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17节作者:
龙的航程
日期:2018-02-27 20:23:10
日本战败之后,美国按照西方模式大刀阔斧改造日本。改造的重点,在于军事“阉割”和政治“民主”。在军事上,美国解散日本所有军队及准军事武装力量,以宪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只能保留有限的防卫力量。在政治方面,美国从日本原有的二元化权力架构出发,取缔所有支持日本在亚洲地区建立霸权的政党和组织,从思想上清除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将国家权力进一步分解,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由国会、内阁和法院三者互相制约。直至战后70年,这套“制度的笼子”依然发挥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让日本政坛基本杜绝了“强人”和“寡头”。不过,二元体系依然在当代日本各级政府和大企业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很多“一把手”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而另一些中层干部有着远超自身职位、甚至超过高级领导的影响力,且人人见惯不怪、。
日期:2018-02-27 20:23:25
二元体系,使日本天皇制保持了形式上的“万世一系”,在构建近代化国家过程中成为维系民族认同的纽带。从公元前660年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开始,到如今的明仁天皇,血脉和传承延续了第125代、近2700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为了削弱天皇的精神权威,剥夺其行政权力,美国强制要求战败的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宣称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以促使受“皇国”教育多年的日本人幡然醒悟。但时至今日,很多日本人依然把天皇当成超出一般“人”的“神”。2013年11月14日,日本宫内厅举行记者会,宣布日本明仁天皇与美智子皇后死后将打破皇室的土葬传统,改为火化方式,但天皇夫妇骨灰将不合葬。日本新闻网援引长期采访皇室的记者神田秀一的报道,称明仁天皇曾提出合葬,但美智子皇后考虑到自己出身民间,没有资格与被尊为“神”的天皇合葬,因而婉拒天皇的要求。
这份报道,在中国人看来是如此荒诞不经,居然被日本主流媒体郑重其事播报,还能为日本国民所理解和信服,中日两国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理念上的距离,比之朝鲜海峡还要深远。
日期:2018-02-28 11:26:34
四是固执的强者崇敬。“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思想,其最大特点就是提倡多神论,认为一个人只要出类拔萃,具备超凡的境界,都可以成神,所谓“万物皆为神”。这样的神道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理念,形成了不问是非、只论强弱的相对主义思维: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以善恶、是非、对错来衡量,而是看他是否足够优秀,能否强大到超越普众。
“神道”的意识形态,模糊了善与恶、功与罪之间的界限,形成了盲目尊敬强者、崇拜强者、追随强者的传统。自明治维新以来,“与强者为伍”的国策贯穿了整个日本近现代史。
19世纪晚期,维新志士们极力主张与清朝和朝鲜划清界限,“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全方位向西方靠拢,希望由此登堂入室成为列强中的一员;1902年,日本使尽浑身解数,终于与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大不列颠帝国缔结了“英日同盟”,极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了《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企图借助新兴强国的力量重新瓜分世界;德国战败投降后,日本为了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又想方设法拉拢还未对日宣战的苏联,但惨遭失败;二战后,日本与宿敌美国结为政治、军事同盟,迄今已有70年。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丨弹丨,夺去了10余万日本人的生命。按理说,日本应当切齿痛恨于美国,宁可卧薪尝胆也要报此血仇。事实恰恰相反,广岛、长崎乃至全日本非但不仇视美国,反而狂热崇拜和学习美国,处处以美国为师,时至今日依然不改。对此,旅日媒体人徐静波曾赴广岛,就“日本人为什么不恨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奇葩到让人难以理解,例如“记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放下包袱向前走,才是正道”等等。究竟是美国人不值得仇恨,还是日本人太健忘了?最简单、也是最贴近实际的一个解释:在强者面前,日本无奈而习惯地选择了屈从。
崇敬强者的另一面,就是日本人凡事争强好胜,不甘落于人后,生恐沦为弱者。
在日本,大多数企业奉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一个员工为一家企业服务终生,这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国企有几分类似。但日本员工们丝毫没有吃“大锅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心甘情愿加班加点,甚至为提高企业效益自掏腰包请客户吃饭,完全是一副把“公家事”当成“自家事”干的做派。日本人认为,无法为企业作出足够贡献的人,会沦为弱势的“窗边族”,每天无所事事,只能坐在窗前无聊地看着树上枯黄的叶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会轻易被企业辞退,但会被绝大多数同事所孤立和谴责,任何集体活动都遭到刻意排斥,每天生活在自责、抑郁和“冷暴力”之中,确实也很难呆得下去。
在中国的街头巷尾,沿街要饭的乞丐、断手断脚的“残疾人”和可怜巴巴的“失学儿童”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风景线。在日本,乞丐被看作是企图不劳而获的弱者,根本不值得同情,不论真假都难有市场。
据日本厚生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政府部门]统计,2012年4月全国共有9576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又称游民),但他们多数不愿领取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宁可饿死也不向路人乞讨钱财或食物。在日本人眼中,卑微却努力向上、贫困却自尊自爱、残疾却自立自强、身处绝境却不屈不挠的人,不管是不是他们的敌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强者。
日期:2018-02-28 20:51:23
五是务实地顺应时势。
日本主体族群——大和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9%,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加之因被海洋隔离而孤悬海外,兼具了岛国的保守性,理应是十分排外的。但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总感觉自己处于威胁之中,从不惮于接纳外来事物。
事实上,通过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发展变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和革新他国先进成果,进而争取最有利于己的生存空间,是日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导向和应变方式。可以说,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势的变迁史。
隋唐时期,日本向当时最强大的唐朝学习,疯狂引进大唐的政治体制、文化、宗教、法制、医学、礼制等等,连日本古都平成京(奈良)都依样画葫芦,完全按照大唐首都长安的模式复制而成,虽然规制只有长安的四分之一。
19世纪中叶,当西方近代文明的滚滚洪流冲击“闭关锁国”的日本之际,日本并没有像大清帝国一样死抱着祖宗之法不放,而是迅速卸下历史包袱,以虔诚之心、谦虚之情系统学习欧洲的政治、军事、教育、科技体制,以此改造自己的社会,革新自己的文化和经济,让一个落后岛国在短短30年内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