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43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11-10 22:14:05
当然,《耆夜》记载的“武王伐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武王八年”到底是指哪一年?有学者按《今本竹书纪年》等书的说法,认为武王登基后没有继承“受命”纪年方式,而是改元重新算的,武王八年就是指武王登上周君之位的第八年;有人则沿袭《尚书大传》的说法说文王称王七年而崩,“武王八年”是指八年即指武王登基第一年,也即“受命八年”;还有人沿袭《逸周书文传解》的说法说文王称王九年而崩,这里的八年其实是指文王死前一年,文王因为年老不能亲征黎国,所以派当时还是太子的武王替自己出征,后世史家追记,把太子发提前称为了“武王”。
以上三种说法,从直观来看,最后一种说法显然最别扭,第二种说法脑子也得绕一绕,第三种解释虽然最直接最符合字面意思,但又与各种史书记载的文王去世后武王急切伐纣的历史相违背。那是不是战国时的作者写错了年份,或传抄者抄错了年份?总之,《耆夜》这篇战国古文的纪年方式,不但没有对史学界解读历史有所帮助,反而给人增加了很多困惑。既然疑问解决不了,那咱们还是就先存在这里吧,不强行解释了。说不定以后又新出土一些资料,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呢!话说西周史就是这样,虽然当代史学家们相比遭遇秦火后的汉代人,看到了更多的历史资料(西周金文和战国竹帛书),但是很多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还是在云里雾里。当然可能这也是西周史的魅力之一吧。这就如一件案子,如果案情简单、证据确凿,恐怕还引起不了“神探”们的兴趣了吧。反而那些扑朔迷离的疑案,更能引起人们去探究它。
日期:2017-11-10 22:19:26
25,子虚乌有的“孟津观兵”
讲完了战国竹简《耆夜》的内容和由它产生的新问题后,我们再来讲讲《史记》等传统史书中记载的武王时期的一件广为人知的大事—“孟津观兵”。
《史记》上记载的“孟津观兵”的故事是这样的:
周人受命九年,武王“祭毕”。祭毕是指祭什么?自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武王在毕地祭祀文王之灵,一种说武王在祭祀天上主管兵事的毕宿(二十八宿之一)。随后,他亲率大军东征,实际则是想看看有多少诸侯在关键时刻,能与周人戮力同心、共伐大商的。武王此行按传统将文王的木牌位载在车中,一同带着。他又不自称“王”而自称“太子发”,意思是奉文王之命出征,不敢自专。周军从关中经崤函古道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后,不期而至的诸侯有八百家。于是武王率领诸侯盟军渡河。船行至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跃入武王所乘的大船(注意“商人尚白”),武王俯身拾起,用作祭祀之物。渡河到达黄河北岸后,又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股天火从天上覆盖下来,落在武王居住的房舍上,随后散开变成赤色的乌鸦状,声震云霄(注意“周人尚赤”)。诸侯们兴奋地说,这些都是伐商必成的吉兆啊,可以开打了!武王却摇头说:“你们还不了解天命,伐商还不是时候!”于是武王和太师吕尚一起做了《泰誓》一篇,然后就班师而回了。后人就把这次武王为试验诸侯人心向背而导演的会师、阅兵之事,称为“孟津观兵”。
接下来《史记》又说,又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乱暴虐,不仅挖了直言劝谏的重臣比干的心,还囚其同宗(一说叔父、一说庶兄)箕子。而商朝管音乐的太师疵与少师强,也都抱着他们的乐器投奔周国。武王这才决定正式出兵伐商,继而发生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日期:2017-11-10 22:26:00
对于《史记》中记载的武王先“观兵”、观完却不打而退兵、两年后再正式伐商的故事,大家看了不知道有什么感觉。反正我看了,立马想起一个著名的西周历史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当然这个故事的真伪本书最后会另讲)。可不是吗?虽然周武王不是要博哪位美人一笑,存心戏弄诸侯,但是如果他真的这样做,效果不是和“烽火戏诸侯”一样一样的吗?你周武王说要东征伐商,诸侯们听说后,都自发地来了—这个“来”可不是诸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带着本国的千军万马,推拉着数不清的粮草辎重;这个“来”也不是三里五里,很多盟国军队是要千里跋涉的,这“千里”可不是形容词,而当时行军主要还是靠脚板子。谁知大家屁颠屁颠、风尘仆仆地赶来,还跟你渡过了凶险的黄河,正准备听你一声令下,就豁出命与望而生畏的大BOSS—商朝决一死战时,你盟主武王居然在吉兆多多的情况下,突然打出暂停的手势,说:“停,不打了!时机不成熟,下次再干!现在散伙,各回各家!”如果你是诸侯一员、盟国一兵,你会怎么想?恐怕国骂都要出口了:“NND,老子们跑了千里路才来到这里,诚心诚意跟着你干,结果你说不干就不干了,这不是存心耍老子们吗?时机不成熟?那你这时候伐什么商?到底是时机不成熟,还是你关键时刻怕了怂了?”自古有云,“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虽然这话是到春秋时才出自鲁将曹刿之口,但是几百年前的商末周初人,在现实生活和军事斗争中,应该也早已经体会到。临战之际,突然中止并退兵,这对周人和各国盟军的士气,该是多大的打击?再说,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懂得,军队进攻容易、撤退难,尤其是敌前撤退。万一在周人和各国盟军回渡黄河的撤军之际,商军突然从近在咫尺的商王畿掩杀过来怎么办?要知道后世的淝水之战,就是拥兵百万的前秦军队撤退让晋军过河决战之际,被混在军中的晋军降将朱序喊了一嗓子“秦军败了”,才土崩瓦解的。
日期:2017-11-10 22:33:23
就算不考虑士气和商军反击的问题,如此折腾一番、兴师动众,都跑到商王畿边上了,临了又不打,武王下次再想出兵伐商,还能指望那些诸侯再来吗?恐怕到那时诸侯们心中都会盘算:我们如果再千里迢迢出兵了,谁知道这一次,周武王是不是真的要伐商,他会不会又耍什么把戏?因此,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孟津观兵”,那周武王想试验别人的伐商诚心,就算试成了一次,但最终结果必然导致自己丢了诚信。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