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定理的具体内涵就不多说了,只引用下其中的“外部性”概念,此概念被解释为一种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情况:各人或单位的各种活动都会外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他们享受了这种影响,却没有为此付费或收费。比如您花钱买一盆花放在窗台上,过路的人都看到了,觉得很漂亮,但是他们不会向您付费,这称之为外部经济;相反您把垃圾丢在路边,路人看到会很恶心,但他们也不会向您收费,这称为外部不经济。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外部性影响,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由于同在一个地球上,各个民族之间有大量的交流,相互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性影响。中华文明发展到唐宋,自身达到了一个顶峰,同时也对地球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外部经济。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但其发展不完全同步,而且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影响,也可以产生跳跃性发展。而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的成果都是可以传承借鉴的。就好比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实验方才确定钨钢适合作为电灯的光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经过这么多次实验才能确定光源的材料,我们直接使用爱迪生的结论就可以了。同样道理,与汉民族相邻的游牧民族,虽然他们还处于相当于汉族几千年前的游牧时代,但他们并不一定也要经过同样长的时间来进化,他们可以直接借鉴汉族的经验,构造最新型的汉式帝国。
在宋朝之前,汉、唐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他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是游牧部落,抗风险和抗打击能力其实很弱,偶尔能够趁汉族衰弱的时候逞一下能,但总体而言仍无法与人口上亿,拥有高度文明的汉民族相抗衡。但是宋代则完全不同,由于中华文明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发挥作用,周边也崛起了好几个强大的汉式帝国,辽、夏、金、元都拥有很接近于宋帝国的文明体系。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一点:宋朝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宋辽、宋夏之间的对抗是和罗马对抗波斯、美苏争霸相类似的大帝国抗衡,和汉唐时代打击游牧民族的作战远远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到唐宋时代的必然,是外部性影响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周边民族都赶上了汉族的文明步伐。宋朝灭亡后,东方文明整体陷入低潮,而西欧民族则在吸收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趁机赶上,也并不是偶然。
宋代的民族情况
关于汉民族的起源及其特点,前文已经讲过。汉民族很早就脱离了领主时代,也并没有进入宗教社会,民族意识也不强。虽然名义上有“汉人”之说,但远不能和现代民族观相比,所谓“夷夏之辨”更多只是一种笼统的文明和野蛮的对立,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关系,现代民族国家还要等到八百年后的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首创。五代由于汉民族自身的堕落,而辽、夏帝国逐渐进入文明社会,很多汉族人选择了归附他们,这些人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发展。同样,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人归附于宋廷,为宋帝国效力。在宋代,虽然中国人已有朦胧的民族意识,但毕竟还没有像现代一样成熟的民族主义,所以南宋时有些人在宋、金、蒙三方之间摇摆,逐利而动,他们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
宋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实力接近,所以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也正是因为如此,宋代的战争才浩大而频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宋代战争的特点
宋代(西元960——1279年)的战争处于火药时代的前夕,仍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宋朝的火毬炮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南宋的火箭、突火枪、震天雷、掌心雷都已成型,但威力不大,要等到明朝才能成为主力武器。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作战单元和指挥体系,我们先谈作战单元。
现代战争中评价一个作战单元的性能除了最基本的装甲系统外,主要是从三大系统:动力系统、火控系统、通信系统出发,现在一些飞机和舰船还有一个隐身性能。关于宋代战争,我们先谈谈装甲系统。
古代战争历来重视装甲,可能大家看古装战争片都对里面的盔甲印象非常深刻。古代的盔甲一般是用坚革或钢铁制成,皮甲的防御性能较差,主要用于防御远程弓箭,贴身肉搏几乎无用。铁甲可分为鳞甲和板甲,鳞甲相对灵活,生产成本较低,但防御力远不如板甲,而且有些鳞甲由几千片鳞片组成,十分沉重。宋军的步兵操典规定,步卒的装甲不能超过80斤,所以宋军的步甲一般都以此为标准,再加上攻具,将近百斤,十分沉重,所以宋军重步兵正面对抗能力很强,但机动能力很差。宋军的这种笨重装备自然是有原因的,他所面对的几个对手都拥有历史上非常经典的重甲骑兵:辽帝国的铁林军、夏帝国的铁鹞子、金帝国的铁浮屠。都是人马均被重甲,可以冒着宋军箭雨正面冲锋的坦克装甲部队。尤其是夏帝国的铁鹞子,采用西域马种和阿拉伯锻造技术,骑士被锁在马上,虽死不堕,只要马还能动就可以在战场行继续往来冲突,简直让人想到了不死族的死亡骑士阿尔萨斯!而数千名死亡骑士同时列阵冲锋,将是多么壮观的场景?比起汉初匈奴磨兽骨为箭簇,宋代周边民族都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锻造冶炼技术,尤其是从西域阿拉伯民族传来一些更加先进的锻冶技术,甚至超越了汉族。而直到南宋发明了煤炼钢技术,宋军的钢甲重步兵才重新成为世界最强机械战警。除了单兵装甲外,还有一些马甲和车用装甲。
然后我们再说动力系统。一提到游牧民族,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彪悍的骑兵。不错,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人类战争是属于战马的时代。在秦代以前,马镫还没有发明,骑兵的威力并不明显,战场上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战车。由于游牧民族无法制造战车,所以没有对汉民族造成威胁。但是当马镫发明后,骑士和战马融为一体,以其机动灵活淘汰了笨重战车,为游牧民族赢得了极大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优势有战术和战略两方面。战术方面,由于马的奔跑和承载能力远远超过人类,按照成年蒙古马种公马的平均体重260千克计算,加上骑士的体重60千克,再加上40千克的装甲共360千克左右,最高速度按20千米/秒计算,动量可达7200千克•米/秒,动能可达72000焦耳。相比之下,宋军重步兵总重量100千克,速度6米/秒,动量只能达到600千克•米/秒,动能只能达到1800焦耳,只有重骑兵的1/40。当然,这并不是说正面对抗步兵就一定吃亏,因为战争不仅仅是冲锋,其实骑兵更大的优势还不是冲击力强,而是其机动力强。装备蒙古马的轻骑兵部队可以日行100千米,某些精锐部队强行军可以日行两三百千米,而在绑腿发明之前一般的步兵则只能行20千米左右。但人类的意志力远比马强,历史上常常有步兵负重日行数十千米的记录,而现代美军和日军都创造过一日徒步行军170多千米的纪录(但只保持一天,而且可能借助了化学药物帮助)。在北中国辽阔的平原上,极其适合骑兵转战千里,游击步兵。所以步骑相遇之后,只要步兵阵形得当,正面对抗中骑兵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是骑兵战败了可以逃走避免损失,而步兵战败了一般逃不了,只能被骑兵追亡逐北,这才是骑兵真正的优势所在。
而骑兵必需的装备:马,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动物,非常不凑巧的是,他并不生长在汉区。马体格庞大,极不耐热,爱吃干草,润湿了的草就吃不下,所以都生长在高寒地带。地球上最好的自然马种是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汗血宝马),但纯种的汗血马在汉代就已经失传,相比之下离他血缘越近的马种越好。现代的荷兰温血马和日本东洋马是更好的马种,但却是通过现代高科技培育出来的品种,当时还没有。宋代最好的马种是阿拉伯纯血,成年公马平均体重800千克,以阿拉伯为中心,越远的地方马种越差。我国西域也产良马,但蒙古草原上的蒙古马种并不算优秀,成年公马平均体重只有260千克,但是易于繁殖,产量大。中国汉区本身不产马,只能通过向周边少数民族购买或掠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都产一些小马,尤其是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些马种,还没人高,一般不能作为战马使用。鉴于此,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发明了机动步兵战术,即让步兵骑着劣马赶路,到了作战地点又下马列阵作战,使中国这些不太优秀的马种物尽其用,也是现代摩托化步兵战术思想的渊源。有人说机关枪让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此说并不准确,应该说是机械化车辆让生物马退出了骑兵的装备体系,现代的骑兵骑着坦克和飞机,依然驰骋在战场之上。当然,这些装备就不是草原上可以放养出来的,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也就到此为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