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的武氏回忆起这件事也不由得感慨万分,那时的自己真的太过天真单纯,完全忽略了伴君如伴虎的这句古训,狮子骢事件给她上了一课,那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全局,你不是皇帝,你没有杀伐果断的权力,君王是虎,你只是一个浮萍的小草,绝不要当自己是主子,不然你的死期也将至了,武氏在长达多年的情形下开始来充实自己,她开始觉得自己入宫是对还是错,值得还是不值得,总之就是一句话,找事情充实自己,不然早晚得郁闷死去。
而武才人失宠后,与贞观元年入宫,先为才人后为婕妤的徐惠妃开始独获帝宠,最终再升一级为充容,也就是95版那个说出了以色侍君能得几时好的惠妃,当然惠妃不可能去提携武才人,事实上她的品级也在武氏之上,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概为了证实武氏跟徐惠一同入宫,所以你看95版误导不少人,就连范爷版武媚娘都如此设定,实际上徐惠妃跟武氏没有半分关联,徐惠628年入宫,而628年武氏和姊妹们都在利州,如何能以入宫的徐惠妃做姊妹,因此不存在,武才人看着徐惠妃受宠,内心嫉妒之余而又无可奈何,她不能左右皇帝的思想,也不能表现不满,只有眼睁睁看着这一幕。
武才人的未来如何也只有下次再说好了
日期:2017-10-20 10:10:21
病榻偷情
从641到646年,整整六年,武氏可谓饱尝人间冷暖,看着其余的嫔妃如鱼得水,自己这个才人却是出于半尴尬的情况,说失宠的话,可衣食供应不缺,依旧是才人这个位分可以享受的,说得宠的话,已经很久没见到过太宗皇帝了,武才人内心一片荒凉,如果说狮子骢事件让她失去圣心,那么世态炎凉在她失宠的那一刻,她可是彻底尝到了。
虽然在这漫长六年里,武氏可以看书来打发时间,但是她不是为了作女史官才入宫,而是为了做才人才入宫的,这些书籍无法满足自己日益干涸的心,但是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话,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个改变武氏未来命运的人终于到来了,他就是晋王治,他的出现不但预示着武氏的一生就要改变,也暗示着女主武王的未来即将要到,可惜的是太宗左防右防唯独没有想到最后是自己宠爱的儿子稚奴拆了自己的台。
而晋王治也就是新太子李治他是和武氏认识的,自然是历史上‘病榻偷情’,那么病榻偷情为何会发生,就得提他的宝贝女儿高阳公主和高句丽之战了。
先说高句丽之战,其实不止大唐,高句丽在历史上和曹魏、大隋、李唐都有过战争,只是高句丽之战是太宗本人参与,所以意义不同,史书中着墨很多,高句丽之战发起是因为领土扩张,一开始太宗并不想开战,但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在彼此得不到调和时大战开始,这一打就足足打了半年多,虽然最后是高句丽溃败而逃,但太宗这样追求完美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攻下城池就不算打赢,于是怀着惋惜的心态加上九子稚奴返回途中出现不得不放下心中的不满,而在亲征高句丽之前,一代明君的太宗做出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那就是砸毁魏徵的墓碑。
是的,你没听错,正是砸毁魏徵墓碑,不单是当时的大臣名将,估计连太子都吓到了,为什么,普遍认为有三种说法:第一,魏徵多次犯言直谏,虽然是情有可原,终究犯了天威,太宗嘴上不说什么,内心对魏徵一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侯君集参于太子谋反事件,加上侯君集是魏徵推荐的,太宗震怒下秋后算账;第三,魏徵在史官前泄露宫闱秘事,触及了太宗的颜面。
首先看第一,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无法推敲,如果说魏徵多次犯言直谏的话,应该遭到报复,实际上魏徵有一次犯言直谏被震怒后的太宗逼得辞官,后来还是长孙皇后劝诫这才没有生出乱事,的确,这个史书中也有记载,太宗有多次被魏徵气的坐不住的地步,但是太宗在魏徵死后说的一番话,就可以明白了,那就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太宗把魏征比作映照自己的镜子,看清得失荣辱,因此,第一点不存在。
其次就是第二点,侯君集的事件的确有让人恼火的地步,但是这并非魏徵的错,魏徵自己不是神,不可能预料到未来发生的事,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
那么真正触及太宗的事就只有第三条,魏徵在史官面前泄露宫闱秘事,伤了太宗的颜面和触及他不愿触及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宫闱秘事算什么,哪一朝哪一代没有,对,宫闱秘事不算什么,但是涉及到帝王的话,所谓的宫闱秘事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宫闱秘事。那么是什么宫闱秘事让被视作一代明君的太宗都沉不住气大发雷霆,扬言要拆毁魏徵墓碑,自然而然就是太宗不想说出的隐太子建成和巢王李元吉的真相,还有玄武门之变的缘由。
现在大家看,这宫闱秘事大不大,的确很大,这是太宗无法回避的一件事,那么为什么无法回避,就是隐太子和巢王并非像如今影视剧中渲染的那样,是个昏庸无道,好色成性淫乱后宫的不堪之人。
那么魏徵如何得知,大家可能忘了一件事,只记得魏徵是太宗的名臣,而忽略了他最初是隐太子的门徒,记得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秦王俘虏,秦王质问他们当初为何离间他们兄弟的情感,魏徵如何答复的:
《旧唐书卷71·列传21》——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新唐书·列传22》——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那么隐太子待魏徵如何,新旧唐书都有记载,而且魏徵也为隐太子指点明路:
《旧唐书卷71·列传21》——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
《新唐书·列传22》—— 《新唐书·列传22》——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在新/旧唐书里面,都提到了魏徵在隐太子那儿是洗马,于是乎大家都觉得隐太子刻薄人,但是忽略了旧唐书里面有一句甚礼之,翻译过来就是很礼貌,换句话说洗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洗字,而网上解释的很清楚: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冼(xiǎn)马官官居三品秦汉起始,做先马,后人可能误写,做“洗马”,从来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也就是洗马最正规的写法应为冼马才对,可是后人误写于是乎两点水的冼字就成了三点水,明朝就有人说冼马为洗马的官,再度验证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话不是没有依据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