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子就惨了,武氏不可能再继续容忍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人,何况还是这么一个不孝之子,竟然在外祖母的葬礼上如此,简直就是老寿星上茅房——找死,天后武氏此时的愤怒喷涌而出,这下子谁都不敢说话求情了,如今是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讲情面,你想死是不是,我成全你,天后在愤怒下终于彻底做了一件她认为是正确的事,那就是上表高宗,历数贺兰敏之的罪状:
1、挪用荣国夫人的财帛,另作他用
2、居丧其间不遵礼制,穿吉服奏乐
3、诱奸内定太子妃杨氏
4、QB太平公主的随行宫女
5、与外祖母有不轨恋情
我们可以想象,这五条,那一条都可以称得上滔天大罪,足以株连九族,不得不说天皇天后对贺兰敏之太宽容了,不过第五条我抱持怀疑态度,第一,杨氏是个信佛的人,从小笃信佛教,研年受戒,不淫是主要的戒律之一。因此,她不可能心口不一,就算不顾及自己的脸面,她也要顾及自己亡夫的颜面,而且史料表明,晚年她比一般人更加笃信佛教,拼命积修功德,建庙镶寺,如此怎么可能阳奉阴违,这不是违反本心;
第二,认为杨氏和贺兰敏之有不轨恋情的只不过是因为杨氏太过偏爱贺兰敏之,我觉得这很正常,武则天秘史为此作出解释,杨氏对武氏说贺兰敏之太可怜了,从小父亲死了,长大没过几天好日子,母亲死了,妹妹也死了,独单一人,李弘他们不一样,他们有你和皇上宠着疼着,敏之什么都没有,孤身一人,因此,可以做出如下判断,杨氏这么做,既是为了替武氏还债,也是为了补偿这个外孙子才如此做.
日期:2017-11-17 17:37:06
有人或许会说,韩国夫人的死或许直接间接跟武氏有关,可魏国夫人怎么可能,你不是说她是中了河鲀毒素死的,没错,但是不要忘了问了,那原本是准备给谁吃的,自然是武氏,是贺兰氏替她拦下这一次的劫难才为此送命的,虽然武氏不知道河鲀有毒,可是武氏总觉得贺兰氏的死她也是有责任的,所以对于贺兰敏之的作为,她和高宗都是采取不闻不问,因此,杨氏是为了弥补她和贺兰敏之之间的裂痕才如此厚待与他;
第三,老人家都希望有子有孙送终,可惜的是杨氏命苦,三个女儿,一个死因不明,一个年幼病逝,如果贺兰敏之再断气的话,真的如武则天秘史里面杨氏说的“媚娘,娘快要被你害的没人送终了”有人会问,难道武氏不是杨氏的女儿,武则天秘史也提出这个问题,借着武氏的口说道:“娘,你难道不认我这个女儿不成”
实际上我们知道,韩国夫人死后,荣国夫人和武氏的关系就降至冰点,加上魏国夫人的死更不用说,杨氏对这个女儿会为自己送终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韩国夫人不管是郁郁而终,还是自杀她杀,总跟武氏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就算最后是自杀和郁郁而终,也是武氏间接地逼迫所致,能不让杨氏心有芥蒂,而且贺兰氏的死怎么不会让杨氏更加无法宽恕武氏,大女儿和外甥女两条命都跟武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算不是武氏有意为之,也跟武氏脱不开关系,怎么不可能不让这个人对这个女儿有怨恨。
因此,武氏杨氏自贺兰氏死后,关系急转直下,基本已经到了死生不复相见的地步,由此可以想象荣国夫人为什么如此期盼贺兰敏之能够活着,她希望自己的外孙继承武氏和杨氏的荣光,自己死后有人供奉,我想武氏如此愤怒并不是因为贺兰敏之和杨氏之间的绯闻,而是贺兰敏之的不肖,自己母亲全心全意庇护的外孙竟是如此德性,怎么不让武氏心寒,杨氏甚至为了护外孙,做到不去认武氏这个二女儿,这一切怎么不让武氏感到绝望,这也是为什么武氏在咸亨元年决定不管政事,自己的家庭都快保不住了,她哪有心情去争权夺势,于是乎,贺兰敏之杯具了,数罪并罚,而他的结局却非常诡异,史书中都描述他死于韶州,流放雷州时来到韶州是死去,旧唐书新唐书均为自缢,就是自尽身亡,偏偏资治通鉴竟然如此写:至韶州,以马缰绞死。
我们来看一下:
《旧唐书卷183·列传183》——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咸亨二年,荣国夫人卒,则天出内大瑞锦,令敏之造佛像追福,敏之自隐用之。又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高宗及则天自选以为太子妃,成有定日矣,敏之又逼而淫焉。及在荣国服内,私释衰绖,著吉服,奏妓乐。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
《新唐书卷206·列传131》——后取贺兰敏之为士訄后,赐氏武,袭封,擢累左侍极、兰台太史令,与名儒李嗣真等参与刊撰。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挟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敏之乾匿自用;司卫少卿杨思俭女选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闻其美,强私焉;杨丧未毕,褫衰粗,奏音乐;太平公主往来外家,宫人从者,敏之悉逼乱之。后叠数怒,至此暴其恶,流雷州,表复故姓,道中自经死。乃还元爽之子承嗣奉士皞后,宗属悉原。
《资治通鉴·唐纪18》——敏之貌美,烝于太原王妃;及居妃丧,释衰绖,奏妓。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上及后自选以为太子妃,昏有日矣,敏之逼而淫之。后于是表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六月,丙子,敕流雷州,复其本姓。至韶州,以马缰绞死。朝士坐与敏之交游,流岭南者甚众”。
估计新唐书也怕沾染污名,于是乎在这点上偷偷顺从了旧唐书的记载,只是把自缢改为自经(即上吊自杀),但到了资治通鉴就变成了以马缰绞死,这个寓意就不一样了,他有两个意思:1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尽,自己以马缰绞死;2是被人用马缰绞死,但是历来史学家都当成第二个意思被人用马缰绞死,可谓自相矛盾,不错,这恰恰就是司马光等人的高明之处,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似是而非,看起来武氏没插手,实际上字里行间都暗示武氏不但插手还下了手,不止如此,武氏年表也有问题,我先前说了如系在当年三月的议使天后摄知国政被郝处俊谏止一事应是以后上元三年的事,引北门学士始自十年前乾封年间,系在四月的请嫁二公主是咸亨二年之事。
但是经过司马光等人的误导,不少人都认为是上元二年发生的事,为什么,就是为了证实武氏是一个妖女误国的恶妇,为了权力地位可以作出一切人神共愤,天人不容的事,可见史书不能全信,司马光等人在编撰的时候夹杂个人私货,较之新唐书不遑多让,如果说新唐书还有所保留,那么资治通鉴就是做到不余遗力的黑,用尽全力的黑,尽力打造出一个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女魔头女煞星一样的角色。
那么贺兰敏之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这点旧唐书体现出自己的严谨之处,那就是自缢,说得清楚明白,自杀的,至于他与外祖母的绯闻,自然就是野史小说家之言,QB太平公主随行宫女,这一条看似没什么,实际上有待商榷,贺兰敏之可以不顾及身份去YJ宫女,他自己不会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吗?这个我有所怀疑,凭借自己高官身份还有贺兰一族的荣光,他再怎么没有品位也不会自贬身份去做这些事,估计是武氏气坏了,口不择言,不要觉得震惊,其实武氏也是一个平常的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口不择言的事,高宗不就曾经因为愤怒提出要废后,武氏愤怒下口不择言很正常,估计她被贺兰敏之气得半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气头上的话不能作数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