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赵桓同学却对萧仲恭的辽国降臣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赵桓同学内心有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于是,萧仲恭便被赵桓同学请到了密室单独谈话,赵桓同学终于对这位昔日辽国的贵族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赵桓同学希望萧仲恭能联合另一位辽国的降将耶律余睹乘宋金交战之际,在金国后院发动叛乱,实现辽国的复国计划,而宋国这边会全力支持他们。
萧仲恭听后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是不能答应,第三反应是必须答应。
于是,萧仲恭这位老实人也学会了撒谎,他答应了赵桓同学的要求。
赵桓看到自己的策反计划基成功,自然是心花怒放,因此写了份蜡书,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蜡书的内容无非就是策反耶律余睹起兵反金。
如果萧促恭能成功的将这分蜡书顺利的送到耶律余睹手中的话,说不定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萧仲恭是个忠臣,以前对耶律延禧效忠,现在则对吴乞买效忠,因此他回到金国的第一件是便是将这份蜡书交到了吴乞买手中。
吴乞买看到蜡书后自然是对赵桓同学这种背后捅刀的做法非常生气,但生气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个再次攻打宋国的绝佳借口。
公元1126年八月,经过半年多的休整,吴乞买命令完颜宗望和粘罕再次出兵南下,攻打汴京。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次金国出兵的战略方针和进攻路线几乎与第一次如出一辙。
东路计划:完颜宗望从燕京出兵,目标还是汴京城。
西路计划:粘罕从西京出兵,攻克太原,与宗望会师汴京城。
东路军的进军和第一次一样出奇的顺利,二太子完颜宗望大破井径,种家军的另一位名将,种师道的堂弟种师闵兵败被杀。
九月,完颜宗望攻取天威军和河北重镇真定,离黄河仅一步之遥。
而西路军的进军似乎又碰到了老问题---太原,自从第一次南征宋国被太原城打乱整个计划后,粘罕和太原城结上了仇。
如果太原城不能攻破,弄不好这第二次南征计划又要宣告破产,因此粘罕上此番是发了誓非要攻破太原城。
粘罕的自信是有理由的,金兵从去年十二月出兵太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太原城的围困,粘罕把这种围困法称之为锁城法。
可以粘罕的这种锁城法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一时无法攻破太原城,但切断了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太原城了。
而此时太原城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自从金兵十二月开始攻打太原以来,王禀和张孝纯便已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虽然王禀在守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击退了粘罕的进攻,但对太原城来说,粮草给养的缺乏却是致命的问题。
从1125年12月到1126年8月,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整整八个多月,赵桓同学所组织的两次大规模援军都无功而返,困此太原城内的粮草早已耗尽。
两位守城的主将并不因此屈服,城内所有的牛、马、羊都被宰杀充当军粮,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到八月底,太原城中很多守城的军民只能用草根、树皮充饥,甚至还有人用武器弓弦当食物。
“人相食”,最后太原城中终于也出现了最可怕的一幕,人吃人,到这个地步也就离太原城的失守日子不远了。
历史上如果一个城池出现“人相食”的局面,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城池的命运将是非常的悲惨。
太原城也没能幸免,九月初三,在坚守了二百五十多天后太原城终于被攻破,粘罕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粘罕击败的仅仅是一群数日未进粮食的宋国士兵,而且还有一群士兵在王禀都统的率领下拒不投降,在城中继续抵抗。
虽然太原城还是被攻破了,但王禀还是不肯投降,他带领着一群自己的亲兵准备同粘罕的金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粘罕率兵进入太原城时,他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都统王禀带着一群面黄肌瘦的士兵站在城中的大街上,准备同金兵进行最后的一博。
粘罕终于亲眼看到了这个和自己交手近九个月的可怕对手,他被王禀的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王禀的最后一击当然无法抵抗金兵的进攻,眼看大势已去,王禀背负城中祠堂供奉的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容,突围冲出城去。
粘罕命令金兵全力追击,最后终于追上了王亶。
此时的王禀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仍然全力死战,最后身中数枪,大骂粘罕不止,投河而亡。
粘罕深恨王禀,将九个月来的怒气全部撒在了王禀身上,因此命令士兵将王禀的尸体打捞上来,用坐骑踩踏,以泄心头之恨。
可叹王禀作为一代名将,死后还要遭受如此的折磨。
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王禀用生命的代价给宋国的君臣们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忠臣是永远不会被自己的百姓们遗忘的,太原城的百姓们乘金兵不备,偷偷将王禀的遗体运出,在太原近效就地埋葬,后来王禀埋葬之地便被称为王村。
而太原城的另一位守将太守张孝纯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太原城攻破后,张孝纯被金兵抓获,送到了云中。
金兵对这位文官的态度是努力争取其投降,所以一直未加害张孝纯。
四年后,这位张太守终于经不起各种诱惑,接受了金国的官职,担任金国的附庸齐国的丞相。
但这位张丞相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失节叛变是深感羞愧,曾经多次找机会帮助后来的南宋国。
又过了八年,齐国被金国所废,原来齐国的官员大部分被遣返回南宋,张孝纯情也在遣返之列。
但这位昔日太原保卫战的大功臣自感无脸去见宋国的皇帝,便自致请仕,后来病死于徐州,结束了他复杂而又很无奈的一生。
太原城的失守对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灾难,因为自太原南下,一马平川,仅需数十日便可兵临黄河北岸。
金兵合围汴京城的计划即将成为现实,风雨飘摇中的汴京城即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与耻辱,宋国和赵家皇族们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和西路军主帅粘罕在分别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继续兵分两路,向黄河北岸进军。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传到汴京城中,赵桓同学又一次吓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自然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的重量级人物李纲已经离开了朝廷,因此这一方的力量无法再与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书吕好问要求赵桓同学像去年一样立即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计划,要求全国的军队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争取再次打退金国的进攻。
然而,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坚决不同意吕好问的要求,认为这反而会激怒金国人。
他们要求赵桓同学立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以平息金国的怒火,不要再进兵汴京城。
天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赵桓同学终于决定向投降派靠拢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赵构到金兵大营进行河北三镇的割让交接。
我们的康王也真够倒霉的,刚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亲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过赵构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么个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愿,全体宋国军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诸路勤王大军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将种师道闻听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顾重病在身,带领西南两道大军向汴京城进军。
可叹宋国军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爱国,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还能自发承担起勤王的责任,这比起后来明朝崇祯皇帝临死前的处境不知道要强上百倍。
但关键时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坏了大事,唐恪、联南仲等人严令各路勤王大军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进军,理由是怕激怒正在进军之中的金国大军。
所以说,“文人误国”这句话说的没错,有时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正在向汴京进军的老将种师道闻听朝廷不许勤王大军进汴京城的命令后,几乎都要急疯了。
眼看金国大军就要渡过黄河,而宋国在黄河两岸的防守形同虚设,为了宋国的江山社稷考虑,种师道决定再次上书赵桓同学,要求朝廷提前迁都长安,避开金国的锋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赵桓同学所采纳,老将种师道闻迅悲痛欲绝,终于在郁郁寡欢之中重病而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