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连连说了几声好,道:“信仰共产主义的解放军战士就是跟一般人不同,小战士,科学上最需要的其实就像你这种严谨到古板的态度。我这里还有一组南宋著名诗人姜夔的诗。在诗中作者回忆了早年在湘,鄂,苏间的游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真实可靠,绝无虚言。其中最让我注意的是有一首就讲到了当时一条天堕之龙。”
日期:2018-11-11 15:41:07
老人说完示意古丽背诗。我才惊讶发现,这游牧族的姑娘不但模样俊俏,更是聪慧无比。她只是稍作回忆,当即就背出了一大段的长诗。
日期:2018-11-11 15:43:45
“青草长沙境,洞庭渺相连。洞庭西北角,云梦更无边。复有白湖沌,渺莽里数千。岂惟大盗窟,神龙所盘旋。白湖辛已岁,忽堕死蜿蜒。一鳞大如箕,一髯大如椽。白身青鬐鬣,两角上梢天。半体卧沙上,半体犹沈渊。里正闻之官,官使吏致虔。作斋为禳禬,观者足阗阗。敛席覆其体,数里闻腥膻。一夕雷雨过,此物忽已迁。遗迹陷成川,中可行大船。是年虏亮至,送死江之壖。或云祖龙识,诡异非偶然。近日山阳人,采菱不知还。望见三龙浮,目若电火燃。见龙多见尾,少见四体全。一龙已为异,三者亦罕传。又因鱼湖侧,水中忽生烟。烟中一驴出,绕身步蹁跹。俄随霹雳去,欲诘无由缘。我闻语此事,乘舟往观焉。径往枯葭蒲,白鹭争相先。湖有刘备庙,实司浩渺权。裴回无所见,归棹月明前。”
日期:2018-11-11 15:44:44
我半晌回不过神来,老实交代:“古丽姑娘,我这人读书不多,你那诗我听得如云雾里,还是麻烦你给我解释一下吧。”古丽道:“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这年秋季,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兵大举犯宋,十一月,金兵颓败后辗转扬州,军中叛乱,完颜亮被杀于瓜洲渡。‘是年虏亮至,送死江之壖。或云祖龙识,诡异非偶然’,这四句说的就是此事。作者将堕龙的凶兆应验在敌人身上,诚然是一种迷信,但是诗歌本身的写实不容忽视。”
日期:2018-11-11 15:45:43
“绍兴三十一年,姜夔才6岁,身居住江西鄱阳,而诗歌中的白湖则是汉阳与沔阳之间的太白湖,所以他不可能亲自去看堕龙。但是三年之后姜夔就随父亲迁居汉阳县城,后又随出嫁的姐姐去了汉川县,一共生活了将近20年,他也常常去附近的太白湖游玩,自然跟那边的当地人很是熟悉。从诗歌看来,当时见到堕龙的人非常之多,老百姓还用席子铺在龙的身上,并且在其身上淋水,就连官员也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所以姜夔很容易从当年的目击者那里了解到事实情况,也因此写的特别生动传神。”
日期:2018-11-11 15:47:07
我点点头:“这么说来,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个真实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其中的夸张之词,譬如一鳞大如箕,一髯大如椽,毫无疑问动用了文学手法,”古丽又道,“从作品中描绘的内容所看,当时天堕之龙是条青龙,腹部为白色。它一半身体卧在沙地上,另一半在水中,并没有死去,也许是掉下来之后受了伤,但是在一夜雷雨之后忽然不见了。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描绘出一条龙的大致轮廓,有角,有鳞,有膳腥味,从天上掉下来,没有水寸步难移。最重要的一点,老百姓都会自觉
不自觉地用席子去盖它的身体,为其遮挡阳光,并且不断淋水保持它的湿润度。”
我不由反问了一句:“好奇怪,怎么跟民间传说如此相像呢?
日期:2018-11-11 15:48:07
老人道:“这恰恰说明,无论是传说也好,诗歌也好,它们基于的真相就是一个:我们的祖先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发现,确实有一种神奇的巨型动物会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这种动物头上长角,身上有鳞,会分泌粘液,有强烈的膳腥味,一旦失水,它就会软绵无力任由人摆布,这种动物便是传说中的龙。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动物越来越稀少,但是民间百姓有时见到这种动物,依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替它遮挡阳光,浇水,说白了这种拯救堕龙的过程就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下意识行动。”
日期:2018-11-11 17:17:48
至此,该了解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我于是追问老爷子道:“那么我们如何得出龙跟其他生物的区别?”老人道:“我们先来批判在学术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蛇说’吧。我告诉你小战士,龙绝不可能是蛇。无数的记载都表明,龙头上长角,腹下有足,体表有鳞,唇边长须,而蛇统统没有。
日期:2018-11-11 17:18:46
有时古人会习惯上龙蛇并称,但一到具体记载,就龙归龙,蛇归蛇,分的清清楚楚。《左传》记载:庄公十四年,‘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但是同时《左传》还写到两次龙的出现,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显而易见,龙,蛇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彼此间不能混为一谈。”
日期:2018-11-11 17:19:23
我问老人:“《左传》是谁写的?是同一个人吗?”r
古丽解释道:“《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你问这个干吗?”
日期:2018-11-11 17:19:59
我说:“一个人写的话不足为信,因为在他观念中有可能龙蛇不分,随意叙述的可能性比较大。”阿巴汗老人笑着说:“不错,这个说法有道理,小战士头脑还是很清晰啊。那我就说一些不同作者,不同的史书记载吧。”
日期:2018-11-11 17:25:08
老人虽然年迈,但是说起典籍来如数家珍:“《史记晋世家》曾讲过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故国,成为晋文公。和他一起出亡的群臣在论功行赏中都得到了利益,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于是有人写了一首《龙蛇歌》,诗云: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就很清晰地说明龙蛇不同。另外《隋书》也有记载,说陈太建十一年正月,也就是579年,‘龙见于南兖州
池中’,而武平七年,也就是576年,就有另外记载说,‘并州招远楼下,有赤蛇与黑蛇斗,数日,赤蛇死’,等等,像这样的例子不可枚举。”
日期:2018-11-11 17:25:54
我点点头,表示的确龙蛇有别。老人又道:“我最注重的还是《新唐书》中几条记载。其一为:‘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芒山下’。其二为:‘贞元末,资州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为韦皋匣而献之,百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
日期:2018-11-11 17:26:38
你看,这两条记载不但明明白白区分了龙与蛇,也说明了古人根本不是以身形大小来判断孰龙孰蛇。‘高丈余,长百尺’的是蛇,而‘匣而献之’的却是龙。这就说明,在古人心中龙跟蛇是截然不同的生物。我们在从头好好想想,假如龙在自然界没有一个现实的位置,人们怎么可能堂而皇之写下‘某年某月某地见龙’的记载呢?假如龙仅仅是蛇的异名,那么在同一篇记载中,为什么要将龙和蛇区分开来,使用不同的名字呢?”
日期:2018-11-11 17:27:21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的心头也如掀起了狂涛怒滥,心潮翻涌。阿巴汗老人的博闻强记,孜孜教诲,让我心中许多疑问渐渐散去,犹如彩云散去,霁月当空。
在未踏入这房间之前,神龙在我心目中如迷雾遮眼,模糊不清,而现在却渐渐从云雾中崭露头角,显出真身。想起远在东三省的猩猩,恨不得现在就插上翅膀,把他带到老人面前,让他亲耳听听这些真知灼见。我此时就像旱了三个月的枯苗,突逢甘露,自然不肯就此罢休,又追问老人道:“那么龙跟鳄鱼又如何分辨呢?”
日期:2018-11-11 17:28:1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