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强宋》
第16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我们说火控系统,也就是攻具。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武器是刀、矛、弓弩。刀是一种生产成本较高的武器,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冶炼和锻造技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锻造技术交替上升,中国的青铜剑、唐刀、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都是历史上的经典武器。宋朝比较流行朴刀,顾名思义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刀,刀刃和刀柄都根据人体力学设计,双手握住劈砍时用力最大,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的必备良品。宋军士兵还大量装备大斧和大锤,因为只有这些笨重的武器才能对付敌军厚重的装甲。矛,亦称枪,也是冷兵器战争的主要武器,静态下步兵施展长矛穿刺的效果不如刀斧劈砍,但是面对骑兵冲锋时,借助骑兵本身的速度,长矛穿刺的效果则远远强于刀斧,所以长枪兵一直被视为骑兵的克星。但是长枪兵对骑兵的克制只有骑兵冲来的那一刻,冲到之后,长枪兵们还是要摸出刀斧来和对方作战。

  弓弩则是缺马的汉民族对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弓和弩是不同的概念,弓是一种原始武器,靠弓弦的弹力直接推动箭支发射,弩则可通过机关积蓄弹力,瞄准后再扣扳机发射,力量和精度均大大优于弓。汉族军队其实大部分是用的弩而不是弓,只是习惯上称之为“弓”。弓的弹力一般是几百牛顿,宋将岳飞和金将韩常可以开1500牛顿(三石)的硬弓,是史书记载的最高纪录。弓的射程一般只有一百多米,有效射程不到一百米,而且非常费力,基本上不能瞄准,一般的士兵连续射击十余次就会非常疲劳。康熙说他曾一天射了318只兔子,属于牛皮吹破了的情况。这也就是初期的火枪各方面性能都不如弓箭,却能淘汰弓箭的主要原因,打火枪基本上不费力。然而,弩却比弓优秀得多,弩可以用各种姿势上弦,用双脚蹬上弦力量就比手拉弦大得多,也不容易疲劳。上好弦再瞄准,精度大大提高。同样是岳飞这个人,可以开八石的腰弩,几乎是弓的三倍。秦国的大风弩体现了极高的机械制造和工业水平,大家在张艺谋的《英雄》中看到秦军弩阵其实并非夸张,只是队列不一定有那么整齐。而宋朝则是弓弩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宋朝的神臂弓,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弩具,有效射程可达四五百米,两宋之交的克敌弓则是神臂弓的升级版,更加先进。而床子弩则需九头牛通过一个轮盘来上弦,故而又称九牛弩,其弩支粗如儿臂,射程两三千米,盔甲和城墙都很难抵挡。弩箭在宋军作战体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后来明军由于转用火器,弩箭才退出历史舞台。

  在冲锋中,骑兵目标大,正面冲击弩阵损失比步兵更大。所以事实上,骑兵一般也不会正面冲击弩兵的射击阵地,而应该采取从侧后方包抄的战术。弩兵的一方则要想方设法的挤压敌方骑兵阵型,迫使其正面迎接火力。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明太宗发明的炮骑联阵战术,就是通过本方骑兵(三千营)挤压敌军阵型,迫使其正面接受本方火器(神机营)的射击。军事天赋奇差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只学到他一点皮毛,就把懵懂的欧洲人打得找不着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清军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正面冲击英法联军的射击阵地,全军覆没。曾有人说这是中国人不懂火器,只知道靠骑兵冲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僧格林沁的部队其实是遭到对方现代化骑兵(英军庞遮普骑士团、法兰西宪兵队胸甲骑士团)的打击,阵型收缩,被迫孤注一掷,向敌军射击阵地发起正面冲锋。而即便如此,英法联军的后膛步枪也不可能将清军全部射杀在冲锋途中,仍需上刺刀肉搏。19世纪中叶之前的战争,远程武器可以提高战斗效率,但绝不能取代肉搏,即便到抗美援朝时,解放军仍需和美军拼刺刀。宋军、明军、英法联军所用的武器完全不同,但道理相同,都是远程射击武器,作战思路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宋军实在缺乏骑兵,不能用骑兵去挤压对方骑兵,只能用重步兵抵住对方骑兵的活动空间,给弓弩部队制造射击机会,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会经常看到。除了单兵武器外,还有一些攻城武器、舰载武器以及喷火器。

  现在我们说指挥体系。指挥最重要的是通信系统,宋代是没有无线电技术的,部队一旦分兵,带兵的指挥官就要负起极大的责任,因为他不能再接受上级的指令。这就是古代作战,将领个人能力对战争结果影响更大的原因。中国的令旗是一种传递军令的常用工具,宋军发明了很复杂的旗语,刚开始经常出错,后来经过范仲淹、沈括的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代战争中有时候还是要用到旗语。至于作战指挥体系,宋朝正好是一个转型期。宋太宗设计了参谋本部制度和阵图制度,本意是限制武将专权,却成为了规范化指挥体系的渊源。汉唐以前指挥作战主要靠主将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个性和偶然性。但宋代以来,都要靠参谋部制定规范的作战方案,并通过规范的指挥体系付诸实施。当然,这不是宋军所独有的,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跟随着共同进步了,他们不是蛮夷。

  另外在古代战争中,士气的作用也远比现代战争重要,因为士兵作为人,其潜能的发挥程度根据士气可以有很大的起伏。在这方面汉民族是比较吃亏的,因为激发士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掠夺财物和宗教信仰,而这两者都是汉民族最欠缺的。汉族政权历来不允许士兵劫掠,也不是一个宗教社会,只有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才会爆发出埋藏在心底的力量,在主动进攻时也会提出吊民伐罪的舆论,但毕竟远远不能和征服异教徒的宗教狂热相提并论。而在战场上如何激发士兵的士气也成为主将最重要的指挥艺术之一。

  后勤补给问题也是古今战争的重大问题,宋代国力强大,一般不存在后勤生产不足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运输,而在前机械化时代,尤为艰难。古代作战,一名士兵在前线作战,平均要三到五名后勤人员在后方不断的给他运输物资。这还是骑兵比例很小的宋军,如果军中马多,则运送草料的耗费更大。历史上很多经典战例不是通过正面战场硬拼,而是通过切断对方补给线获胜。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就是通过烧毁袁绍的粮仓而以弱胜强,而外表强大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攻入俄国之后都是因为补给困难而自取灭亡。有时候攻方可以通过边打边抢的方法即时补给,但前提是要打赢并且抢得到。而宋军作战只能抢夺敌军留下的战利品,而不能掠夺民间物资,这一点也需要切记。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可能都知道,北宋的丁谓,被视为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的鼻祖,是时代的一道分水岭,他之后的后勤工程组织能力大大增强,但毕竟仍处于原始的人背马驮时代。

  最后说说古代战争中的人数问题。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数量是战争中最主要的优势。所以军队的人数在评价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西方没有信史,他们的史书类似于神话,所以温泉关战役中说斯巴达三百勇士扛住了波斯帝国x万大军(各种资料中x取值从70到500不等),现代人一般不信。中国的史书被世人公认为信史,但某些数字仍然存疑。比如史载淝水之战中,前秦出动了90万大军,这个数字就很可疑。事实上,这可能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军队人数包括主力作战部队、辅助部队、预备队、工程部队、后勤部队以及民夫,而一般的史书总喜欢极力缩小己方并夸大对方的人数,以此来显示本方战斗效率高。当然这也不能乱写,所以常用手法是说到己方人数的时候就只说主力作战部队,甚至直接参战的先头部队,而说到对方人数的时候就把预备队、后勤部队、民夫甚至兵工厂里面的工人都算上,淝水之战中的描述就是典型。

  当然,军队过于庞大未必是好事,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因为符坚大王的兵力过于庞大,所以无法有效指挥而失败的,丁谓的管理工程思想还需要时日才能融入军事管理体系中。那么本书在后文中提到的军队人数,如果不专门说明,都是指主力作战部队。事实上,按主力作战部队计算,一支万人的军队已经不算小,八万的军队就已经很少见了,再多就很难有效指挥。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斩首级数,这是古代作战衡量胜负程度的主要数据,但是斩首级数远不等于杀伤敌军人数,更不等于击败敌军数量。因为一般部队败阵下来还是会将己方战友的尸首尽量带走,而且战斗中有些尸首已经损坏,不能取首。一般来说,每杀死四至五名敌军可以斩首一级,而被击溃的敌军总数更远远不止此数。

  好了,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宋代战争的背景和特点都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风云激荡的宋辽战场上,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展示他们的铁血风采吧!
  第二篇超级大国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面对契丹帝国的军事理论家宋太宗
  宋太宗:伟大的理论家,蹩脚的指挥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