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种师道在宋国遭受耻辱的前夕病故。的确是宋国的一大损失,种家军在宋国三世为将,从种世衡到种种谔再互种师道、种师中,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种家军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种师道和种师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国,但他们也许是幸运的,因此他们无法亲眼目睹宋国所将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宋国皇帝和一群大臣们昏招送出、一错再错时,金国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笑纳大礼了。
十一月底,东路军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相继攻破黄河两岸的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和胙城县。
而西路军粘罕也是连连告捷,相继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泽州,兵临洛阳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当地的船全部被宋军带走了,整个大军无船渡河,这对以北方人为主的金兵来说的确是个大难题。
难道合围汴京的计划要再次落空吗?粘罕不信这个邪,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个中原的自然天堑!
关键时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现,完颜娄室的儿子完颜活女再次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位年青人自从在太原城下击败种师中后,已经获得了金国许多高级将领的赏识,这次主动请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兴。
完颜活女亲自带领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过黄河,并打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这次金兵能渡过黄河,可以说完颜活女立下了头功。
十一月底,同时渡过黄河的粘罕和完颜宗望终于实现了战前预期的目标,两路路大军会师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对宋国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围。
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国大军,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真的感到无比的恐慌,他没想到金国大军在撤军才半年的时间内卷土重来,而且势头比第一次更加凶猛。
更要命的是由于唐恪、联南仲等人的错误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都未能及时赶到汴京城,目前汴京城中仅有三万多老弱残兵,也根本无法抵挡英勇善战的金国士兵。
赵桓同学觉得当这个皇帝一点也不好玩,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赔上亡国之君的罪名。
小赵不甘心就这样背上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他决定“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方面派遣耿南仲和开封府尹聂昌分别到完颜宗望和粘罕的大营赔礼道歉,答应割让河北和河东的所有土地,宋国和金国以黄河为界。
但这两位仁兄的任务都没能完成,因为赵桓同学准备出卖国家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普通百姓耳朵里。
耿南仲还没到完颜宗望的大营,便被情绪激动的河北军民团团包围,吓得这位仁兄根本不敢提割地的事,结果耿南仲只好撒了个谎说自己来是下诏勤王的,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另一位开封府聂大人可就没那么好运了,聂昌刚到绛州,便被百姓们包围,聂晶可能没有耿南仲那么口才好,结果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另一方面,赵桓同学立即下令各地勤王大军迅速向汴京靠拢,包括已经被贬官的李纲和出使金国的康王赵构也在其中,目的是解救汴京这座危城。
赵桓同学目前的最大愿望是能够通过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来换取金国的退兵,以保住自己这个岌岌可危的皇位。
但完颜宗望和粘罕是不会再给赵桓同学第二次机会了,宋国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兵临城下的几十万金国大军使用各种攻城武器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二次攻击。
而在此时,第一支宋国的勤王大军三万人马赶到了汴京城下,领头的是宋国的青州知府张叔夜。
说起这位张叔夜,在这以前他最值的骄傲的战功是在山东成功镇压了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一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并且亲自招降了宋江。
当然宋江起义只是一次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农民起义,甚至不能和当时的方腊起义相比,但由于后来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制造,再加上后来的小说《小浒传》,把这次农民起义的知名度推向高丨潮丨。
张叔夜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手下败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甚至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
能亲自终结宋江命运的当然不会是普通人物,张叔夜一出场便为赵桓同学立下了战功,他率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与金兵大战四日,于阵前斩金将两名,在和强大的金兵对抗中取得了小胜。
这场胜利犹如雪中送炭,来得非常及时,赵桓同学非常高兴,对张叔夜大肆奖赏,并让张叔夜率兵入城。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形势由于张叔夜的到来变得开好转,然而赵桓同学手下的文官集团再一次犯下了愚蠢至极的错误,导致了最后汴京保卫战的失败。
事情的起因在于当时的两位宰相孙傅和何栗,由于宰相唐恪一味的执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受到了汴京城全体军民的一致抵触,最后这位唐宰相不得不辞官回老家。
因此孙傅和何栗便被任命为宰相,接替唐恪的职务。
要说孙傅和何栗,比起那个唐恪可要强多了,他俩是坚决的主战派。
尤其是孙傅,因为以前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也算和军队打过交道,因此在金兵攻城的过程中,这位孙大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
有了这样一位宰相,似乎应该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孙丞相接下来的举动则将成为赵桓同学的噩梦!
在某天的夜晚,孙丞相在城头督战了一天,回到家中休息,随手拿起一本丘浚的《感事诗》阅读,突然发现书中提到“郭京杨适刘无忌”等人具有神奇的功能。
我们的孙丞相可能是最近忙昏头了,太想着在赵桓同学面前立下大功表现自己,居然真的按照书中所写的去找这么几个“神仙”。
无巧不成书,你说怪不怪,《感事诗》中所提到的郭京居然还真有此人,而且还是近在眼前,就在汴京城的龙卫军中担任一名小卒。
孙傅是喜出望外,由此他得出结论,这个郭京是天上神仙下凡,派来拯救大宋王朝的。
如果这位郭京是个普通士兵,那也就算了,大不了跟孙丞相解释一番,说明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拯救宋国。
可偏偏这位郭道长也并非寻常士兵,此人在年青时还曾当过道士,可能还真干过不少“捉妖降魔”的大事,但后来由于“法力”不够,连道士都当不下去了,便混到汴京参军入伍了。
正巧碰到朝廷的丞相亲自登门求见请求援助,郭道长是兴奋异常,真的把自己当成神仙了。
于是,这位郭道长开始在孙丞相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法力无边,最厉害的是郭道长还会“六甲兵法”,可以很轻松的把所谓的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活捉。
而郭道长所吹嘘的“六甲兵法”听起点还真有点像模像样,在整个汴京城内搜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这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生辰八字必须符合六甲,至于此人是否有能力打仗就不管了。
郭道长认为按照他的六甲兵法所招募的士兵肯定是天下无敌,什么粘罕啊,宗望啊都不在话下!
郭道长的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孙丞相给说动了,孙丞相连忙把这位宋国的大救星推荐给赵桓同学。
本来,赵桓同学对郭道长的什么“六甲兵法”是将信将疑,但这时好久未露面的赵老师却发话了。
我们前面提到在金兵第一次攻打汴京城时,赵老师选择了逃避,躲到镇江去避难了,金兵退兵北撤后,赵老师一看形势好转,便又回到汴京城,继续他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赵老师的兴趣爱好中有一项便是信奉道教,他还自称为道君皇帝,对于道士的那一套东西他是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一听到汴京城内还有郭道长这号人物,赵老师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同意。
老爸同意了,丞相也同意了,赵桓同学没有理由再对郭道长抱怀疑态度。
于是,圣旨一下,任命郭京为前线总指挥,负责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一切招募神兵的工作都由郭道长全权负责。
要说在汴京城内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也不是难事,但要完全符合郭京的条件却不不太好找。
但郭道长为了凑人数,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有的是钱,郭道长硬是拉了一大帮市井无赖凑数,终于完成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定额指标,郭道长还美其名曰:“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
更可笑的是孙傅和何栗两位丞相对郭道长装神弄鬼的这套把戏居然是深信不疑,他们已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郭京一人身上。
皇帝、丞相糊涂,但守城的将士们可不糊涂,于是终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孙丞相直言,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靠神兵神将打过胜仗义的,如今将所有的法码都加在郭京一人身上,万一失败将无法挽回败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