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45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1 20:24:17
  同文馆改革的失败,凸显了儒家士大夫的强大宣传号召力量。此后,这些德行高洁、富有名望、勇于言事的士大夫们拉帮结派,自号为“清流”,并得到慈禧太后的大力扶持和栽培。19世纪后期,李鸿藻、翁同龢、张之洞、张佩纶等“清流”出身的官员,对上抑制奕䜣等洋务派,对下制衡督抚等地方实力派,逐步具备了“左右朝廷舆论之权”,成为晚清政坛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同文馆改革的失败,让洋务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此后,虽然清政府还接连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但这些中央政府指导下的改革大都围绕造枪、铸炮、轮船展开,没有超越军工“制器”层面,不敢轻易涉足铁路、有线电通信等争议较大的经济项目,更无法触碰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制度变革。
  同文馆改革的失败,让恭亲王本人的政治威信严重受挫。接下来,他又因在诸多外交事件中的绥靖立场,遭至守旧派和清流的大量抨击。反对者们一再要求恭亲王挺起胸膛,以超强硬对抗洋人的强硬,对外展示出大清的国威军威。而恭亲王因深知大清帝国与英、法、俄等列强的巨大国力差距,理性地选择对外一再让步,又被士大夫解读为“软弱”和“媚夷”,在满族亲贵中的支持率持续下滑。部分爱国人士不齿于恭亲王“一意媚夷”的“无耻”行径,给他取了个绰号“鬼子六”。“鬼子”指他事事效法洋鬼子,自己活脱脱就是个假洋鬼子,“六”意指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以亲王之尊却行媚夷之事,含有强烈的反讽意味。“鬼子六”的绰号一出,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风头盖过了恭亲王的本名。时至今日,很多人不知道奕䜣,对“鬼子六”反倒印象深刻。

  在种种打击之下,曾经那个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恭亲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暮气沉沉、不思进取的奕䜣。最开始,他只对蛮横霸道的洋人低头;然后,对垂帘听政的太后低头;再后来,对骄奢淫逸的同治皇帝低头;时不时地,要向拥兵自重的督抚低头;最后,向守旧派大臣们低头…他的改革之路越走越窄,改革动作越来越小,执政根基也越来越弱。
  慢慢地,他不再频繁亲自操刀改革,而多是隐于幕后,为那些倾向变革又“勇于任事”的地方督抚打气撑腰,让他们去说他不好说的话,办他不方便办的事,并在矛盾激化的时候出面“和稀泥”、拉偏架。
  洋务自强运动的主导权,慢慢地被历史和大势交到了李鸿章等人的手中。
  第三节 洋务运动—恭亲王篇(完)
  日期:2018-04-12 21:11:41
  第四节 洋务运动—李鸿章篇(简介)
  有这样一个人,他翰林出身,却投笔从戎;他自命“儒生”,却耕耘“洋务”;他礼贤下士,却任人唯亲;他拼命做事,却更爱做官;他毕生练兵,却不堪国战;他位处封疆,却行中枢之事;他揽权自用,却得“纯臣”之誉;他忍辱“裱糊”,却受天下之谤;他与“清流”不睦,却将爱女嫁给年长17岁的二婚“清流”。
  他就是李鸿章。
  PS:1888年,李鸿章将小女儿李鞠耦嫁予“清流”张佩纶。张佩纶时年40岁、之前有过两次婚史,李鞠耦时年22岁,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们的孙女是才女张爱玲。
  日期:2018-04-12 21:25:42
  洋务运动—李鸿章篇,是迄今为止写得最艰难最纠结、不断推倒重来的一节。
  李鸿章的后半生,与晚清的国运紧紧相连,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书写了半部晚清史。
  这样的一个人,根本无法用简单的黑白、对错、是非来评价,甚至我们本身也没有评价他的资格。

  处在局外,人们可以鄙夷他、唾弃他、诽谤他、侮辱他,但是一旦将自身代入1862年、1864年、1865年、1874年、1884年、1885年和1891年,站在李鸿章所处的位置去感知当时的大清帝国,看到他为了自强和求富所作出的努力,心中必然会有一股对先行者、预言者的敬意。
  政治家在表面有多么伟岸,背后的阴影就会有多么巨大。不讳言不回避李鸿章犯下的错误,以及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只为达到目的的做法,我想,也是对李中堂另一种方式的悼念。
  日期:2018-04-14 20:33:59
  第四节 洋务运动—李鸿章篇
  有这样一个人,他翰林出身,却投笔从戎;他自命“儒生”,却耕耘“洋务”;他礼贤下士,却任人唯亲;他拼命做事,却更爱做官;他毕生练兵,却不堪国战;他位处封疆,却行中枢之事;他揽权自用,却得“纯臣”之誉;他忍辱“裱糊”,却受天下之谤;他与“清流”不睦,却将爱女嫁给年长17岁的二婚“清流”。
  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男,汉族,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饱读四书五经,22岁拜入晚清名臣曾国藩门下,24岁高中进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27岁升任翰林院编修,负责起草诏书和机密文件。
  翰林院,堪称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殿堂,其地位比之当今中国科学院有过之而无不及;翰林院编修,官职不高,但却是皇帝的“身边人”,工作清闲又前途远大,属于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差。处在这样优裕的地位,李鸿章却很不安分。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之际,30岁的李鸿章自请回家乡安徽办团练。
  日期:2018-04-14 20:47:40
  也有另一种说法,即李鸿章因文笔出众,受邀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拟草奏折,就消灭太平军向咸丰皇帝提意见建议。哪知奏折的质量水准太高,咸丰皇帝看完后赞叹不已,委任吕贤基为团练大臣去战争一线抓落实。吕贤基如遭了晴天霹雳,又气又急,奏请李鸿章一并去安徽“帮办团练”,他对李鸿章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这次从城市到“农村”、从翰林到团练、从文会酒场到生死战场,乃是李鸿章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共任命了43位团练大臣,大部分为京官和赋闲在乡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由于职级低微,李鸿章只能以“帮办团练”的身份随同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南下。此时,他无兵无权无勇,也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唯有一往无前的锐气和“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情怀。
  PS:“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出处:李鸿章20岁入京应试时,曾作诗10首,取名《入都》。其中有两首相当脍炙人口。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二: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
  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
  角逐名场今已久,依旧一副旧儒巾。
  日期:2018-04-14 20:52:13
  很快,书生意气就遭遇了残酷现实。1853-1854年的安徽战场,太平军占据了绝对优势,清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李鸿章的几位顶头上司均没落得好下场:安徽巡抚周天爵死于军中、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投水自尽、继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自尽…
  一片兵败如山倒中,李鸿章咬牙撑了下来。从30岁到35岁,他在江淮战场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地学着筹饷、练兵、打仗,尝尽了一线带兵人的甘苦,也逐渐褪去了书生的青涩,完成了由“翰林”到“绿林”的转变。
  1859年底,李鸿章加入曾国藩的幕僚团队,从湘军总指挥部的宏观层面学习理解战争,近距离观摩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导、协同控制和后勤保障,极大增强了自身统帅协调能力。
  1861年夏,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组建14营淮军,初步开始独当一面;1862年初,39岁的李鸿章率9000余名淮军驰援上海,随即被任命为署理江苏巡抚,实现了由到省部级领导的大跃进。
  PS:“三无”后补官员的说法:李鸿章此前的职务为“记名道员加按察使衔”,名义上享受正厅级领导的头衔,但是无工资、无职权、无正式岗位,属于“三无”人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