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文明 - 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
第54节

作者: 赫连勃勃大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俗谚有云,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这句话,应在宋高宗赵构母子身上,再恰当不过.宋高宗置父兄于北国寒凉沙漠不顾,为保自己帝位,宠秦桧,杀岳飞,窜逐良臣,压制抗金武将,可谓坏事做绝,却高寿八十三,安于床箦而死.宋高宗之母是宋徽宗的韦贤妃.宋徽宗、宋钦宗为父为兄,宋高宗置之不顾,惟独不惜割地献金使尽全力把他的生母韦氏迎回.此前几年,被金人掳掠至北方的宋高宗异母妹柔福帝姬费尽千辛万苦逃回杭州,经汴梁旧宫人辩认,认定是真,兄妹二人抱头痛哭,高宗把妹妹安置下来. 帝姬即公主,在宋朝,只有宋徽宗一朝的公主称为帝姬.政和三年,大奸臣蔡京建议以古代周王朝的称号来称呼公主,所以,好大喜功的徽宗皇帝便把帝室公主名为帝姬.徽宗皇帝有女儿三十四个,早亡者十四人,最小的恭福帝姬靖康之难时年仅一岁,为金人弃置,其余十九人,包括柔福帝姬在内,皆为残暴的金军劫往北方;此外,宋徽宗有子三十一人,其中六人早夢,除康王赵构(宋高宗)外,均为金人掳走.所以,历经千辛万苦,逃过万死,颠沛流离,高宗惟一的妹妹柔福帝姬逃回杭州,刚刚过上几年好日子,殊不料,高宗生母韦氏回来后马上表示这柔福帝姬是假冒.母命难违,经过主审官严刑逼供和捏造,把"真情"上禀:此柔福帝姬乃开封女尼李静善,因相貌酷似,便假冒帝姬.很快,从北方逃回的一个名叫李楑的宦者又称自己在五国城见过柔福,说她嫁给一名叫徐还的金军将领后不久就死掉.人证物证如此,可怜的柔福帝姬便被高宗赵构下令处决.其实,宋高宗生母韦氏以及柔福帝姬等宋朝皇家妇女,在野蛮的金国终日被金人当成泄欲工具,任由驴高马壮的金兵金将轮奸、群奸.金人还特建一所妓院名为"洗衣院",里面全是掳来的宋室皇族妇女,每日接客无数.在那种悲惨的地方,高宗赵构的母亲韦氏与柔福帝姬难免会赤身裸体在多种场合经受非人的蹂躏.由于柔福帝姬不是重要的男性帝室人员,很容易逃出,后被南宋的蕲州地区将官送回行在(杭州).韦氏又过数年,方才为其子宋高宗花大价钱赎回.当上了太后,韦氏自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五国城难以启齿的娼妓生涯(老娘们还为金朝一个将领生过两个儿子),便下毒手诬称柔福帝姬是假冒,杀人灭口.如此不厚道的老娘们儿,竟然也以八十岁高寿善终.奸帝毒母,皆长享寿考,不得不让人怀疑因果报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康王赵构

  赵构,字德基,是宋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进封康王,此人"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虽然史臣溢美肯定不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爷青少年时代应该算得上是受过很好皇家教育的王子.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城,宋廷议割三镇予金国,钦宗皇帝就派这位九弟与大臣张邦昌一起入金营议事.史书载,"金师斡离不(完颜 宗望)留之军中旬日,帝(赵构)意气闲暇",皆是原先撰写"皇帝实录"的史臣溢美之辞.从未经过军阵的少爷羔子赵构,能在如狼似虎的金人面前能镇定自若,鬼才相信.不久,宋将姚平仲夜袭金营未得手,金人严责赵构和张邦昌,"(张)邦昌恐惧啼泣,帝(赵构)不为动,斡离不(宗望)异之,更请肃王".估计赵构当时的"不为动",是吓傻了,斡离不这个金酋正是因为见赵构为人木讷呆滞,不似真王子,才把他打发回去,指名徽宗皇帝第五子肃王赵枢前来,完成了交割三镇的签字仪式.当然,赵构因胆小得福,后来竟被南宋文人美化成如下场景:

  斡离不(完颜宗望)与粘罕(完颜宗翰)二人请赵构射箭,这位康王连中三个十环,两个金酋大异,认为此人不是真王爷,把他遣回汴京城内.
  反正日后宋高宗半壁江南为帝,牢牢掌握话语权,什么孙子似的怂事都可捏编成"英雄"事迹.
  躲过一次灾祸,国家多故,赵构又一次被大哥钦宗皇帝派往金营.原来,金人撤围后,宋廷派大臣王云出使金国,想以钱财赎回三镇,同时又秘送蜡书与降金辽将耶律余睹,想与之联手拒金.结果,蜡书为金人所得.有了如此借口,金酋粘罕(宗翰)与斡离不(宗望)再次出兵深入宋境.宋使王云忙派人回京,表示要宋朝派亲王到北方议和,否则金人会直取汴京.

  钦宗皇帝诏任赵构出使河北,尊金太宗为伯父,携带衮冕、玉辂等皇家礼器前去孝敬.赵构一路不敢怠慢,经滑州、浚州,很快赶至磁州.当地的守臣老将宗泽起劝说他不要再行:"肃王(赵枢)去不返,金兵已迫近,出使又有何益?"当时的康王赵构妄念不多,只想怎么向皇上大哥交差,徬徨犹豫.于是,在宗泽安排下,他与王云一起去嘉应神祠求签.半路,磁州百姓拦住赵构,泣谏他不要北去,并指斥王云有挟康王入金的意图,义愤之余,百姓一哄而起,把王云活活打死.

  康王赵构本来心惊肉跳,见民意如此,就顺坡而下不再前行出使金国.很快,金军前锋陆续抵达磁州城下,赵构更怕.正巧,相州知州汪伯彦率兵来迎,赵构忙逃往更安全的相州躲避.汴京混乱之际,钦宗皇帝在大臣劝说下,密诏赵构为兵马大元师,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师,让他们尽起河北之兵入援汴京.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阴历十二月,康王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师府,得兵万人,分为五军而进,在大名屯营.老将宗泽率二千宋兵,连战连胜,破金军三十余寨,并要求康王即刻入援.这时,宋钦宗又有诏书来,表示"金人登城不下,方议和好,可屯兵近甸毋动,"其实,当时的汴梁已在金军掌握之下.汪伯彦等人皆"信之",惟独宗泽力谏:"金人诡诈,此诏必是皇帝受逼而下,目的在于迂缓我军.我们立刻发兵直趋澶渊,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以解京师之围".汪伯彦胆小而奸,阴劝康王赵构派宗泽拔军先行,把他调出指挥中枢.果然,宗泽刚走,康王赵构等人就跑到了东平.

  转年开春,宗泽自大名至开德一路血战,十三战皆胜,气势如虹.边战边行,宗泽边上书康王赵构和其他三道宋军总管,希望他们"合兵入援".可恨的是,这些人"皆以(宗)泽为狂,不答."宗老将军携一支孤旅,死中求生,又在卫南一战大败金军,"(金人)自是惮(宗)泽不敢出."
  阴历二月间,钦宗皇帝在金人胁迫下发诏要赵构入京,其手下将军张俊等人当然劝阻.此时的赵构,手下已有劲兵十余万,犹豫再三,就跑到济州躲避金军兵锋.  四月间,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及皇族嫔妃等北去,宗泽闻信马上提军星夜兼程,想从大名渡河在路上邀击金军,抢回被俘的徽钦二帝,"而勤王之兵卒无至者,遂不果."金军十多万,归北时层层设防,宗泽手下区区数千兵马,康王赵构不发一兵一卒,老英雄只得仰天长叹.

  金人撤退后,被迫为帝的张邦昌马上奉宋哲宗废后孟皇后"垂帘听政",这位元佑皇后深晓大礼,手书宣示中外,表示拥立康王赵构继承帝位.于是,公元1127年阴历五月十五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登上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当日,元佑皇后孟氏在东京撤帘,象征皇权交接完毕.
  赵构当皇帝后,遥尊被金人俘走的宋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所以,在宋史或宋人笔记中有"渊圣"字眼出现,指的就是那位倒霉宋钦宗.新政权又尊元佑皇后为元祐太后,遥尊(赵构)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遥立夫人邢氏为皇后(此二人皆被金人掠走),故而有"遥尊"、"遥立"之说.
  赵构称帝后,立授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黄潜善是张邦昌僣位后第一个跑来通风报信的人,汪伯彦是第一个率相州军迎接赵构的人,二人日后为祸甚烈,与高宗赵构小人相惜,磁场相应.武将方面,宋高宗当时能指挥得动的大概有如下数人:统河北兵的王渊、杨惟忠,统陕西兵的刘光世,统师府兵及招降贼盗兵的张俊、苗傅.为了统一军政,赵构设置御营司,以黄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副之,任命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一行事务",韩世忠为左军统制,张俊为前军统制,杨惟忠主管殿前御林军.上述诸人,构成了赵构匆匆称帝后草台班子的主要支柱.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这首《苏武令·塞上风高》是李纲罢相后所写,满纸悲愤和激越,对徽钦二帝被金人北俘之事刻骨铭心.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侵汴京撤围而走,有力报汴京不失大功的李纲被贼臣们合力排挤,外贬宁江.金兵再来,窘急的宋钦宗忆起李纲好处,召其为开封尹.当时李纲正在长沙,闻诏立刻率湖南的勤王兵马入援.行至半路,汴京已经失守.宋高宗即位后,收拾天下人心,自然首先召李纲入朝,任其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听说李纲被任命为相,宋高宗的大臣中丞颜岐急忙上奏:"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封为三公郡王,应再加同平章事;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未来之前罢掉他!"宋高宗不理,颜岐五次上表.赵构最终也烦,召来颜岐,历声说:"朕即位为帝,恐怕金人也不高兴吧!"一句话,"颜岐语塞而退."高宗君臣之所以如此怕得罪金人,主要是因为徽钦二帝在金人手中,所以,赵构即位后马上就表示对张邦昌以及其他附金大臣"一切不问".颜岐死心眼,一条路走到黑,自然引起高宗不悦.  汪伯彦、黄潜善也不高兴,他们自认为对高宗赵构有拥戴之功,肯定能入相,结果皇帝反招李纲坐这个位置,自然阴中忌恨.所以,李纲还未入朝,一股无形的反对力量已经形成.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李纲入见宋高宗,"涕泗交集,帝为动容".李纲也不绕弯,立上"十事":第一,议国是.以守为上策,修政事,励士气,然后可议大举;第二,议巡幸.建议高宗要回鸾汴京一次,以慰京中百姓之心.然后,巡幸天下,"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议赦令.恢复张邦昌之前的宋朝赦书常仪.第四,议僭逆.明诛张邦昌,以正典刑.第五,议伪命.清算附金伪官,以鼓舞士气.第六,议战.军政久废,应重申纪律,赏罚分明.第七,议守.金人狡狯,其势必重来入侵,应先前在黄河、长江、淮河一线置守御.第八,议本政.改变当前政出多门的情况,权归朝廷.第九,议久任.靖康年间进退大臣太快,应对官员慎择久任,提高信任度.第十,议修德.建议高宗皇帝孝悌恭俭,以副四海人望.

  宋高宗仔细研究了李纲的十条建议,颁之于朝,惟把"议僭逆、议伪命"二事留中不发,一是怕激惹金人,二是刚刚坐稳帝位,不想把受过伪命的大臣都法办,那样一来就无人可用了.李纲固执,以辞去职位相威胁,死活要高宗皇帝处理张邦昌等人,同时表示:"近世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仗节死义者惟有李若水一人,应加以赠恤."高宗对李若水赠官抚恤自然好办,但对张邦昌这种主动送玉玺给自己的人,一时还下不了手.由于李纲坚执已见,高宗无奈,只得把老张窜贬潭州,并陆续处理了王时雍、徐秉哲等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