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3-23 09:00:40
第二十二章
119.科考日记1
1980年4月12日,多云转晴。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小刘同志到酒店告诉我,现在基本确定5月1日出发到新疆乌鲁木齐,为罗布泊科考做最后的准备。
我读了小刘送来的最新资料,是一些国外专家研究罗布泊文章的译稿,不过他们可能忘记了,我这十几年一直工作生活在美国,完全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版。
在看资料的时候,我的脑子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吴贵友给我的忠告,总觉得他对‘泑水’守护神兽的描述太过恐怖和离奇。
按照他的“观察”,这怪兽是一种长着六眼四翅蚕身的动物,六只眼睛全部长在腹部,无口,却能说人言。
对于我这位老同学能以动物描述身边人的“技能”,我一直心存疑惑,有时甚至怀疑他故意装神弄鬼。下一步,我打算用“心理成像异化”的理论框架对吴贵友的这种“特殊技能”进行研究。
但是让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Ford基金会对这个课题如此感兴趣,甚至不惜花费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研究它。
上一次见到贵友的时候,我曾经问他如何观察到人身上的动物性。他的回答也令人匪夷所思。据他说,有的人动物性强,这种就比较好观察,而有的则恰恰相反。
就比如彭加木教授,他身上这种镇水神兽的基因就过于强大—我们姑且使用“基因”这个词吧。以至于贵友看到教授本人的时候,同样也看到了这只蚕形怪兽,在他眼中,似乎这两种影像是交替存在的,让他不敢直视。
再比如我身上鹰的影子,应该没有彭教授这样明显。老吴记得是上大学期间,一次我在课堂上瞌睡的时候他观察到的。那次他坐在我的后座,当他眯起眼睛的时候,就见到一只巨大的鹰趴在他前面的课桌上。这难道是因为人在熟睡的时候意识最薄弱?
想想这也是蛮滑稽的一幕!
至于为何老吴对于彭教授是镇水神兽的“化身”有所顾虑,起因还是《山海经》中对于这只怪兽习性的描述。
据说,怪兽性情乖张,常常做出为保护“泑水”,与人同归于尽的事情,不过书中也说了,每隔三年,就会有新的神兽降生。
实在是记不得这神兽叫什么名字了。老吴上次曾经告知,不过因为太过生僻,忘记了。明天见他,一定要问个明白。
这一个多月来,Ford基金会方面并没有催促。不过我还是打算从明天起,和老吴认真聊一聊他的“特殊技能”,为科考后正式开始的研究做些准备。
为什么罗布泊科考队要邀请我加入呢?这和我即将开始的对老吴的研究又有什么关系呢?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人给我一个稍微清晰一点的解释。
科考队正式出发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慢慢来吧。女儿的学校还没有着落,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科考前的第一大任务,这件事得抓紧。
日期:2019-03-23 09:01:08
120.科考日记2
1980年4月16日,晴。
女儿上学的事情今天终于有了进展,看来求助上海生化所是个正确的选择。蕊蕊被安排进人大附中学习,估计她下个学期就能作为大一新生进入人民大学了。虽然也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但最终是以外国专家在华子女的名义由人民大学特别招录。这算是对我被要求参加野外科考的补偿吧。
前日老吴来,我才搞清楚彭加木教授身负的怪兽叫作“滬鱬”。听老吴介绍,这种异兽,除了《山海经》有所记载外,《水经注》也有描述。在《水经注》里,“滬鱬”被称作恶鬼,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甘愿为“泑泽”(也就是“泑水”)而与人同归于尽的缘故。
今天还有一件事情值得记录一下,刚才翻看前几天小刘送来的资料,其中一页纸上印有某个文件的首页字迹,估计是把用过后应该销毁的纸张当做新纸重复使用了。文件的题目中出现了“双鱼玉佩”几个字,虽然模糊,但大致上可以分辨。
这份文件应该是罗布泊科考的一份初步时间安排。如果真像彭加木教授所说,这次科考的首要目的是穿越罗布泊,掌握第一手资料,那为何会出现“双鱼玉佩”这样明显有某种暗示性的诡异称呼?不得而知。
另,对于老吴的结构化访谈从前天已经开始了。详细的访谈录音还未整理,这里只记录我比较感兴趣的几个细节:
据老吴说,他从小就能够分辨周围人身上的动物性,而并不是在某次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才“拥有”了这种能力。比如一个做事很有条理的老师在他看来是一只擅长织网的蜘蛛;很有组织能力的班长在他眼中是一只百兽之王—老虎。
这更加重了我的怀疑—我猜他是把这些身边人的性格特征与某种动物的特质相联结,进而在脑中成像出一幅根本不存在的图像。这本质上是一种幻视,或者干脆说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体现。
但如果是这样,又有两件事情解释不通。第一,为什么有些人老吴在见第一次的时候就能感知到其对应的动物性;第二,为什么有的动物老吴“看”到了,却不知道是什么,只能通过后期翻找资料来确定他看到的动物种类—对于这两点,老吴第一次见彭加木教授就是很好的例子。
关于家族遗传精神性疾病的猜测也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撑,据老吴讲,家中已知的亲属中,没人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但是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倾向于继续用“心理成像异化”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下一步,从罗布泊回来后,我计划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设想。
但是为什么Ford基金会会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做这项研究呢,这始终是一个让人困惑的大问题。特别是,至今为止我也没看到任何有关的研究成果发表。要知道,这样一项研究一旦实现突破,必将改写很多科研领域的历史。
日期:2019-03-23 09:01:30
121.科考日记3
1980年5月30日,阴。
今天科考队开始第二次穿越罗布泊的尝试。
上一次穿越尝试在电台丢失,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彭教授最终决定中途改道,放弃穿越。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回到“720”后,听战士们讲:去年,一名姓李的炊事班长出去打柴,至今下落不明。部队为此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毯式搜索,但仍旧一无所获。
这件事乍听之下感觉十分普通,但是细细想来让人毛骨悚然。一则,罗布泊之所以被称为“无人区”,表明了普通物种在这里极难生存,所以应该排除遭到已知的大型动物攻击的可能性,而且驻扎在这里的同志也的确没有见过任何具有攻击性的物种。二则,既然只是寻找生火做饭的木柴,必然不会走得很远,不然根本无法一个人完成运输,所以也排除了迷路的可能性。三则,这名炊事班长逃跑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听战士们讲,这名老兵临近复原,而且凭借单人的力量是永远无法走出这片荒漠的。
那么,人究竟去哪里了呢?被这片沙漠吞噬了吗?
这一次尝试穿越罗布泊,我内心一度十分挣扎。要不是上次我和彭教授一组探索盐壳边缘时候聊起的那些话题,我估计这一次我会直接拒绝再进入罗布泊。
为什么在和彭教授谈到“双鱼玉佩”四个字的时候,他这么避讳?为什么彭教授对于Ford基金会资助的项目这么熟悉?他所说的这次无人区科考与Ford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紧密关系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脑子中始终绕不开的几个问题。
另外,我隐隐地感觉到彭教授,或者说彭教授背后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我本人实际上也是刚刚接触Ford的项目。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我掌握了他们所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而在对罗布泊无人区的探索过程中,彭教授似乎在等待一场大发现,也许他们认为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派上用场。
这一次出发,人员少了几个,只有我、彭教授、汪、陈、王、包、萧七个人一起,其他人要从罗布泊的边上绕过去,最后在约定的位置会和。这样安排也是原因的,在这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个十分诡异的传说:
当年,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是东西方商人往来的重要通道。能通商,并不是说这里如同平原一样一马平川。即便是行走在当时的罗布泊(那时候叫作“泑水”或“泑泽”),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的。而数字“7”被认为是罗布泊这片土地最吉祥的数字。比如,那时候一个商人会领着六头骆驼进入“泑泽”—在荒漠中,骆驼和人享有同等的地位,计数时必须将骆驼计算在内。
希望七个人的队伍真的给我们带来好运气。关于邀请我来参加科考究竟是是出于什么考虑,在这次行程中我一定找机会问个明白。
时间不等人!
日期:2019-03-23 09:01:49
122.科考日记4
1980年6月17日,晴/大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