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
第33节作者:
史书一册 就在此时,英雄出现了。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扶住了华夏的危局,给已经乱成一锅粥的东周列国带来了阔别已久的的秩序。他的名字,叫做管仲。对于他的功绩,一百多年后,孔子由衷赞道: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在一片乱象中,黄金时代第一个伟大人物,即将登场。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看下集——奇人管仲。
【40】 奇人管仲
管仲登场之时,齐国正乱到了极致。
公元前686年,齐国变乱,齐襄公姜诸儿被杀,姜无知被立为新君。
公元前685年,齐国再次变乱,姜无知被杀。
齐国在历史性的大乱中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早在齐襄公在位之时,由于国势混乱,他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就避难到了国外。如今,两兄弟展开了一场王位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方式,倒是别开生面,那就是赛车。
姜无知的死讯一传开,就等于打响了发令枪。其中,姜纠由管仲辅佐,从鲁国出发,姜小白由鲍叔牙辅佐,从莒国出发,向齐都临淄开始冲刺。
我们在前面郑庄公的故事中就讲过,所谓智者,就是比赛不讲规矩的人。那么这两路人马中最不讲规矩的自然就是管仲了。
在两边都在快马加鞭地向临淄飞奔之时,管仲却自率一小队人马悄悄埋伏在姜小白的必经之路上,待到姜小白经过之时,管仲拈弓搭箭,“嗖”的一声,一箭正中姜小白。
人们都想名垂青史,但要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留下大名,往往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运气。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日后出了大名的齐桓公姜小白正是一个例子。
管仲神射,可此箭却刚好命中姜小白的带钩(腰带扣)。但光有运气也是不行的,姜小白机智过人,立刻咬破舌头,吐出一大口鲜血来。管仲以为一箭得手,便不再射,引兵退去。
政敌既除,姜纠的车队也就慢了下来。待到他们一路游山玩水,缓缓驶入临淄之时,令他们目瞪口呆的是,姜小白已经在临淄的君位上等着他们了。管仲和召忽连忙护着公子纠逃回鲁国搬救兵。鲁国兵发齐国,双方在齐国乾时展开了一场战斗,结果鲁国大败。
战后,齐国勒令鲁国,杀掉姜纠,将管仲遣送回齐,因为姜小白要亲手报那一箭之仇。鲁国只得答应。
但鲁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齐桓公报仇的方式居然是拜管仲为相。个中原因,自然就要追溯到那段千古佳话——管鲍之交。
管仲对于这段交情,自己是这么说的:“我穷困之时,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我分大头,鲍叔不说我贪,因为知道我穷;我把鲍叔的生意做砸了,鲍叔不说我笨,因为知道做生意本来就有赚有赔;我曾三次到齐侯那里谋官做,三次都被赶了出来,鲍叔不说我不行,因为知道我未遇明主;我们一起打仗,我三次战斗三次做逃兵,鲍叔不说我胆小,因为知道我家有老母;公子纠失败被杀,召忽殉主,而我不肯,鲍叔不说我无耻,因为知道我不会为了小节而去放弃扬名天下的机会。”
我们来仔细想想管仲叙述的这五件事。如果说做生意赔了以及未得齐侯重用的确有时运的因素在里面的话,那么从另外三件事情,贪财、当逃兵、苟活,且不说鲍叔的辩解有没有道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绝对地自私、利己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在保全自己,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
我不死,我活得好,不仅对我自己有利,对周围的人也有利,甚至对齐国有利,对天下有利。如果我死了,不过多了一个战场炮灰或殉死愚臣而已,对齐国和天下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这就是管仲的逻辑,天下只有鲍叔牙懂他的逻辑,这才是管鲍之交的真谛。
所以管仲才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当然,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他毅然决定放弃仇恨,任用管仲。
我们先看看管仲拜相之初,跟齐桓公的一段颇有趣味的对话。
一天,桓公召管仲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若行霸王之事,则社稷可定。君若不行霸王之事,则社稷不可定。”
齐桓公不算懒,却也算不得什么励精图治之辈。他与那个乱伦的齐襄公姜诸儿乃是一母所生,好色程度也如出一辙。对他来说,霸业的诱惑远远不如美女的。因此,他一听这话,赶紧把管仲驳了回去:“我哪敢想那么大的事,只想定社稷而已。”管仲再三请求,均被驳回。管仲假装生气,拂袖而去,桓公只好说,“好吧,王就算了,勉强霸一霸吧。 ”这样才把管仲打发。
那么,我们要问了,为什么管仲一定要齐桓公行霸王之业呢?原因还是那三个:首先为自己着想,其次为齐国着想,最后为天下着想。
先说为自己。
在不久之后桓公对管仲的又一次召见里,管仲讲了一番相当精彩的话。这番话的句式,还被数百年后的汉高祖刘邦偷偷学去,原样照搬,说出了一番“三不如”的千古名言。
管仲讲的是“五不如”,他说:“懂礼仪,知进退,说话得体,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外交部长)。开垦农田,种植粮食,利用土地,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农业部长)。训练士兵,整军备战,能让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国防部长)。审案断狱,不杀好人,不放坏人,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司法部长)。直言进谏,不怕犯上,不贪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谏官)。这五个人,我一个都不如。但是要用他们来换我,是不行的。因为君上若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足矣。但若欲霸王,夷吾在此。”
天下能行霸王之事者,管夷吾一人而已。管仲把自己的价值分析得头头是道。
齐桓公也来了兴致,说那你就去治治国给我看看吧。管仲却来了一句:“贱不能临贵。”当时是贵族政治,管仲一介布衣,此言倒也有理。于是桓公立刻拜管仲为上卿。可哪里想到接下来的事情就更有趣了。
管仲又说:“贫不能使富。”桓公一咬牙,把临淄的赋税分给管仲不少。这一来,管仲的油水可是捞大发了,按《史记》的说法,这个穷小子的家当瞬间已经可以与公室贵族相媲美了。
但不成想,管仲还没完,又添了一句:“疏不能制近。”这里就是我佩服桓公的地方了,他听闻此言之后,毅然决定尊管仲为“仲父”,公开与他同车共辇,甚至以晚辈之礼待之。
管仲固然是旷世奇才,但眼光如鲍叔牙、器量如齐桓公者,难道就不是世间罕有么?
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鲍叔牙“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而齐桓公更是只需安坐宫中,便成就了千古霸业。
至此已然可见,管仲是个时时处处为自己谋利的人。但重要的是,管仲是个天才,是一个将人性洞察到极致的天才。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不只我管仲利己,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利己的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至少在中国,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真理,很少有人像管仲一样将这个道理明白得那么透彻。
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个简单的道理,管仲施展了一套魔法,居然将一片大乱的齐国治理成了东方的超级大国。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请看下集——管仲牧民。
【41】 管仲牧民
国家,已经乱了。怎样结束一片纷乱的局面,给国家带来秩序呢?
这是摆在管仲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给每一个身处危局之中的统治者的一道难题。
管仲完美地解答了这道题,因为他找到了这道题目绝妙的突破口,那就是人性。
治国必先治民。民怎么治?管仲说,只有一个字——牧。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你想把那些牛一个一个拽着跑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只能赶着它们让它们自己跑。对于优秀的牧者来说,牛总是很听话,因为他了解牛想些什么。如果你一味蛮干的话,注定会淹没在四处乱撞的牛群之中。
人民就是牛群,管仲就是一个深通其道的牧者。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统治者却不是。所以治世难见,人才难得。
美国芝加哥的中国城有一个标志性的大门,上面大大地写了四个字:礼义廉耻。
这四个字,就是管仲提出的第一套牧民纲领:四维论。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管子·牧民》
管仲是把这四维拔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的,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推行这四维?它们有什么作用?人们又为什么会乖乖地遵从呢?
这些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礼,并不新鲜,四百年前就有了。但我们已经知道,春秋初年,诸侯大乱,礼制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
但礼的败坏,并不能说明礼制没有用。我们形容过,礼制是周公为全中国人精心编制的一个笼子,在这个笼子里,周王朝平稳发展了三百多年,成绩斐然。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这个笼子开始关不住大家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