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12节

作者: 秦阳草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人病了不去开药而是去找王圆箓,给俩钱换一本敦煌遗书烧成灰,用水化了让病人冲服下去,据说这样可以治病,这种事估计王圆箓没少干,这实在让人可气。
  1907年3月12日,英国人斯坦因到达敦煌,很快这个骗子以40块马蹄银为代价与王圆箓达成交易,换取了优先挑选敦煌遗书的权力,七天七夜后斯坦因带着12大箱写本、绘画、织物等各种文物离开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的世纪劫难由此发端,强盗和骗子们最后竟然不惜将洞窟中的部分壁画铲落后盗运出中国,迄今为止,敦煌遗书之百分之九十流落海外,所以世间有敦煌学,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中对道士王圆箓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是讽刺还是褒奖?
  没有人告诉我王圆箓梦想中的道观是否最终建成,我只知道王圆箓逝后葬于莫高窟千佛洞的对面。
  日期:2017-11-10 23:44:26
  按照原有写作计划,由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头村的李晟庙开篇,写完李晟奇袭定秦堡、哥舒翰决战石堡城以及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这些章节以后,很自然导入对持续侵袭中原政权大约三百年的吐蕃人来源的猎奇探寻,再由此非常顺畅地展开《羌族源流——牧羊人传奇》的写作,引出宕昌羌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宕昌地区地理山河的描写,之后隆重展开《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这个重点章节......

  这是个相对完美的构架,既大致交代了相应的历史背景,也不至于过于枯燥和乏味,因为单纯书写宕昌国的历史实在是显得过于单薄,我们有必要将宕昌国放置于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才能更加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可是写完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以后刘恩华、王皓两位年轻人提出了意见,他们认为原来写作计划中如果不加入汉代历史内容,就全局而言似乎宕昌国的历史背景交代的不够充分和厚重,即使在描写宕昌国历史时再加入汉代的相关内容,无论如何也略显局促。
  这是个宏观问题,我考虑了两天,最终同意了年轻人们的意见,他们是正确的,要描写宕昌国的前世今生如果不对汉代历史进行相对充分的叙述,的确有多少点无本之木、空穴来风的感觉。
  强盛的大汉王朝始终是学人和历史爱好者聚焦的热点,两千多年来,历代学人所撰写的与汉代历史相关的文章汗牛充栋,我们从何写起?这是技术问题,也需要解决。
  有问题就开会,展开讨论,整理思路,寻找方向,这真的是个法宝,人多力量大,终究有办法,屡试不爽。
  刘恩华和王皓提议,既然上一章节写到了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那就从汉匈河西之战作为切入点,由此展开,我表示同意,但前提条件是单元构架以及节奏掌控由他们负责,我负责码字,也就是他们派工我干活。
  说干就干,就这么定了,明天的派工单尚未下达,今天就写到这里,算是个引子。
  日期:2017-11-11 22:54:02
  驱车在京港澳高速行进,邢台以北路段有一个“隆尧 柏仁”出口的路标指示牌让我记忆深刻,隆尧是邢台市属县,柏仁是老地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柏仁城在隆尧县城以西三十华里的亦城村。
  这么没有名气的一个小地方为啥让我记忆深刻?

  因为一个人,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一个彪炳史册的人,一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人。
  这个人叫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柏仁人。
  古往今来,但凡武将,大致可以划分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外战内行内战内行这三类,当然还有内、外战都怂包的,咱就别辱没武将这个称呼了,不算进去。
  李牧不管外战还是内战都是超一流选手,战国四大名将绝不是浪得虚名。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王翦都是打内战(华夏部族内部战争)的高手,他们三位基本没有打过外战,而且白起、王翦为了秦帝国的建立杀人太多,没积什么阴德,廉颇因为一时不得志就投奔魏国和楚国,道德上多少有点瑕疵。
  李牧很不一样,一生忠于赵国,从来没有跳槽换过老板,而且两次统军击败秦国虎狼之师,在不可一世横扫天下的秦军面前能够破军杀将,那战力要说是超一流绝无虚夸成份,因为在战国末期能够击败秦军的将领你找不出三个。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遣王翦统军发起灭赵最后一战,王翦面对李牧在河北井陉的严密防守始终无法取得突破,不得已只能玩阴的,以离间计借赵王之手诱杀李牧,才得以在前228年消灭赵国。
  这些对于李牧来讲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是发生于华夏部族七国之间的内战,真正让我们敬仰他是因为他在抗击匈奴侵略战争中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因为敬仰,李牧可能与匈奴人浴血奋战过的大同、左云、右玉、宁武、朔州、代县、岚县、方山、岢岚、集宁、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我都走了一遍,有些地方走了两三遍,往事越千年,不对,是越两千多年,我走一百遍也仅仅就是个缅怀。
  匈奴特别烦人,自这个民族诞生之日起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抢劫杀人,没完没了,防不胜防,也烦不胜烦,而且他们一抢就前前后后抢了四百年,偶尔也抢别人,但抢劫的主要对象是中原华夏部族,想一想这个,头疼欲裂,你那么能抢你咋不上天呢。
  在李牧之前,匈奴人已经嘚瑟很长时间了,杀人放火、烧杀抢掠的工作干的非常熟练,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相互配合分外默契,抢劫掳掠的能力和技巧基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且从未得到过一次有效的教训,一次以血还血的教训。

  直到李牧的出现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没过多久,他以斩杀数万人的战果给不可一世的匈奴人讲授了什么叫诱敌深入、什么叫聚而歼之理论结合实际的军事课。
  日期:2017-11-13 10:13:04
  战国中后期,仅就军队战力而言,赵国与秦国基本相当,无论将帅运筹帷幄、统军作战的指挥能力,还是士卒基本军事素养以及作战士气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两国国君的差距,秦国几百年无数代国君基本没有败家的,奋发图强的居多,而赵国除赵武灵王之外,没有过于优秀的领导人,相反昏聩无能的比比皆是,即使赵武灵王晚年也糊涂的厉害,结果落得个活活被饿死的悲惨结局,所以历史最终选择秦国一统天下有其偶然性,主要还是必然性。

  秦、赵两国的军队怎么就那么能打呢?很多时候国家是不发军饷的,将士经常需要自带干粮,如果作战时间比较长可能要越冬,家里还得给他快递棉衣,这样的军队为啥打仗就不要命,我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找到了三个原因:
  第一,血性与传统,秦赵同源异流,嬴姓和赵姓本是一家子,基因基本相同,有玩命的基因,此外秦人与西戎血战数百年才站稳了脚跟,赵人也一样,同样是在与北方游牧部族不断血战中逐渐获得了生存的空间,这种持续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对外战争给秦赵两国的军队都留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血战到底的优良传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