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
第18节

作者: 史书一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余14卦:需、履、豫、临、观、贲、剥、复、颐、遁、蹇、损、益、夬、鼎、渐,也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六十四卦,乃是对古人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归纳整理。但《周易》之所以伟大,在于姬昌把它编织成一个既抽象玄妙,又精密宏大的体系。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这个体系的几个特点。
  首先,《周易》充满了普遍联系的观念。这大概与农业文明中好的收成依赖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周易》中,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全部与六十四卦相联系;而六十四卦,全部是八卦的组合;这八卦,又都由阴阳两爻所衍生。这样,万事万物就通过阴、阳二元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普遍联系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化。
  仅就玄学一门,于西周产生的五行学说,将东西南北中,心肝脾肺肾、酸甜苦辣咸,包括其它五色、五时、五气、五窍、五贼等等全部与金、木、水、火、土联系起来。无疑深受《周易》的影响。五行的相生相克,更是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个角落,甚至成为关乎治病救人的中国医学千余年来的指导思想。

  几乎每一个读过书的古代中国人,脑中恐怕都存有普遍联系的观念,使得中西思想在此处泾渭分明。
  其二,我们读希腊神话,便可看到浓重的宿命论色彩。从至今仍被保留下来的西方星象学的星座理论亦可看出,人生的很多命运于一出生就被注定。当然中国生辰八字之说也甚为重要。人类生命中常由于种种巧合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使得人的心中难以抹去宿命的阴影。
  但《周易》却专注于对世界本身运行规律的探求。据《说文》,“易”字来源于“蜥易”一词,本就是变化之意。(在我看来,后世对于“易”另有简易、不易的解释,颇有牵强附会之嫌。)整个《周易》都在关注变化的方式、过程,即便有了结果,也仍有再度变化的可能。“错综复杂”一词,正源于《周易》卦象之变。对变化规律的认知,使得《周易》已不再是一本纯粹的占卜书,而升华成中国哲学的源头。

  其三,《周易》对“位”的概念极为重视。由于六十四卦乃是二进制的方式来编成,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举十进制的例子来说,1置于个位代表1,置于十位代表10,置于千位则代表1000。二进制亦同此理。所以,同样是阳爻或阴爻,置于不同的卦,不同的位置,就会具有不同的涵义。推而广之,同样的卦,在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对于不同的人,出于占卜的不同目的,也就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这个“位”的观念,对于周公时期礼制的产生,直至后世儒家学说的建立,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其四,我们简单谈谈《周易》六十四卦的开始和结束。文王作《周易》,但《周易》并非易经的开端。据传《周易》之前,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只是业已失传。我们只知道,《连山易》自艮卦始,《归藏易》自坤卦始。按司马迁所说,文王之前只有八卦,那《连山易》与《归藏易》应是八卦的演化。按人类的心理分析,起始卦应该是对人类活动最为重要的卦。那么,似乎《归藏易》之前,中国的农业文明并不发达,与大地的关系尚不够密切。

  而到了《周易》,不但增至六十四卦,开端也变为乾卦。这或许象征着,天时取代土地,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物。周文化对天的重视由此已现。
  再看结尾的未济卦,乃是上火下水,暗含以水救火,大功未成的意思。六十四卦以此作结,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蕴含了进一步的变化。宿命的打破,变化的永恒,在此展现无遗。
  关于《周易》,无论哲学还是玄学,可说的还有太多太多。古今著述何止百千,我这一小小篇章,只能专注《周易》六十四卦本身,偏重于历史角度聊加解说而已。
  演毕六十四卦的姬昌,似已通彻了天地之道。恰在此时,他的部下以美女、宝马、奇珍通过纣王之佞臣费仲献于纣王。咱们前面讲过,纣王不是一个笨蛋,甚至颇有些小聪明。但凡这种人,最怕身居高位。一旦周围的人不停吹捧,最易飘飘然忘乎所以。珍宝一献,马屁一拍,便渐渐觉得小小周族怎会是商王朝的对手,自己当初怎会如此小心翼翼,岂不多余,反被天下所笑。于是,连忙向群臣解释,当初抓姬昌不是我的意思,纯属误听崇侯虎诬陷之言啊。姬昌得以放归故里。

  纣王的面子回来了,死期却也不远了。回归岐山的姬昌立刻找到了一位极有能力的帮手,在这个神话般人物的协助下,推翻商王朝,那个曾经痴人说梦般的计划终于进入了实施阶段。我们该讲讲这个神奇人物的故事了。请看下集——太公传奇。
  【22】 太公传奇
  姬姓周族的附近,生活着一个姜姓民族,其中一支迁到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吕地。我们即将出场的这位传奇人物便是其中一员。他名尚,字子牙,按中国复杂的姓氏称呼方式,他既可被称为姜尚,又可称为吕尚。为了与民间各种关于他的传说相应,我们不妨以字称他,叫他姜子牙。
  关于姜子牙遇姬昌的经过,无论正史传说,版本可是不少。总的说来,大约是姜子牙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旁门左道,无所不通,可就是无人赏识,在怀才不遇中垂垂老矣。直至演易大成的姬昌狱中归来,明君贤相,相见恨晚。据说姬昌大呼:“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姜子牙就又多了个新名字,太公望。
  在很多方面,商周之交的历史与夏商之交极为相似,以至于疑古派很多人干脆认为夏是人们凭空想象的。这种莫明其妙的猜疑,已被证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去管它。但与伊尹一样的是,姜子牙一入周的统治集团,便立刻成为核心人物,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功勋卓著。

  姜子牙在文王时期设计的翦商活动,大致有麻痹敌人,争取人心,各个击破等等,几乎是伊尹的翻版。只是与伊尹以厨论道不同的是,姜子牙讲了更多精辟的语言。比如劝文王收敛雄心时所说的名言:“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将有动,必有愚色。(鸷鸟将要出击之时,必先收起翅膀,低空飞翔;猛兽将要搏击之时,必先竖起耳朵,悄悄潜伏;圣人将有动作之时,必先装出若无其事,愚笨不堪的样子。)”另有对付纣王的“因其所喜”,“亲其所爱”,“辅其滛乐 ”,“养其乱臣”,“贿以重宝”,“尊之以名”等等招数。他的这些名言又被后人加以发挥,写成《六韬》传世,成为兵家鼻祖。

  伊尹的策略已在第10节详加阐述,姜子牙也没搞出太多新花样。只是姜子牙指导文王所谓修德行善,争取人心的方法,倒有一处值得一提,便是“有亡荒阅”的政策。
  这是一条有关奴隶的政策。当时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奴隶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贵族们既怕自己的奴隶逃亡,又竞相收留别人的奴隶,竟因此引发了许多诸侯混战。姜子牙建议文王,号召周边各个部族,全都实行这个“有亡荒阅”的政策。也就是任何人不得收留逃亡奴隶,谁家收到,必须送还其他贵族,并定期进行大规模搜查。此策一出,周边各族群起响应,战事减少,各族纷纷归周。春秋楚灵王时名相无宇那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著名论述中,甚至说道:“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

  可见,无论是儒家念念不忘的文武周公,还是西方大加赞扬的希腊民主,人民的概念大约都不包括奴隶的。我们可以猜想,不管在中国或是西方,所谓文明社会的丰硕成果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泪之上的。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古文明的灿烂多姿,却不得不隐身在史书中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偶尔被我们辛苦地挖掘出来,却在更多时候被世人所完全遗忘。

  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我们有多大的热情关注他们,可历史终究是由另一群人写就的。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所知的少之又少,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视线继续投向站在舞台灯光下的人们。只是在偶然发现他们踪迹的时候,我才不能不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所震撼。现在有很多喜欢写穿越小说的人们,其实哪怕真能穿越时空的话,大家也未必想去尝试。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你大有可能成为永无出头之日的奴隶,无声地淹没在茫茫无际的历史长河之中。

  收拾心情,我们继续姜子牙的灭商部署。公元前11世纪,又是游牧民族四面兴起之时,商军主力正在征讨为祸东边的游牧民族东夷,姜子牙辅佐姬昌在西面以代商讨叛之名,行扩大地盘之实。周的领地,从岐山西北的甘陕边界,一直推进到商都朝歌的边上。史载:“三分天下有其二”。或有夸张,但恐怕去事实竟也不远了。
  扩张之后,姬昌将周都从岐山脚下东迁到丰邑。丰邑这个地方,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王气之地,今后,它以长安的名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
  但就在周族紧锣密鼓地准备与商朝决战之时,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