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8节作者:
昆X 【译文】
伯峻先生:、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才是君子。
论语茶馆:
孔子说:“先实践,然后再根据实践的情况来发表言论。”
看来,伯峻先生是选择句读一的。
日期:2018-03-04 20:33:09
0214 孔子的几何哲学
本章,我想需要运用到一些几何知识,不过这些几何知识都很浅显,只需小学水平就够了,但很形象。当然,我们首先还是来看看本章所提到的“君子”与“小人”。
● 君子、小人:
《论语》中有十六处为“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从这十六处对比,便可较为完整地得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在众多的区别中,在下认为,“君子”和“小人”的最本质区别便是:“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至于为什么说它是最本质的区别,则另章再论。
● 周、比:
周:圆周;圆周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用它来比喻人际关系,便是对待周遭的人,能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
比:并列、挨着;直线上的各点,到线外之点的距离是不相等的。用它来比喻人际关系,便是对待周遭的人,会有亲疏远近之别;而这种亲疏远近之别,容易偏袒营私、甚至狼狈为奸。
日期:2018-03-04 20:33:34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伯峻先生: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论语茶馆:
孔子说:“君子对人能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小人对人则往往偏袒营私而不能一视同仁。”
日期:2018-03-04 20:36:40
0215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先生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称孔子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其学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不得不说,这是种误解,比如本章,孔子便辩证地指出学与思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 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那么便会被学问的表象所蒙蔽,且有可能是学得越多,就越感到迷惑:这种说法也对,那种说法也对。同样,“尽信人”亦不行。正如宰我所问,假如一位仁者被告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是不是应信其语而跳井寻仁呢?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3):君子可以杀身以成仁,但不可落入陷阱;可以被欺骗,但不可被迷惑,不可因为听说井中有仁,便欣然跳之。因此,做学问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不被迷惑。
● 思而不学则殆:
殆:《说文》“殆,危也”,可引申为“陷入困境”。
当然,“殆”亦可通“怠”,如“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二十五》)中的“殆”便是“疲惫”之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思而不学”,便是自我封闭式的胡思乱想。这种情况下,确实挺累人的,尤其是入睡前的胡思乱想,有时会引起彻夜未眠,那就更累。不过,鉴于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却不知孔子是否会有同样的感受。故,仅参考之。
杨伯峻先生则根据王引之的《经义述闻》,认为本章的“殆”同“多见阙殆”(2·18)的“殆”,当“疑惑”解,并引申为“不自信”;鉴于“思而不学”和“不自信”之间,似乎无必然的关联,故不从之。
日期:2018-03-04 20:36:57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论语茶馆:
孔子说:“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便会迷惑茫然、不知所措;只空想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困境、无所突破。”
日期:2018-03-05 18:12:07
0216“攻乎异端”便是排除异己吗?
攻乎异端:
攻:可有两种说法。一、攻击;二、攻习、攻研。
鉴于“攻”的对象为“异端”,故,取第二说。
乎:介词,于,引出动词产生的对象。
异:不同的、违背自然的。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孔子效法于天,效法于自然;所谓“天赋异禀”,则是“子不语”的“乱力、怪神”(7·20)。
端:《广雅》“端,正也”、《说文》“端,直也”;故,取其本义,正直、稳重、不歪斜。
“异端”,便是指偏离正道、违背自然的学问;而非是不同于自己的学问。虽然在李泽厚先生看来,不去攻击不同于自己的异端邪说,可表现出孔学的宽容精神;但将不同于自己的学说便视为异端学说,则意味着,自己的学说是没有错的,错的永远是他人,之所以不攻击对方,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宽容、不予计较罢了。其带来的后果,便会助长盲目的自信,而逐渐丧失思辨的能力。故不从之。
斯害也已:
斯:代词,这、这是。
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日期:2018-03-05 18:12:59
以“佞”这种“异端”为例。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15·41),言辞只需表达清楚意思即可;“佞”则是指善辩、甚至是诡辩。“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5·5)、“郑声淫,佞人殆”(15·11)、“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8),“佞”本该为君子所不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然而,“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6·17),“佞”大行其道,甚至其风头盖过了“美”、盖过了“颜值担当”。“佞”行其道的最大危险便在于“巧言乱德”(15·27):它会导致社会上“崇德”的人减少,“先事后得”(12·21)、“仁而不佞”(5·5)之人便会逐渐被“巧言令色”之人所取代,甚至被排挤、被刑戮而不能免于世。所谓“德不如色,色不如佞”。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华丽的辞藻和虚美的承诺,便如处在巨型的泡沫之中,若任其泡沫膨胀,那么随时会有不攻自破的危险。而就佞者个人而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往往除了一副巧嘴外,别无他长;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危险,因为一旦换了气象,便可能难以立足。由此可见,“攻乎异端”,确实是有害且危险的。
日期:2018-03-05 18:13:23
另,由于本章,在下与伯峻先生的解法实在不同,故,原原本本地将他的注释抄录,供作参考:
(1)攻——《论语》共享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这里也不应例外。很多人却把它解为“治学”的“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