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抬爱,我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也就平时喜欢看些报纸和书籍,刚才所说的仅为一家之言,大家如果觉得有道理就听听,觉得没道理不听也罢。”李亚东笑着摆手。
“敢问……小友,就读于哪所高校?”老学究想了想,最终决定摒弃年龄落差,平辈论交,无疑是真被他的一番言论给折服了。
“不敢不敢……这不正准备赶去北大报道嘛。”
“北大?不错,能讲出这番道理的,肯定不是庸人。”老学究露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其他乘客也纷纷附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李亚东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一场因为报纸引发的争论就此结束,正当李亚东准备眯一会儿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在戳他的手臂,抬头一看,发现邱虹一脸小星星的望着自己。
“你是北大今年的新生?”
“啊。”李亚东看了看她,不明所以。
“认识一下,我叫邱虹,江城人,以后咱俩可就是邻居了。”邱虹笑着伸出白嫩的小手。
人家女生都这么大方了,李亚东自然不能掉链子,可右手刚从裤兜里掏出来,就感觉空气中弥漫一股醋坛子打翻的味道,侧头一看,一道不太友好的目光正紧张的盯着他。
“咳,那啥,我最近感冒了,握手就算了,怕传染给你。你也是去报道的?清华?”
邱虹悻悻然的收回手后,有些尴尬的回道:“我倒是想呢,没那么近,首师大。”
“那也不错了,师范类院校,吃香的很,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学校。”
“还是你厉害……”
俩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田磊几次想要插话,都被邱虹用眼神给瞪了回去。李亚东也是有苦说不出,他其实不太愿意聊,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的,可耐不住人家姑娘兴致高昂,总不能被问到头上都不吱声吧?
“这位兄弟也是江城人?”索性李亚东开始把话题往田磊身上引,也好让他参入进来。挖人墙角这种事情,他是半点兴趣都没有的。
“对,我俩是邻居。”田磊赶紧接话,将“邻居”两个字加了重音。
懂了懂了,意思就是说青梅竹马咯。李亚东呵呵一笑,只差没给他来一句“兄弟别激动嘛,我不是你想的那种人。”
在旅途中的狭小空间里总容易迅速建立起一段友谊,这与人的猎奇心理和群居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大多数人还会刻意表现自己,以此在陌生的朋友心中留下一个完美印象,即便大家日后很难再相见。
经过两天两夜的短暂相处,李亚东与邱虹和田磊二人的关系,几乎已经到了一种无话不谈的程度,不知道的还以为三人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呢。
旅行的意义似乎就在于此。
八四年的首都火车站只能用“寒酸”二字来形容。当然,这是李亚东这个未来人的看法,而刚下火车的邱虹和田磊,却仿佛土炮进城般,东瞧瞧西瞧瞧,总感觉所有东西都那么新鲜。
正值入校季,各大院校都在火车站外设立了迎接点,新生们会在这里得到来自首都的第一个微笑,会很自然而然的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李亚东是一个异端,他之所以毫不犹豫的走过去,纯属是因为有免费的巴士可以坐。
“李亚东,我找到我们学校的巴士了,先走了,改天去北大找你玩。”
邱虹蹦蹦跳跳的寻了一大圈,找到目标后回来与李亚东热情道别,弄得旁边手里拎着大包小包、脖子上还挂了一个红色编织袋的田磊,一脸幽怨。
李亚东倒是省了不少力气,因为北大的新生迎接点一出站门就是,“要来可以,但别空手。”
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只希望这丫头片子能消停一些,否则日后田磊估计得找他干架。
大巴车轰隆隆的行驶在畅通无阻的马路上,望着两旁不停倒退的苏式建筑,李亚东发现晨曦中的旧京城也别具一番风情,少了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多了点胡同巷子的人情味。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将驻足在这座城市里。
此刻沐浴在透过车窗的暖色骄阳中,他寻思着先问候一句,“京城,早安!”
李亚东他们这辆巴士的向导,是一个名叫张洁的学姐,算不上有多漂亮,但为人很热络,脸上总是带着笑意,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
一个有魅力的人有时并不在于精致的外表,说纯洁的心灵显得有些矫情,但往往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笑,看似随意的一声嘘寒问暖,最能体现这种魅力。
李亚东喜欢爱笑的女生,就像喜欢毛茸茸的蒲公英一样没有道理。
新生们无疑对此行的目的地充满了向往,张洁对这些学弟学妹们也是知无不言,巴士上欢声笑语一片,差不多所有同学都抢着想从师姐这里获取一些信息,唯有一个人例外。
“这位同学,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期待?”张洁走到车尾,好奇的打量了一眼独自坐在后排的清秀少年。
“有啊,但这不是马上就到了吗?”
瞧瞧,多无趣的一个人啊,巴士上的同学们不由撇撇嘴。
李亚东对此浑不在意,继续扭头望向车外,其实心里还有句潜台词没说:学姐,北大,我比你熟。
那座京师大学堂他参观过不止一次两次了,作为一个酷爱中国历史的人,他能从米万钟的勺园讲到二O一八年。
巴士临近燕园的时候,路过了中关村,此时这个起源于一片宦官墓地的小村落还不是日后的中国硅谷,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旁边的四环路现在也不见踪影,偶尔能看到一两幢平房上悬挂着崭新的门头牌。
李亚东仔细的找了找,没有看到“联想”,也不知道躲在哪个角落。话说这一年老柳同志已经下海了,离得这么近,有时间可得去看看。
八四年对于中关村来说同样是意义重大的一年,除了联想外,日后著名的“两通两海”差不多也该陆续进驻了。
能亲眼见证中关村的崛起,这是李亚东之前未曾想到过的,互联网这块蛋糕有多大,他心知肚明,如今中关村就在学校隔壁,天时地利人和,他寻思着将来势必要参一脚,不然好像有点对不起人。
进入燕园之后,从巴士上下来的新生们背着大包小包,不停四处张望着,总觉得眼睛不够用,唯有轻装简行的李亚东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张洁着重的打量了他几眼,然后苦笑着摇了摇头,大概已经将他当成那种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虽然有本事考上北大,但生活自理能力几乎等于零,情商亦是如此。
入学报道的步骤简单到草率,确认过身份后,给了张临时学生证,也无需交学费,老师发放了第一个月的三十三斤粮票后,分配好宿舍,这就完了。
李亚东不知道运气好还是不好,在33楼里分配到一间“小宿舍”,据分宿舍的老师说,以前是个储藏间,因为今年的新生有所增加,床位紧张,才特地开辟了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