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呢?从个人角度看,从生命健康层面,是如何长生,从政治层面,是如何保全自己,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是如何维持长久的统治。显然,这些都是私。
但这不代表老子放任纵容人性之私。相反,老子是十分注意并克制这一点的,因为私欲是长生的敌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所以,道德经很大的篇幅都是讲克制私欲,然后才能获得成功。譬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显然,在人人为私的社会,要想大治,老子的主张绝圣弃知就很好理解了。只有绝大多数人懵懵懂懂,无知无觉,那么国家才比较容易统治。理想国就是小邦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杨朱学说就出台了。杨朱主张人人不侵犯他人的小利,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悉天下而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
杨朱逻辑上有没有道理?有的。只不过,这个跟墨家学说是一样的,过于理想化和理性化,每个人能做到这点吗?很难吧。特别是杨朱比老子更强调人性之私。
显然,在老子的世界里,利益的博弈才是社会的主流。只要知道了利益博弈的双方,那么就可以推演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过,人人讲利益的世界,却不是孔子所喜欢的。孔子就是老子学说的镜像,不过是往人性为公的方向移动了一步。当然,墨家就如杨朱对老子的发挥一样,墨家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是过分理想主义了。
(为私)杨朱---老子--中间--孔子---墨子(为公)
日期:2018-04-16 09:20:44
百家争鸣(2):三代之治?
我们都知道,人是动物性(自然属性)和组织性(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或者说,群居的动物身上可能都有,譬如猴群,野牛群,马群等等。在古代社会,或者说科技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虽然也有社会分工,并且很多的分工都是世袭的,譬如史官或者说天文观测,又譬如祭司之类的,但是社会的结构很简单,社会很粗糙,这个时候大概是人的自然属性要大于社会属性吧。老子的道家学说,或许是基于上古时代的生产力的现状而生的,人之私,就要更重要一些。
当然,不是说没有道理,毕竟人类社会能够向自然界的生物圈那样的和谐,也是一种理念。只不过,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私欲的破坏力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复杂,老子的学说明显开始与社会有所脱节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现实基础都不在了。特别是老子崇尚的节制欲望,以私为基的道,很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春秋时代,诸侯混战,有一句话,叫春秋无义战,那个时代,似乎没有那个君王节制自己的私欲,都想称霸天下。在人人为私这么一种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中,有识之士都想寻求一个另外的出路。
孔子应运而生了。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在德先。什么意思呢?先私后公,就社会现实来看,老子是更为高明的。不过,孔子把德的地位抬高了。孔子很少说道,孔子主要讲的就是德。
这个和孔子的身世大概也是有关系的。孔子父亲做为宋的贵族,野合而生孔子,却又弃之不顾,孔子幼时不知有父。这点大概是强烈刺激了孔子,使得孔子把德看的很重。某种意义上,孔子和耶稣是不是很像?如果刨去耶稣的神性,耶稣也是不知有父。东方和中东的两位哲者,都从自己的身世中感觉到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缺陷。都开始了教化人类的使命。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强调了德的感召的力量,这点和老子是不同的。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但是在后世编撰的礼记,就很响亮的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显然这个和孔子的道德优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增加自己理念的影响力,孔子还删改诗经,做春秋。后世的儒家学者更是提出了三代之治的理想世界。
说实话,对于儒家删改历史,以配合自己的学说,从教化人心的角度看,无可非议的。这个和宗教 运动是一样的。譬如耶稣,本来是历史真实的任务,却被后世的基督徒们塑造成了神。
儒家对于中国文化,就如现实的宗教,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儒家和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对于把人从私欲中解放出来,其历史贡献都是很大的。事实上,从现实主义考虑,楼主更愿意相信老子的道在德先。对于三代之治,楼主更愿意相信那是个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曾经的历史和现实。前面我们说过竹书纪年,以楼主的角度,估计那才是真实的历史。
后世对孔子的评价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老子的道实行不了,再不讲点德,这个社会不就和动物世界没什么区别了吗?理想主义,任何时候,对于帝王家都是最有用的。譬如刘备,选择了理想主义的诸葛亮。譬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选择现实主义司马懿的曹丕,自己的帝国都保不住了。
后世的儒家独大,造就了很多嘴上说的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伪君子,譬如明末的东林党们。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说,总比赤裸裸的利益算计要好一点吧。儒家对于维系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起到的作用和西方的基督教的作用是类似的。所以,孔子的地位远超老子,是万世师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