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44节作者:
唐封叶 其实静下心来细琢磨琢磨,“孟津观兵”的疑点和漏洞实在是很多。除了上述的会导致反商阵营士气大丧、军事上置于险地、周人在诸侯间丧失信用等严重后果外,经济上对周人和反商同盟国的损失也太大了。周人和诸侯盟军数万人,顶盔掼甲,携带辎重粮草,奔波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这要消耗多少军粮马料?而且他们很多时候走的还是像崤函古道这样的险道,途中损毁的车辆物资,损伤的马匹甚至人员,自然也少不了。如果打了仗,可能还能靠缴获来弥补经济损失。不打仗就回师,完全成了来回白折腾、瞎折腾。要知道商末周初时,生产力还是极为低下的。就算要试验诸侯拥周伐商的决心,难道就非得用“孟津观兵”这样的劳民、疲师、伤财的手法不可吗?如此商朝还没伤到毫毛,反商同盟一方却已经消耗严重、精疲力尽了。所以孟津观兵试验诸侯诚心的事情,在经济账上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孟津观兵从军事保密角度来说,则更是提早暴露了周人和反商盟军的伐商意图,尤其直接暴露了周人的伐商战略战术计划。周武王搞那么大动静的孟津观兵,商纣王不是瞎子聋子,不可能不知道。纣王通过此事,不但知道周人要彻底叛商、袭击商朝,还知道将有哪些诸侯国准备跟周人一起干,由此可以计算出反商同盟的总实力大概是什么规模;就连周人及反商同盟国要走什么路线、从什么方向侵入商矯hong王畿,他也一清二楚了。古今中外打仗,有这么提前把自己的老底揭起来给敌人看的吗?
日期:2017-11-10 22:36:21
上面的推断,仅仅是从《史记》的记载,按逻辑、常识推出的违背常理之处。如果再考之于先秦古籍(秦代以前的文献),则“孟津观兵”的问题更多。
首先一点,查阅先秦古籍,无论是史书还是诸子百家书,竟然没有任何一本书曾明确提到有“孟津观兵”这档子事的。或者说,先秦古籍中没有任何一本书明确提到,武王和盟国军队首次渡孟津时竟然没打就回师了,直到2年后第二次渡孟津才真正和商朝开打!(注意《今本竹书纪年》可不算先秦史书,它是元明以后一些文人辑录各种史料而打造的伪书。)
那些主张先秦古籍中提到过“孟津观兵”一事的人,举的唯一的例子就是《逸周书商誓解》中的一句话—王曰:“…昔我盟津,帝休辨商,其有何国…”。他们解释说,这句意思就是:武王说,以前孟津之会时,上帝还佑助眷顾商朝,所以我那时还不能占有商国。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此句应断句为“昔我盟津,帝休,辨商其有何国…”。按这种断句法,这句古文翻译的意思就和上面完全相反了:武王说,当年孟津之会时,上天对周人的佑助遍及商国,纣王怎么还能保有商国?
显然,先秦古籍里唯一可能“证明”存在“孟津观兵”的语句,其实大家对它的解释还有歧义。退一步,就算这句可以证明存在“孟津观兵”,在先秦古籍里也不过是唯一一例,也就是“孤例”。相反,先秦古籍里有诸多记载,可以看出武王伐纣是一遍成功的,并没有分为“首次孟津观兵”、“第二次真正伐商”这样的两步。
日期:2017-11-10 22:47:14
如在《楚辞天问》中,屈原对他不理解的上古史事,提了N个疑问,简直五花八门。屈原提到的西周史事中,就包括武王伐纣会盟之事,比如“会鼌(朝)争盟,何践吾期?”这句是问,诸侯们从各方来会盟,通讯那么不发达,怎么保障按时到达的呢?但是即使屈原那么爱“思考”,爱“动脑”,也没问显然更奇怪的事情—孟津会盟后武王为什么又撤兵了呢?仿佛博学的他,不知道有“孟津观兵”这回事一样。《天问》里还有一句“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这句是问,武王杀殷纣,为什么这么不安?载着牌位去会战,为什么这么急切?这一问,就很值得注意了。显然屈原是说,武王伐纣是很急迫的,载着牌位去打仗这次,武王就灭了商纣。而《史记》里说,武王第一次渡孟津,就是载着文王牌位的。显然,屈原眼里,武王载牌位这次,就是灭商的那次;没两次伐商,就一次伐商。
再比方说,前面我们讲过,《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还提到孟津观兵后武王和吕尚一起做了篇《泰誓》。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尚书》中的《泰誓》篇,是晋代以后伪造的,原本《泰誓》早已经在秦末战火中就失传了。汉代也有一篇所谓的《泰誓》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真伪不详,但是汉代的《泰誓》在唐宋时又失传了。好在先秦古籍零星引过一些原本《泰誓》中的语句,绝对是如假包换的真上古资料。如《国语周语下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篇中有一句:“吾闻之《大誓》,故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这“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显然意思就是说,“我(指武王)的梦与我占卜的卦象一致,又和吉利的征兆一致,商朝必能攻克”。您从这句话,哪能看出周武王作《泰誓》这次仅仅是阅兵、不准备真的攻商的样子?
先秦古籍中引用的《泰誓》还有其他几句话,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语周语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廖亻鼻务天下,天亦纵弃纣不葆”(《墨子天志中》);“恶乎君子,天有显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惟我有周,受之大商”(《墨子非命下》)。这些话虽然是古文,大家看得不是太懂,但是肯定能看出,都是说纣王作恶太多,老天爷不会保佑他,周国必然取代商朝的意思。先秦原本《泰誓》中的这些语句,哪里有一丝观过兵就不打了、准备回师的意思?如果武王刚在盟国的盛大阅兵仪式上慷慨陈词,说了那么多伐商必胜的鼓劲话,下了台就翻脸说本次活动到此结束,大家散了吧、下次再聚,你是不是觉得他精神分裂?
日期:2017-11-10 22:51:38
尤其是《逸周书寤儆解》曾记载,武王伐纣前十分担忧“走漏消息”。有一天他召周公来说:“哎呀,计划泄露了!今天我做梦,梦见商人(知道我们的计划,前来讨伐我们),吓死我了。”(王吿儆,召周公旦曰:“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由此可见,武王伐纣前,因为商朝树大根深,周人毕竟是刚兴起的小邦,武王并没有伐商必胜的信心。武王就是做梦,都怕自己伐商的计划会泄露,招致商人的提前反击。如此十分小心谨慎的武王,怎么会干出“孟津观兵”又回师这种事情呢?这不是把自己伐商的计划完全暴露给纣王吗?《逸周书》的这条记载,显然是对“孟津观兵”说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先秦古籍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孟津观兵”后武王回师不打了的说法相抵触。大家说,这是不是很蹊跷?如果不是先秦古籍的作者们联合起来隐瞒“孟津观兵”的历史,那就是“孟津观兵”这件事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孟津观兵后周人回师不打了”的说法,既与逻辑、与常识、与用兵之道完全违背,又与先秦古籍记载违背。由此我们可以郑重下一个结论:“孟津观兵后周人回师不打了”的说法,显然并非史实!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周武王和诸侯们率领联军渡过孟津,会盟并进行“泰(大)誓”也即军前誓师之后,就直接北上进军,打了牧野之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