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
第51节

作者: 皇侠圣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二十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地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 喜筵、晋见皇上,大家都穿上最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 见,他是何其地勤俭。尤其当他位极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简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小孩,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眼。小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妾,也知难而退。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温公一生不爱名利,行谊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尤其晚年曾说过,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这一段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也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除被降职外放外,他并未 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高洁的风范。 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史书记载,他们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 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这样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这是非比寻常的德行与真诚爱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地拥戴。到了哲宗 的时候,司马光重新倍受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 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 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展读这 部《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贤的用心良苦。这是历经多少心血才得以承传,使我们能够汲取这么多先人宝贵的智能与经验。《通鉴》的历史经验无非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镜。

  骨雕
  骨雕的历史悠久,古人把骨磨利做成针、刀并把文字和图案刻在骨上。骨雕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体人物、花鸟等。选用优质纯天然角料,其质地细腻,色泽自然、雕琢精细、神奇形美,给人以独特古朴、自然美。精湛的雕刻艺术,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后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请求辞官。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史学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并与宋祁等修《唐书》。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编为《集古录》,并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主张文以致用,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曾巩
  曾巩北宋文学家。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
  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又调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元丰二年他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任相,召他还朝,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对尽废新法有异议,出知杭州等地。以后,又几次入朝任职和贬官外放。病逝于常州。其主要成就是文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著述甚丰,有《苏东坡集》等传世。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契丹皇室后裔。初仕金为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贞三年他在燕京降蒙古。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以善长医卜、律历等,深受信用。窝阔台(元太宗)时,为中书令(主管文书的必赤),主持制定仪礼,并多次谏阻蒙古军屠城,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的企图。在他的建议下,中原设立十路课税所,实行赋税制。他进言:「制利器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奏行科举取士,尊孔重儒,设置编行儒学经籍的经籍所、编修所等措施,对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卓有贡献。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佔领,二十一岁参加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辛弃疾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鬱、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像,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託。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慷慨抗节,不畏强bao,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后任参知政事等。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人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离开人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