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鬼与修行(人本来亦仙亦鬼)》
第9节作者:
平生居士 日期:2018-01-18 21:30:26
生者仙 死者鬼
未死的人,升级后是仙,生生不息。死后的人就算魂气不灭,无论什么境界都是鬼。有本领的被称为鬼神佛菩萨,实质都属于鬼类。鬼类,并非一定是鬼,他只是针对死人而言。因为人死为鬼,根据人生前的努力,即使鬼类也有不同的称谓。
不同宗教的高人死后称谓不一样,道教称为神仙,佛教称为佛菩萨罗汉!他们虽然都是人弃身后的称谓,但性质不一样。神仙是人死后仍然神气凝聚的存在,属于死后而生。罗汉、菩萨、佛是人死后灭尽的程度划分的,直到将自己灭的渣都没有了,永远没有自己了,达到了真正的空无,不生不灭即是成佛。
三魂,天魂散而归天,地魂亡而入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来道教是远远超越佛教的。道教是道家的一部分,道家是仙道的一部分,仙道依道运行。虽然如此,道教仍然是求生之学。修行人要从当下开始,一路前进,即使无缘成仙,仍然死后长存,而不是寄托未来来世,信念寄托。
信息感召是宇宙一切变化的开始,大可以更变时势,小可以改变自身。
正确的引导,是自强的根本。无论取生还是择死,目标都要明确。仙取生,常人、神仙择死。老聃取生,庄子择死;扁鹊取生,孙真人择死;张果取生,叶法善择死…他们之中取生者仙,择死者尸解或神仙。
本文抛开仙人不提,庄子、孙真人、叶法善都是可以成仙的人物,而不选择成仙跟他们的思想有关系。
庄子是选择了逍遥,仙人也是人。人有人规,仙有仙规,不然岂不早就大乱了?庄子追求逍遥,讲究无侍,所以与仙圣境界他没有兴趣,所以庄周择死。他虽然集道学智慧之长,却无心仙圣,因此他的言论除去后代篡改外,有一部分是暗合佛学的!
孙真人是仁慈心善的圣人,一百五十多岁还没有选择隐匿山林,仍然选择济世救民,仙与救治百姓之间的抉择,他选择行医济世。所以后来帝王逼迫授仙术,孙真人仁慈心善,为了后代亲人选择了尸解,史载:去世时尸如轻衣尸解去了。
叶法善是为了使命辅佐皇帝,功在涉及,多次显示仙术,他在世为治世辅助,志向也不在于仙圣,功德圆满后尸解。
所以这些先贤们的精神都很可贵,虽然不选择长存世间,仍能逍遥于无何之乡。
有些先贤择死,是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庄子的逍遥学闻名天下、孙真人的药方造福千秋万代、叶法善代天辅道之事也功不可没。
仙不是人人可成,也不是有资格的人就一定要成仙,如果他们都选择了成仙,那么拿什么留给后人呢!智者未必一定做仙,其治生学不可少,因为生学是我们的根基传统文化,它遵循道的规律,取大道的智慧,用于人长存合真是仙学,用于人治世利民是智慧。
有生就有死,前文《搜神记》我讲解了五卷:仙、方、易、神、鬼。仙学为道之首,鬼学道之末,道不予区分,但仙鬼有分别。至于人们当取生的学问,不忘本来,一路耕耘,世代传承。
日期:2018-01-20 18:35:58
炼体篇·主
何为炼体,体有九层,气入开通九层的过程是对身体的锻炼。气入之后炁生,而后为易,易也有九层,九层并称为形,是易形。
精能察微观妙,精微之中而气生,气能生神,神能养气,又须合身,身赢神妙,育养玉树灌灵根,是以成形化仙。
修行人所修之精为元精,非男女欲精,欲精是元精的流失,元精以火为生,这也是修行人刚开始炼体打基础时身体热的根本原因。如果过于燥热,说明阴阳失调严重,久则不利。精火生阳气,为卫阳之气,肉身气类有很多,这里简单说下卫气。
刚开始基本法都以修卫阳之气为主,根据不同修法不同路径,修炼到后面,元气已得,元含阴阳二气,就要懂得制阳和阴。元则真阴真阳互化,所以元气又被称为真阳真阴之气。
卫阳护体,能使阴邪不侵。某些宗教修精火,只是一味发热聚火,以身体精元为本钱,所修燃身之本,不知和则生,旁门小道而已,希望大家不要学习燃本透支之法!
炼体就是卫阳之气入身体的一个过程。通过修炼使精气生发,再用意识固敛回体内,等气入体到一定时候,气会转变,就不需再炼体了,开始了易形。首先要学会使气生发,用意识固而气在皮肤,这时会有全身清凉之感,感觉身心舒畅。气入肌肉之时会有肌肉跳动的感觉可能会痒麻等感觉。还有可能气穿脏腑的巨痛之感。再往后气入筋脉,身体经脉有游蛇之酥滑。气初入骨骼时会有骨髓疼痛难忍之感。等骨骼过后会有身植大地之感。骨练完以后会气入血脉,气入血脉也会有疼痛之感。
气入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他对身体的磨炼很重要。气入的过程是炼体,在炼体的过程中修炼的人会有舒适感,疼痛感,酥麻感等等,都不要太在意,知道这是功感,拿来对应境界就可以了,另有功感疑难可以参考,不要因为好奇太在意功感。
炼体是和气生同时进行的,炼体建立在气生的基础上,气随神走,只有气不断的生、长、易、化…气才能在全身开窍开脉到达炼神易形。
初稿于
2014年
始发于
2015年
更新于
2018.01.2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