让位给他,太甲杀伊尹,等等,因此受到一些正统儒家学者的抵制。再加上唐末五代,战火频仍,导致这部记载很多珍贵史料的出土文献,到北宋的时候居然失传了。不过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一个两卷本的《竹书纪年》突然又横空出世,重返人间。但是人们发现,重新出世的《竹书纪年》,好像有些问题。比如,按晋代人记载,《竹书纪年》记载东周以后的史事时,最初是用的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又用的魏国纪年,但明代重出的《竹书纪年》,却都是用周天子的纪年。尤其重要的是,明代以后重出的《竹书纪年》,很多条目内容与晋唐以来书籍所征引的《竹书纪年》条目不同。到了清代以后,经过很多学者反复考证,多数人认为明代新出两卷本《竹书纪年》不是西晋整理的《竹书纪年》的原本。
近现代很多历史大家,为寻求晋代《竹书纪年》的原貌,试着辑录古书中所摘引过的原本《竹书纪年》零散文句,像缝掇“百衲衣”一样,又辑成一本《竹书纪年》,通称《古本竹书纪年》。为了区别,于是现在人们就把明代出现的那个版本的伪《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所以出于严谨的考虑,本书一般引用《古本竹书纪年》上的史料。不过《今本竹书纪年》虽证实是伪书,但也是元明文人辑录各种古文献加上年月凑成,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以本书也会适量引用一些本人认为有一定价值的《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内容。但是要强调的是,《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很多史事虽然取自很多古籍,但是不少条目前的年月,却是它擅自加上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上面的很多年月太当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