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43节作者:
龙的航程 日期:2018-04-05 21:43:12
为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1866年3月28日,清政府将阿礼国的外交照会和《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抄送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组织这些高层领导进行小范围的秘密讨论。
从5月29日到11月27日,督抚们的反馈陆续到达北京。其中,江西巡抚刘坤一赞成在铸钱、造船、军工和练兵方面学习西方,但坚决反对修建铁路,认为会让“彼之声息易通,我之隘阻尽失”。湖广总督官文注意到威妥玛和赫德对中国政治的批评,感到“深切事机之处亦复不少”,但认为这些问题是战乱所致,待平定内乱后,财政自然会充裕、兵力自然会增强;同时,他认为英国人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尽操“天下之利权”,断不能同意。闽浙总督左宗棠认为清军制造枪炮技术已经有很大提高,唯有轮船不如西方,当务之急是修造轮船、加强海防。因此,他在奏折中大谈特谈自己对福建船政局的设计构想和发展路径,但对其他改革事项则很少涉及。两广总督瑞麟承认英国人所说的弊端基本存在,但大都属于长期积累的痼疾,知易改难,且中国现有政治体制与西方相比优势明显,并不需要变革。广东巡抚蒋益澧曾路过英国人治理下的香港,非常感慨于香港的先进,认为大清确实需要仿效西方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浙江巡抚马新贻认为英国人心怀叵测,每一项建议都别有用心,根本不用理会。
此外,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后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和署理两江总督(后改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也在不同场合、从不同途径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视西方先进武器装备,认为必须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但对洋人咄咄逼人的所谓“劝告”绝不能无原则退让。李鸿章在“师夷长技”的问题上比曾国藩更进一步。早在1864年,他就认为应当鼓励向西方学习“制器”,甚至建议改变科举制度,为“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而“专设一科取士”。
日期:2018-04-05 21:46:40
综合各位督抚的意见,大部分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但把学习的范畴主要限于纯军工领域,对修造铁路、架设电报等多持排斥态度,对筹办纺织、采矿等民用工商业也很不感冒。此外,这些地方大员在不得不承认西方武器特有优势的同时,也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上赤裸裸地表示了对西方的蔑视。这种心态,可以用李鸿章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唯火器万不能及”。当然,他们也认同官僚体系确实有腐败、怠政等种种问题,可这些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更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科举取士制度,正确的做法是“捐文法、用贤才,任亲贤以择督抚”,庶几可以收到政通人和、远人自服的效果。
一手掀起这场改革大讨论的恭亲王,正在审慎地衡量各方意见,艰难而痛苦地思考大清帝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仿效西方造枪、造炮、造船终于在大清朝野初步达成共识,但西学只有造船制炮之术可学吗?
英国人的外交照会,毫不留情地揭破“中兴”外衣下掩盖的脓包,固然深深刺痛了大清高层的自尊心,但他们所提建议没有一点点值得借鉴之处吗?
各省督抚的意见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高度复杂、高度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对官僚选拔任用制度更是不置一词,但中国政治制度真的优秀到没有丝毫改进余地吗?
更为关键和急迫的问题,倘若再次与英法列强刀兵相见,大清帝国能不能打赢?怎么才能打赢?
日期:2018-04-06 20:36:43
恭亲王由衷感到,大清帝国改革开放五年来,固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新的问题、新的威胁也在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改、容易变的问题大部分已经得到解决,剩下来有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敏感问题,有的是积存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和体制冲突,有的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普世价值和思想变革,几乎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下一步,是仿照英国人的建议,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争取毕其功于一役,还是打一仗进一步,积小胜为大胜?
恭亲王的选择不言而喻。
仍然处于战乱状态的大清帝国,必须以最小的代价来推进改革。
对改革者而言,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全方位的激进改革方案,从理论上看可以通过宣示整体改革构想争取政见相同的盟友,但也可能因过早、过多地泄露改革内容,招致因改革受损的利益集团反对,甚至激化矛盾、引发动荡,破坏安定繁荣的良好政治局面。反之,如果将改革计划分割为看似互不关联的小块,在一定时期内只提出少量改革举措,可以分化各种反对力量,实现可控的渐进变化,从而降低改革的阻力。
其实,早在收到赫德的《局外旁观论》后,恭亲王就开始了渐进式的“温水煮青蛙”。
日期:2018-04-06 20:40:41
首先,他安排正在休假的赫德为向导,于1866年3月带领大清帝国官方代表团赴欧考察。代表团负责人是63岁的前陕西襄陵县知县、现任海关主事斌椿,属于根正苗红的正白旗满洲人。该团属于非正式使团,不负担任何外交使命,出访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人”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观察西方的社会风俗、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详细记录所见所闻,为总理衙门了解外国政俗人情、调整对外关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斌春考察团”回国后,恰逢《天津条约》规定的十年修约之期将至,恭亲王和总理衙门本拟遣使主动出击欧美诸国,却深感大清帝国官员对外语和国际惯例所知甚少,既担心他们在国际上出洋相,损害大清帝国的颜面,又顾忌可能发生中外礼仪的纠葛。苦思冥想之下,恭亲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由富有外交经验的外国人出任“钦差大臣”,出访欧美诸国。这个构想于1867年正式落地,美国卸任公使蒲安臣接受了清政府的任命,率领大清帝国外交使团第一次走向了世界,先后对美国、英国、普鲁士和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取得系列外交成就。
PS:一贯以来,大清帝国皇帝要求外国公使在晋见时行三跪九叩之礼,但外国公使们绝不接受,大清皇帝也就不肯接受公使晋见。大清政府一旦派使团出国,如在晋见外国君主时行跪礼,则有违国际外交惯例,默认国家地位低人一等(外国人见皇帝照样不跪);如不行跪礼,则又担心事后外国公使依样画葫芦,要求以同等礼仪晋见大清皇帝。在事关“夷夏之别”的礼仪问题上,恭亲王和总理衙门也是左右为难。
日期:2018-04-07 07:48:04
在稳步推进外交层面改革的同时,恭亲王也在积极谋划内政方面的改革。
在秘密讨论结束的半个月后,1866年12月12日,他上奏提议京师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将招生对象扩大到满汉举人和恩、拔、岁、副、优贡,以及满汉五品以下官员。1个月后,恭亲王再度建议,将翰林院中的庶吉士、编修、检讨[均为进士出身的官员]等官员也纳入招生对象,并给予优厚经济待遇和优先提拔使用的政治待遇。扩招之后,原本只招收14岁以下八旗子弟的京师同文馆,将从一个专门培训满族翻译的外语学院,一跃成为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青年政治学院兼国际关系学院。
日期:2018-04-07 07:49:21
改革京师同文馆,这个动作表面上很小,相当于今天在北京大学开设一个中高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之大。
首先,天文、算学馆在名称上富有中国特色,但开设的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等科目,与机器制造、轮船驾驶等“西学”相关,实质上由官方为“西学”正名,并筛选和界定了向西方学习的范畴。
其次,他将入学年龄改为20岁以上,将招生对象扩大到科举正途出身的年轻官员,用现实利益吸引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加入研究“洋务”的行业,实质上是用最快的速度培养一支思想先进、倾向改革、可以立即委以重任的西式人才方阵,潜藏着调整官员队伍结构的深意。
再次,通过开天文算学科和考核升迁等办法,对官员任职学习和选拔晋升制度进行微调,实质上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潜移默化地对科举取士的传统稍加变通,为今后可能铺开的政治体制改革投石问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