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第49节

作者: QQq小鲤鱼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舍于络,而为痛痹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九针十二原》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长,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两相对比,可知九针之名与来源,并知其功用。

  日期:2017-11-24 15:10:43
  我们再次强调,九针参合天地而成,治病只是过程,一切只为达到最终目的。那其目的为何?《刺法论篇》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九针亦为调和阴阳,可知成为真人是其最终目的。真人无生无灭,与人们脑海中的神佛类似,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自古至今都有人以修真为要,而宗教本身也是为此服务,佛教许你成佛,道教允你得道,有许见上帝者,有允接真主者。

  九针有除邪之功,故见全神养真之效,欲除邪必先知邪之形成,《六微旨大论篇》曰:“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意思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风气便形成了。风是百病之长,故能致病。病邪深入的过程《调经论篇》有过论述,则九针之刺也是大体的过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从阴阳的层面来讲,九针除邪亦遵循该原则。

  当病邪深入经脉,针刺便有巨刺与繆刺的区别,其方法与技巧有了较大差别,且从《繆刺论篇》中选取几段来看:
  其一: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其二: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其三:凡刺之数,无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体上讲,巨刺必中经脉,繆刺则中络脉。而经脉的不同,导致对刺法要求亦有不同,《血气形志篇》曰:“刺阳明出血气(原文错误,实际应为刺阳明出血恶气,与人之常数相对,多血则出血,少气则恶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亦应如此),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当病情发展至五藏时,再进行治疗就比较困难,而且几率折半,所谓“治五藏者,半死半生”。另外,治五藏并非直接针刺五藏,否则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致死。《诊要经终论篇》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也许你发现两者时日不同,所以你要细致的翻阅两篇,以知四十刺逆从的不同。另外,《刺禁论篇》也有类似的论述,同时也论述了针刺其他部位的禁忌和后果。可知欲行针刺,必须对人体了若指掌,否则反成疾病帮凶绝人长命,但后世之人对于藏象的认识与对精神的掌控越来越差,因此针刺之术便渐渐没落。下面,且具体来看用针的法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