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3-26 16:47:23
60、十二地支
太昊命人将石晷建立起来了。自然,太昊时代的人们称它为天齐建石。按着天齐建石上的天时的标刻,人们的生活自然而有序。由于天齐建石是石制的,因此它也比原来的天齐建木准确多了。人们感谢太昊的决定。当葛天氏老臣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太昊的时候,太昊自己也非常得意,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作为部族领袖的感觉。
太昊带着侍从,也来到了天齐建石的地方。看着眼前石刻的天齐建石,又看看天上东升西落的太阳,太昊思考着:既然一年之中天齐建石可以标刻天时,那么为什么一天就不可以呢?于是,他召来重臣勾芒,因勾芒主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此太昊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勾芒想了想,便接受了太昊提出的任务,只是他要回去想想。过了几日,勾芒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呈递了上来。太昊打开一看,勾芒是这样写着的:⑴〇( zi,读孳,〇为代用符号,原字电脑词库中没有),即现在的子时;⑵〇(nao,读孬),即现在的丑时;⑶〇(ao,读坳),即现在的寅时;⑷〇(jiao,读娇),即现在的卯时;⑸〇(chen,读臣),即现在的辰时;⑹〇(guang,读广),即现在的巳时;⑺〇(wu,读五),即现在的午时;⑻〇(wei,读围),即现在的未时;⑼〇(chang,读长),即现在的申时;⑽〇(qiu,读酋),即现在的酉时;⑾〇(qu,读渠),即现在的戌时;⑿〇(kuang, 读矿),即现在的亥时。不仅是呈递的,勾芒还手舞足蹈,口中也发着声音进行着解释。
对于十二地支的介绍有很多种,人们也围绕着十二地支的十二个字的意思进行了解释,无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十二地支,人为地赋予了更多的含意,这是各代人对十二地支的不尽相同的理解,特别是有了十二生肖以后。然而在勾芒刚解读十二地支的时候,我们则不能不还原到部族社会最原始的想法,那时没有这么多的想法,所能做的就是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因此,我们在解读王大有先生的这十二种发声的时候,不妨就当时已发明或发现的并用在人们生活中的物品为纽带,设想着这最原始的十二地支会和哪种或哪些生活中的现象有关。既然十二地支发明的初念是要给人们在生活上予以安排和指导,那么相应十二地支的名号就要有典型性。那么我们将这十二种声音和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或多发的声音相对比,认为勾芒所发明的十二地支,就是以这十二个时辰或时间中最主要发出的声音作为时间或时辰的标志的。当人们听到相应的种类的声音在村落或旷野上发出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知道是一天中的哪个时候了。
现在,我们对十二个时辰是这样分布的: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代表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我们将这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时间和勾芒所列出的代表的声音对应入座,我们赫然发现,子时,是一些昆虫活动比较频繁的时间,所以有“zi”的声音;第二时段则是仿声一些猫类动物在发情或夏日太热、冬日极寒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第三时段则是天将要朦胧的时候,远处的山林中的猛兽已然苏醒,发出了需要觅食的叫声;第四则是部落中的人们开始起床做饭,开始做事的声音;辰时时天已大亮,按古先民可能的发音此处或应为出的意思,代表人们开始出门做事;接着两小时人们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此处更可能是各种声音的混杂体;午时的时候,部落的人们可能在此时休工,人们可以听到类似于鸹的叫声;未时按上古发音更应是回,表示劳作的人们开始回家;申时的发音应为食让,即开始分配一天采集和捕获的食物了;酉时为“吃”,食物分配完毕,进入晚饭时间;戌时则是有倦鸟归林的声响;亥时则或应为青蛙或蛤蟆夜晚发出的声音。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 ,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意思是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音位依时期或为pf、pf�0�1、bv、f、v、�0�8等)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读成重唇音。《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两组正齿音,庄系与章系,两组共10个声母,到中古后期音位合流为一组(因该时韵母互不对立),古代等韵学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以其庄系在等韵图中章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
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 显然不与 hú、jū、chū、fū 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为gu音。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四个轻唇声母,其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古无舌上音:上古没有“知彻澄娘”这组四个知组声母,或可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卷舌音。古人多舌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