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第52节作者:
QQq小鲤鱼 日期:2017-11-26 09:09:31
第三节 针刺(三)
《九针十二原》首先论述了针刺中经气的微妙变化及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作用,其次详论了九针之形制及各自适宜的主治病症,然后叙述了身体各处的十二原穴及脏腑疾病分别取用十二原穴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有几处且重点看一下:
一、刺法的高下之分。其实刺法本无高下,医者却有水平高低,文曰“粗守形,上守神”,曰“粗守关,上守机”;《小针解》亦曰:“粗守行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可知把握气血变化与精神波动,坚决果断的行针是施针之上上策。
二、治五藏可从四关十二原入手。文曰:“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五藏六腑之腧并命名之理,又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原穴是五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因此有了病变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故而五藏有疾可取十二原穴。
三、五藏久病仍可治疗。文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五藏旧病认可治,然未得其术者,则无功反害,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然而九针再神也无法起死回生,如人形神俱失,自不必治,文中多处亦有提及,例如《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五藏本已有疾,又加之以伤,必无生还希望。
那么施针者的态度为何,具备那些知识方可施针呢?《邪客》曰:“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虽然我们截取文字有限,但欲行针刺之道,没有深厚的功底,不参天地之道,明显不可取的。关于经脉缓急小大滑涩等六种情况的刺法,《邪气脏腑病形》又有详细描述:“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疝,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微针虽小然而奇妙无穷,那么问题来了,如今的医师又是凭借什么施行针刺呢?妄意施为,不知逆从,岂不成病之帮凶么。《逆顺》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该段虽然是对于气之顺逆如何行针的大约描述,然其道理用于军事领域与待人接物亦无不可。
日期:2017-11-26 15:12:44
此外,《官针》阐述了九针的九种不同刺法,以及针对十二经脉的十二刺法,还有适应邪气深浅的三刺法,和针对五藏病症的五种刺法。此外,《寿夭刚柔》中也有阐述关于刺法的三种变数,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
此外,行针时也会遇到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行针》篇有具体阐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为便于理解,且进行翻译:黄帝问岐伯说:我从您这里听闻九针,而施行于百姓。百姓的气血有所差异:有的人精神易动,未曾下针气就有所反应;有的则针一刺入,其气立时而至;有的则针已出,而气仍然独行;有的则是针刺数次,才有反应;有的下针之后,其气逆乱失和;有的针刺数次,病情反倒愈加严重。对针的这六种反应,各不相同,我想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说:重阳之人,精神易受触动,其气也易于来往。黄帝说:什么叫重阳之人?岐伯说:重阳之人,其气火热炽盛,说话快,走路时脚举得高,心肺的脏气有余,阳气滑利充盛而升腾,所以精神一动,其气就不待针入而先有反应。黄帝说:重阳之人,精神也有不提前扰动的,为什么?岐伯说:这样的人,略有些阴气。黄帝问:怎么知道这种人略有些阴气?岐伯说:多阳的人多喜,多阴的人多怒,常常发怒但又很容易消解,所以说略有些阴气,他的阴阳离合比较困难,所以神气不能先行。
黄帝说:那些气与针相逢的,又怎么样?岐伯说:阴阳和调的人,其血气湿润滑利,所以针入而气出,迅速地相逢。
黄帝说:针拔出后气才独至的人,这是什么气的作用呢?岐伯说:这类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深沉而阳气浮越,阴气沉而内藏,所以在针拔出后,气才尾随而出,独自成行。
黄帝说:针刺数次才有气感,这是什么气在作用呢?岐伯说:这样的人多阴少阳,其气沉滞,运行困难,所以针刺多次才见效应。
黄帝说:针刺入而其气上逆的,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岐伯说:针刺后其气上逆,或多次针刺而病势反加严重的,与阴阳之气及其沉浮的情势无关,这都是治疗粗疏导致失败,是医工的失误,并非患者形气的过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