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恨——明清纪事》
第42节

作者: 龙池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神奇的是袁府男仆袁天赦,也许要感谢给他起这个名字的人,天赦,意味着老天爷也要赦免他。北京拘押期间,袁天赦在崇祯鹰犬环视之下,竟然脱身而逃,从此不知所终。崇祯闻知后极为恼怒,严令顺天府衙门限期缉拿,但一无所获。此后数年,崇祯一直念念不忘这个小小的仆人,多次严令各省督抚痛加缉拿,东北到辽东,西北到陕甘,东南到浙江,华南到两广,西南到四川云贵,找遍整个大明国,却始终不见踪影,成了一大悬案,也许这是让崇祯觉得袁崇焕案唯一不够完美之处。

  锦州请帑之时,崇祯嫌袁崇焕治军不严,没做到罗雀掘鼠,袁崇焕死后,崇祯对袁崇焕的处理倒是称得上罗雀掘鼠。
  布衣门客程本直上书崇祯请求与袁崇焕同死,崇祯慷慨的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关押三年之后,崇祯五年秋,将程本直西市问斩。
  御史毛羽健,只不过是关心国事,和袁崇焕探讨了一下五年复辽的具体措施,也被崇祯视为袁党而遭革职,从此绝迹官场。
  出卖恩主的副总兵谢尚政在圆满完成指证任务后,梁廷栋没有食言,崇祯三年八月谢尚政被任命为为总领南兵总兵官。同年十一月,转任为贵州总兵,四年二月又转任为福建总兵。本次调动,谢尚政迟迟不肯赴任,托病不出,经兵部多次催促依然不动。九月,崇祯下旨令其致仕(退休),第二年又下旨,将谢尚政永不录用。之后谢尚政一直在广东养老,直到十几年后,清兵南下广东,谢尚政在城中作乱,为清军破城立下大功。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福王在南京继位,是为南明。随着清军进逼,朝中出现了给袁崇焕平反的声浪。在朝的两位广东人主事梁稷、内阁中书邝露(也是袁崇焕的好友)上疏给袁崇焕鸣冤,朝廷同意服爵赐葬。没多久,福王覆灭,桂王朱由榔在广东称帝,赐袁崇焕谥号“襄愍”(熊廷弼的谥号也是襄愍),按照谥法,“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佐国逢难曰愍”。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但是并没有完全平反。

  乾隆四十七年的一天(1782) ,已经七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在灯下批阅《明史》,翻到袁崇焕传一节,老皇帝颇有感触,第二天给军机大臣下旨:
  “谕军机大臣等: 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 曾否出仕? 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老皇帝使用汉语词汇的水平相当巧妙,用了“与我朝为难”五个字,好像袁崇焕是街头的泼皮无赖,专门给他们家找茬。既点出了袁的过人之处,又避开了他祖宗受挫于袁的尴尬之事,不愧为老政治家的语言艺术。
  广东巡抚尚安,经过寻访,找到了袁崇焕同曾祖的堂弟袁崇烨的玄孙(四世孙)袁炳。乾隆传谕,要求按照熊廷弼裔孙的先例,授予袁炳候补训导(训导从七品,约相当于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如能粗晓字义,人尚明白,就授予佐杂(州县衙门辅助主官的僚属)。
  乾隆为何要给袁崇焕昭雪沉冤?作为一个政治家,一言一行,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乾隆自不例外。此时距离满清入关已经一百三十多年,反清复明的声浪基本上杳无声息,清朝的统治完全稳定。平反袁崇焕一来显得满清政府胸怀宽广,不计前嫌,二来褒奖袁崇焕的忠烈,从而激发全国臣民,尤其是汉族臣民对清室的效忠之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再者,精忠报国,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条公认的重要伦理,它不因服务任何一个政治集团而降低价值,特别邪恶的政治集团除外。改朝换代之际,都会有人尽忠他所在的政治集团,拼死抵抗敌对的政治集团,即使失败身亡,往往都会得到获胜一方的尊敬和褒扬。而卖主求荣、吃里扒外的尽管一般也会得到新主子的封赏,但新统治集团骨子里却对其有一股说不出的鄙视,运气不好的甚至可能被新主子赏吃一刀。乾隆此举,没有脱离中国政治传统。

  嘉庆元年(1796年),经东莞人翰林院检讨梁朝锡奔走,广东巡抚的陈大文等呈请将袁崇焕入祀乡贤祠,获得嘉庆皇帝的准许。
  可叹的是,最终给袁崇焕彻底平反的竟然是他与性命相搏的皇太极的后人。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袁崇焕祠堂在东莞落成。袁崇焕的精魂毅魄漂泊关山近两百年之后,才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正是,“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终得到家山。”
  日期:2017-10-19 21:38:00
  第十二节 千秋万岁名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到康熙下江南来到金山寺,看见长江之中千帆竞发,问住持“江上有多少船?”,主持答道:两条。康熙问:“来往船只如此多,缘何两只?”,住持道:“一条为名来,一条为利去”。康熙听罢大笑。
  老和尚用禅语,机智的回答了本来不可能答出的问题,点出了名利这对统治红尘世界的孪生兄弟。

  人生在世,无利可得就不能维持其存在,可见利是根基,如果有名,则利不请自来,说明名比利更胜一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终不脱奔波劳碌,逐利追名,这也许是人的宿命。利又是短暂的,人一旦生命消逝,不能带走一分一毫,名,却是永恒的,不随人驱壳的化灭而化灭,更像是一种精神界面的追求。
  五代时后梁大将铁枪王彦章兵败被擒,后唐庄宗李存勖爱惜他勇武,劝他归降。王彦章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话“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执意不降,被杀而亡。王铁枪并非不知道,在此生死关头,顺则生、逆则亡,只在一念之间,但他坚信不屈而死比降而得生更符合他的价值取向。
  袁崇焕只活了四十七岁,成为时局的风云人物也不过短短四年,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划过天际,又没入无尽的黑暗之中。生前死后,毁誉交加,是非功罪至今日尚众说纷纭,如果说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恐怕异议不多。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兄弟三人,居其次。父亲袁子鹏经营木材生意,往来于广东广西之间,比起一般务农之家,家境尚称殷实。与当时中国社会所有孩子一样,袁崇焕少年入私塾,学习孔孟,因为广东经济发达,科举竞争激烈,父亲袁子鹏又常在广西,袁崇焕就转到广西藤县,以广西学籍参加考试,成了一名借考生(可见今日中国的借考现象渊源有自)。袁崇焕考秀才和举人都很顺利,二十三岁在广西省会桂林中了举人,比起范进要幸运得多。接下来的进士却考了三次才中,比起二十多岁就金榜题名的杨嗣昌、周延儒、孙传庭等人,是晚了许多,但比起五十岁才中进士的文震孟又早了许多,就连孙承宗也是四十多岁的中年才中,可见,袁崇焕的天资并不算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