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林场诡事》
第21节

作者: touchakill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6 14:10:24
  民国时期,本地的一艘大船夜里遇了大风。风高浪险,航船迷失方向。驾长定眼一看,吓得魂不附体,只见航船误入礁群,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人们正在焦急万分时刻,前方似有一只渔船,船头桅杆亮起了一盏红灯。航船立即跟上,紧追不放,可就是只见灯光,怎么也追不上。第二天清晨一看,大船尽然安全抵岸达金沙湾的老炮台。 听闻此事的渔民都说是,海神显灵,娘娘送灯。老炮台旁的这座娘娘庙就修建起来了。自从娘娘庙落成,香火逐年鼎盛,前来拜仙求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娘娘庙声名远震,直到今日,仍有人长途跋涉来此焚香供献。

  沈万三一行祭祀拜神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就到了这娘娘庙。 在供奉神灵的神龛之前,摆放着高低长短的供桌香案,俗称长案、龙案。最长的香案上伏着一头剃毛的整猪,身上盖着刺有“金玉满堂”字样的红盖布。其他案板上面摆放祭器和祭品,祭器是果盒、馔盒、花斗、烛屏、香炉等等,祭品有花、果、茶、酒、糕、粿、面食等八碗。
  因海产品不易长久存放,便用一些海产品的甲壳来替代的办法,所以供品中有大蚌壳、海螺壳,大虾壳等等。
  还有就是一个船模,娘娘庙供船模与航海有关。天下变怪,莫过于大海;船行海上,所求莫过于安稳。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本船的模型供奉在娘娘庙庙内,这样娘娘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危;而另有一些船主因海上得娘娘神助化险为夷,也会将幸免一难的海船按比例缩小制作成模型,送到妈祖宫庙酬神供奉。
  祭拜,焚香,唱词之后,来到了船下海的地点。
  新船建在一条通往大海的人工水渠一端,船在一条类似火车道一样的有坡度轨道之上。船下海时,打开止滑器,滑入水渠,进入大海。
  新船下水仪式是渔家盛事,仪式最为隆重。船主沈万三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备二只大红公鸡,一只在船头处开刀,鸡血从“船眼”流下,染红船头,俗称“开光”,又称挂红。亦称“染龙眼”,意思是该船下水后象龙一样,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不论白天、黑夜、起雾、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取鸡血开光,意在借鸡的谐音,喻“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只公鸡放掉,谓之“放生”, 意即遇上海难也可免于一死。开光后,新船即可试航。

  一切就绪,插着亲朋送的贺旗的新船,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缓缓的滑入了水渠,进入了大海。
  日期:2018-04-18 11:44:11
  盛情难却,我和大炮被留下吃晚饭。
  常年海边生活的沈万三,古铜色的肌肤,头发被海风吹成大背头,和周润发神似。

  席间沈万三责怪我们
  “你俩到金沙湾,不来我这报道,让我这做舅舅的脸上多挂不住”
  “你这挺忙,怕你抽不出时间来,怕打扰你”
  “打扰个屁,我现在就叫人给你们收拾一间物屋子,先住下,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下班就回这里,里里外外的事儿也帮我打理打理”
  本来就是大炮舅舅家,来蹭饭已经够不好意思了,还被叫下常住,我赶忙推手拒绝。

  沈万三看了一眼疑虑的我
  “怎么,不愿意住下吗,每月给你们开工钱”
  我更加不好意思了,忙解释我的疑虑。
  “工钱肯定是不要的,不嫌弃的话,过来帮忙是义不容辞的”
  我和大炮就这样住下了

  正值开海时节,沈万三的厂子里还是挺忙的。每天下班过来,一直忙到晚上,虽然累一点,但是过的很充实。慢慢的和厂里的工人也熟络了起来。其中就有一位,厂里的“智多星”海蛎子。
  海蛎子一生坎坷。
  海蛎子祖籍北京,父亲是国民党92军的一位中级军官,母亲也是民国四大家族中一位的远亲。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也算家境殷实。因为父亲驻扎军队换防,年幼的海蛎子随母亲从军来到本县县城。然而当时恰逢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国共内战爆发之际。1945年,在此驻扎的国民党92军21师接收了投降日军的物资和武器,特别是在建立强大军事工事的叶岛。
  但当时共党势不可挡,国民党的颓势日显,国军队南撤。因为战事吃紧,孩子尚小,母子行动不便。海蛎子子母子被秘密安排在了距县城不远的小村苏家铺暂住。这苏家铺是海蛎子家老妈子的老家,这老妈子战争期间丧子丧夫,对海蛎子一家尽职职尽责,忠心耿耿,海蛎子一家也是待她如同家人一般。
  但海蛎子母子再也没收到父亲的任何消息。有消息说,在国军败退台湾时,千方百计联系海蛎子母子了,但是军令如山,没有等到他们母子的消息。也有消息说海蛎子的父亲战死在了战场。没过几年,海蛎子母亲在悲伤与期盼中因恶疾去世。母亲临死前将所有东西交由老妈子,并托孤于老妈子,无儿无女的老妈子视海蛎子如己出,含辛茹苦把海蛎子照顾大。
  国共内战,家之悲,国之殇。
  海蛎子自幼饱读诗书,胆识过人。但是生不逢时,因为政治出身问题,处处碰壁。“文乱”时期的遭遇,加上老妈子的去世。心灰意泠的海蛎子跑到了当时人迹罕至的金沙湾。
  要生存,要么靠力气,要么靠手艺,技能。海蛎子初来乍到,只能从“跑海”做起。“吃海饭”的人总共有三种,一是海霸,占有大量海上的生产资料,垄断市场价格。二是个体养殖户,扇贝,海参,海鱼,对虾等的个体养殖。最苦最累的就是第三种“跑海”,这种个体的海洋野生捕捞,沿街叫卖是“赶海潮”吃饭的。风吹雨淋,海潮时间不固定,加上长时间浸水,一般的身体是吃不消的,这种靠身体吃饭的买卖也做不了几年。海蛎子沿街叫卖声中的“牡蛎”声音最大,大家都习惯叫他“海蛎子”,以至于原来他叫什么,大家都忘记了。

  一天,在金沙湾沿街叫卖的海蛎子,引起了沈万三的注意。看他谈吐举止不凡,而且有些面熟。详谈之后,沈万三记来了,他俩在八仙庵的鬼市曾相识。
  有些地方天不亮成市,天明不久即散集,俗称“露水集”、“鬼集”、“鬼市”。因为天黑,影影绰绰站着、蹲着好些人,也有人在脚前摆一马灯,但灯捻都调得小小的,真像是走夜路过坟圈子看见的“鬼火”。这个鬼市最初的形成,主要的是一些破落户或官宦的后代,在生活潦倒时,以变卖家底来苟延生活。他们为了不抛头露面,所以趁天未破晓,路上行人稀少之际,到背暗的角落里出卖衣物。旧时常有人贩卖死人穿过的衣服及其它遗物,也有小偷在偷到东西后,跑到这里变卖的。赶到后来的“鬼市”也是货物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货蒙人。“鬼市”也有讲究,看货不问货,不能问哪儿来的?哪儿得的?看好一手钱一手货,两清以后转身掉头就可以不认账。打眼不打眼是你自己的本事。看好以后再讨价还价。鬼市的潜规则,入市则守,就是这么个令。

  沈万三和霍天龙散伙的那年,经济窘迫。手下的兄弟也要吃饭,走投无路,想把自己存有的物资卖一卖,来维持生计。但是碍于面子,难于出手,于是想到了城边八仙庵附近的“鬼市”,但是漏屋逢夜雨,在“鬼市”上碰上了几个坏“规矩”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