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老虎再次用手电照射着前面,果然什么也没看到,心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紧张而产生错觉了。
“金先生,这里有些邪门。”锦毛鼠道。
“大家小心点。”金先生皱着眉道。
手电筒照向前方,前面又出现一座石门。
老虎仍押着钟魁往石门走去,钟魁明显感觉老虎那掐在自己脖子的手在微微颤抖,看来刚才吓的不轻。
老虎站在钟魁身后,一脚踢开石门,面前又是石阶,两侧墙壁每隔几步镶嵌着一枚鹅卵般大的夜明珠,照亮了石阶。
老虎定了定神,强忍住要把夜明珠塞进口袋的冲动,押着钟魁沿着石阶而下,石阶是旋转而下的,走到尽头,或许是有人来了,触动了机关,一盏又一盏灯被自动点亮,然后是一片灯火辉煌。
这是座大厅,看去曾经是宴会之所,家具都是汉白玉制作而成,除了主位,两侧各摆了十张席案,而坐具则是唐时胡床的样式,席案的酒器、茶具、盏碟等也是唐时的用具。
主位是空无一人,而客席整整坐着二十人。
金先生握着枪,老虎攥着匕首,锦毛鼠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掏出了一把手枪。
那二十人或端坐,或横卧,或低头,或伏案,有人举着杯盏正在痛饮,有人正在品尝佳肴,有人手指对面,横眉怒对,仿佛正在跟对面宾客对骂。
这倒不是令人惊异的地方,关键是这二十人相貌不一,有人是人类的模样,看去弱不禁风却让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有人身高体量远高于常人,盘腿坐在胡床也身高1米8的老虎要高,有人长了两颗脑袋,有人多长了一支胳膊。
除此之外,有的只能说是面孔类似人类的生物,似豹,似牛,似熊。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像活着一样。
这些人类或者类人类都已经死亡,仿佛在一瞬间时间都停止了,都还保持着生前夜宴时的场景。
“是他,是他!我刚才看到是这张脸!”老虎激动地指着其一位叫道。
那是一张狐面鬼脸,脑袋下面与常人并无二致,只是这张脸实在太过恐怖,偏偏还保持活着的样子。
或许所谓的鬼,便是人类基因突变,而生出的鬼模样,本质还是人类。因为与常人外貌不同,为世人所憎恶,因而转而与世人作对,为害一方,成为鬼、怪、精、灵,终被钟馗这位有大能耐的高手所制伏。久而久之,世便多了钟馗捉鬼的传说。
“大千世界,真是无不有。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妙!”锦毛鼠喃喃道,还引用了时下很有收视率的一部电视综艺节目的解说词。
锦毛鼠用手的铁棒,轻轻碰了一下那具狐面人的尸体,尸体直直的倒下,摔成了无数块,那尸体身原本看十分华贵的衣服瞬间化作了灰尘。原来是石膏做成的。
真正的巧夺天工。
“金先生,快看,这里都是正宗的越窑青瓷!”锦毛鼠贪婪地手捧着那席案摆放的宴会用的各种瓷器,这些是真家伙,不禁说道,“如果这里真是钟馗的墓室,如果能找到唐三彩太好了,三年前苏富曾经拍出一件价值5000万英镑的唐三彩黑马。”
“与其说这是墓室,还不如说是一座地下宫殿。这里应该是挖空了山体连同地下,这里的空间来说,是一个大手笔。”金先生道,他绕过座席,站在左边座席后面的墙壁下。
大厅左侧绘着画,用各种色泽鲜艳的颜料作着壁画。
第一幅壁画,只有一个人物,看模样应该是一童子,盘腿而坐,双手相叠,手心向。画风简洁,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童子山学艺的情景。
第二幅画,是童子长大,成为一位魁伟少年时与山虎豹相斗的情景。
第三幅是少年变成青年,携剑下山,除良安暴,体验人间疾苦。
从第四幅至第二十三幅,则是讲主人公一生所遇到的二十位强敌之间的战斗,这二十位强敌,不是一方豪强,是一方恶霸,正好与眼间这大宴会厅宾客的数量一致,并且人物形象一致。
这二十位强敌都分别匍匐于主人公的脚下,甘愿为奴,为主人公建造此地宫。
最后一幅也是二十四幅则是主人公晚年的情景,主人公寿元将近,对世事已经毫无兴趣,而那二十位强敌也都相继死去,自觉无愧于天地生民,意兴阑珊,只可惜一身本领不得人相授,故留下一些线索只等有缘人来取。
因为最后一幅壁画附着一首小诗:
太乙村有真道,破而重立有缘人。
“有缘人、有缘人!”
金先生喃喃自语,身子颤抖不已。
在冷眼旁观的钟魁看来,金先生的表现有些古怪,哪怕是方才面对那十箱黄金,他也只是稍显激动,而现在当锦毛鼠正在四处寻找着唐代的精品瓷器时,他却站在壁画下有些茫然。
似乎在金先生的眼里,还有宝藏更重要的东西。
金先生打开随身带的手提箱,从最底层取出一个卷轴,平铺在席案。
“这是什么?《钟馗捉鬼图》?”锦毛鼠好地凑近问道,“赝品吧?纸张明显是新的,我敢保证它不超过六十年时间。”
“我说过这是真迹了吗?我手的这份只能说是摹本的摹本,是民国时代一位叫钟太乙的画家临摹的,太乙是号,这个人肯定是太乙山本地人,只是名气不大。”金先生脸色不太好看,顿了顿道,“这幅捉鬼图的真迹有个传说,说的是唐玄宗有天梦到钟馗捉鬼,他醒来时命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做了这幅图,玄宗对钟馗有特别的好感,还经常赐大臣钟馗像,以驱邪避灾。”
锦毛鼠指着画的题跋道:“这面明明注明的是摹本。”
“画圣吴道子擅画人物,而且多是佛教人物画,他的画作又大多是直接画在寺庙的墙壁,因而纸制的画作存世极少。这幅应诏所作的钟馗捉鬼图的真迹也没有流传下来,但至少在北宋,皇宫里还藏有这幅真迹。历史明确记载,宋神宗赵顼曾让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画迹雕板付印,赐给书省枢密院的大臣们各一幅。而到了宋徽宗时代,徽宗赵佶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记载,到宋代宣和年间宫廷收藏的吴道子真迹画作仅为93件,却没有关于这幅真迹的记载。”
金先生又道:“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摹本却有不少,我至少搜集到十七种摹本,不乏名家之作,唯有其一种与众不同。我敢说我手这一摹本的原版在唐末出现了,当然这所谓原版本身也是摹本。”
“何以见得?”见金先生说的郑重,锦毛鼠不由得问道。
“一般字画,有题有跋,写在前面叫‘题’,而‘跋’写在后面。从其它摹本来看,这幅捉鬼图,原作应当只有题名曰‘钟馗捉鬼图’,后面仅有画圣吴道子奉旨作画的签名。其它摹本都是后来的画家在题跋添加评品、追述故事,某某临摹以及临摹时间等等。但我手这份却多了首小诗。”
锦毛鼠一瞅眼前画作顶端央原本留白处,果然多了一行小诗:
太乙村有真道,破而重立有缘人。
这与地宫最后一幅壁画留的字,一模一样。旁边还附加了临摹者加了一句旁白:太乙钟氏祖传之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