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11节作者:
秦阳草堂 在此期间,张议潮没有完全指望朝廷的援军,毕竟敦煌与长安之间的瓜州、肃州、甘州、凉州、兰州都在吐蕃控制之下,河西走廊这条事关国运命脉的重要通道已经断了接近百年,即使朝廷获悉敦煌光复,远隔万水千山,想指望也只能是个念想。
置之死地而后生,尚且还不是死地,张议潮和他率领的归义军没有选择被动的坚守孤城,而是选择披坚执锐出城与敌决战,对不断反扑的吐蕃军队一次又一次的予以迎头痛击。
此时的河西地区早已成燎原之势,深受吐蕃残暴统治的河西人民纷纷响应归义军起义,张议潮率领归义军逐渐由防御转向积极进攻,自起义伊始至851年的短短三年间,归义军连续作战,吐蕃政权在河西地区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除凉州外,归义军前后收复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廓州、河州、岷州十州领土。
公元851年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等职,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
公元858年,归义军东征,经过三年血战最终于861年攻克河西重镇凉州,吐蕃势力自此全部退出河西及陇右大部分地区,沦陷百年的河西走廊全部光复,敦煌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再次回到大唐帝国的怀抱。
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
公元872年,一代英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74岁,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历史铭记和后世之人深切感怀与追忆。
日期:2017-11-09 08:32:57
有人说前几节写的有点沉闷,阅读感受不好,意见收到但不想接受,让我把张议潮收复河西这么壮丽的事迹写成嘻皮笑脸的风格,还真的做不到,但我们可以适当轻松一下,老是板着个脸也不大舒服。
张议潮的故事讲完了,他的千古功名自然会有人记得,我想揪着前文的尾巴讲张议潮逝世一千多年后与他无关的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与功名有关,与敦煌有关,有关的还不一般。
敦煌是个小地方,去过的人都知道,相比武威、张掖和酒泉来说,敦煌绿洲非常小,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敦煌又是个大地方,因为莫高窟,因为鸣沙山、因为月牙泉、因为阳关、因为玉门关,因为博大璀璨的敦煌文化,所以敦煌既是中国甘肃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的自然人气爆棚,每年为了驮载游客竟然会累死无数骆驼。
这么个大地方古往今来那得发生多少事啊,故事多了就会互相淹没,很多人不知道张议潮也算正常,我知道他只是因为一次偶尔的停留,仅此而已。
二十年前在玉门工作期间敦煌这个大地方对我非常有吸引力,所以经常过去玩耍,玩耍就是吃喝玩乐,又有熟人,逛景区也不需要买票,因此隔三差五的常去,去了和大家一样,骑一骑骆驼,滑滑沙,漫无目的的逛逛莫高窟,再去沙州市场吃点小吃......前几次去几乎每次都是这套路,没什么新鲜的花样。
人总会有不经意间的改变,我对敦煌认识的改变缘自于沙州市场的一次谈话。
因为头一天去了阳关,记得那天起得很晚,十一点左右吧,洗漱完毕,大背头梳的油光锃亮,和同伙吹着口哨溜达到了沙州市场,还是老规矩,一人来一碗炒搓鱼子,先填饱肚子再做下午的安排。
吃着吃着邻桌一位老者的谈话吸引起了我的注意,老者也是一位游客,很博学的样子,他用很儒雅的语气和老伴闲聊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的来历,他说发现者是王圆箓,一个寄居于莫高窟的道士。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读了一些有关敦煌的书籍,对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总算有了点浮皮潦草的浅显认识,而记忆最深的就是这个王圆箓,很多年后,同样十分儒雅的余秋雨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者道士王圆箓。
王圆箓这货的确是个道士(请原谅我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他流落至敦煌以后无处居住,便寄居在莫高窟,算是有了栖身之所,一个道士住到人家佛家地盘上,总是有点鸠占鹊巢的味道,事实上王圆箓去莫高窟的时候那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和尚。
元代以后,莫高窟即已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昔日繁华不再,清代有所恢复,终究无法再现盛唐气象,王圆箓走进莫高窟时,很多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如果王圆箓就是一个为了混饭糊口的道士也就罢了,无所事事终老莫高窟也算正常,然而偏偏王圆箓道士很有梦想,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在莫高窟建起一座道观,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儒、释、道集于一地的有的是。
世俗之人大多都有大小不一的功名心,并为此奋斗不已,出家之人化缘筹资建设寺庙或道观,他们叫积功德,功名与功德,大同小异,我只能这么理解。
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道士王圆箓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一定要尊重有梦想并为之愿意奋斗的人,无数个个体的奋斗汇集起来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一点上郑重申明我很敬佩道士王圆箓,之所以叫他“这货”是因为以后的事情。
王圆箓的奋斗其实很有成效,他用化缘筹集而来的钱雇人清理洞窟内的流沙,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莫高窟第一位文物保护者。
白天的劳作很让人疲乏,夜晚是惬意的,要是有点灯光就更好了,1900年的某个夜晚,王圆箓点亮了油灯,顺手将火引习惯性插入洞窟侧壁泥皮上的缝隙,火引不见了分明是掉进了缝隙,王道士敲了敲泥皮,是空心的,那就扒开吧,看看啥情况?
砌封数百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道士王圆箓之手由此重见天日,来的太早!我曾经无数次的问那么多佛祖菩萨为何让藏经洞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重见天日?
藏经洞里面的文献有多珍贵,仅仅说两条,因为我也就知道这两条:
第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中除汉文外,还有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字,很多是孤本和绝本;
第二,敦煌文献(也称为敦煌遗书)包罗万象,涉及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领域,主要内容除佛经以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
王圆箓不能完全判断敦煌遗书的价值,当时的敦煌县令以及王圆箓能够找到的所有官员都不能正确判断它的价值,于是没人管,那就只能王圆箓自己管。
保管敦煌遗书期间,王圆箓将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的理想也在逐步实现,就做人而言王圆箓是个好人也是个称职的道士,筹集的钱款全部用于道观建设,没有一分一文用于自身额外的花销,即使这样,还是缺钱,于是他从敦煌遗书中挑出几本他认为没啥价值的文献廉价卖给想要的人,以换取一点钱款用于道观建设,这让人可惜,但不可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