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
第34节

作者: 史书一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管仲并不打算打破这个笼子,恰恰相反,他决定将这个笼子做得更漂亮些,重新把人们赶进去。于是,他在礼的基础上补充了义、廉、耻三个方面。
  义,这个字,在英语里几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义的精神,尤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不了解“义”,简直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管仲初创义的概念时,给出的定义是“不自进”。
  为什么管仲会提出这么一个“义”字呢?因为他清楚人的一条劣根性,那就是攀比。这本是植根于人对缺乏安全感的恐惧,简直无法克服。因此,从古至今,攀比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攀比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心态。
  可如果有人从攀比中脱颖而出的话,多半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俗一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如果大家都不自进的话,是非常有利于加强团结,制造一个稳定局面的。
  实质上,就是管仲放纵了人的劣根性,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换取了社会的稳定。

  但日后以墨家为代表的学派对义的概念有了新的阐释,使得义的精神得到了发展,与管仲之时的义已经不大相同,这又是后话了。
  下面再说说廉和耻。廉耻二字,后世常连起来用。如果有人说你没有廉耻,你高兴么?你不高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人都不希望做一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时代,只要你能成功树立起一套道德标准,愿意违背它的人并不多。就本性而言,人是希望做一个好人的。就好像你照镜子,总希望看到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或是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不是一个又脏又丑的人吧。

  廉耻,就是管仲为齐人树立起的道德标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坏人坏事呢?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是被社会逼的。现在一闹经济危机,美利坚就枪声不断,杀人、自杀案件一起接一起,正是绝好的例子。
  因此,若想把人们都成功地装进笼子里去,必须给人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管仲显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那两句千古名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基于这个思想,管仲就提出了他的第二套牧民纲领:四顺论。
  管仲说:“民众不喜欢忧劳,我们就让他们享乐;民众不喜欢贫贱,我们就帮他们赚钱;民众不喜欢危险,我们就给他们安定;民众不喜欢灭绝,我们就鼓励他们生育。”
  人们不管是尊礼也好,重义也好,讲究廉耻也好,都是次要的,首要问题是过好日子。
  这就是管子与后世孔子、墨子这些哲学家最大的不同,他压根没打算拔高人性、完善人格,他只想从最贪婪最自私的人性出发,给民众以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使国家富强起来。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种自利从而利他的理论,倒是与两千四百年后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颇为相似。但与后世那位苏格兰人的自由主义不同的是,管仲更重视国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他推行了一系列天才的经济政策,使得齐国转瞬间国富民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奇迹,我们一定要看看管仲是怎么实现的。请看下集——轻重富国。
  【42】 轻重富国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国家,你怎么回答?
  要是你只学过马克思主义的话,你会回答,国家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其实不只马克思、恩格斯,大多数学者考虑国家都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但管仲告诉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经济职能。

  这绝对是人类经济史上划时代的理论。管仲把国家设计成了一个经济机器,不断地聚集财富。
  而国家生财的核心秘诀,就在于两个字——轻重。
  《史记·管晏列传》:“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齐太公世家》:“伸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货殖列传》:“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史记·平淮书》:“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一部《史记》,居然在不同地方四次提到了“轻重”二字。管仲的轻重政策,在中国经济史上可谓举足轻重。
  那么,什么是“轻重”呢?
  这个轻重本来是指铸钱的轻重。管仲提出,要“敛轻散重”,说白了,就是贱买贵卖。
  做生意的人都懂得贱买贵卖,可让国家来做生意,做大生意,至少在中国,实属管仲首创。围绕这个理念,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么做的。
  很多人误以为齐国是个商业国家,其实不然。在那个历史时期,农业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管仲岂会忽略?《管子·权修》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管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还是农业。
  比如一到春耕的时候,管仲就勒令修墓室、修城墙、盖房子、煮盐等等活动必须全部停止,都给我种地去。
  而正如我们所说,管仲最擅长加入国家机器的经济作用。最突出的政策有三:
  第一,控制粮价。管仲经常动用国家机器,强行提高粮价。这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甚至外国的粮食也纷纷涌入齐国。此时,再放开价格控制,粮食供过于求,粮价立刻狂跌。怎么办呢?政府出面,贱价收粮。等到荒年的时候,政府再以较高的价格将粮食抛出。国家在整个过程中大赚一笔,而同时又在灾年平抑了粮价,避免了财富聚集到囤积居奇的富商手里。在管仲的眼里,富商永远是国家的敌人,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第二,借贷功能。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钱粮。这样,在春耕之时,国家可以贷给困难的农户先进的农具、优质的种子,这些本来是他们买不起的。于是,农业生产率有了保障。等到收获的时候,国家再连本带利收回来。赚了钱,还避免了因贫困导致的劳动力闲置。
  第三,改革税制。管仲推行了中国税务史上大名鼎鼎的“均地分力,相地衰征”的政策。其实就是推行了土地私有制,把周初的井田制改成了私田,分给农民,再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征收相应比例的税赋。给自己干活当然积极性高了,齐国农业迅速发展。
  但是,国家机器要想实现这么多功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有钱。屯粮、放贷、轻税,都是得大财主才能干的事情。齐国靠什么赚钱呢?
  自周始,农业向来被视为国家之本,工商业为末。管仲则提出了“溥本肇末”的观点,也就是本末并重,既重农又重商。
  在商业上,管仲的经济天才显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来欣赏一下管仲的表演吧。

  第一招,首倡社会分工。
  在工业的原始阶段,社会分工的概念实在是太超前了。为了确保这一先进思想的贯彻落实,管仲提出,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并把国家分出不同区域,四等人要被强制住在不同的区域。
  大家不要误会啊,这不是搞种族隔离,管先生说了,这是防止大家见异思迁,跑去干别的。管仲坚信:“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士农工商要从娃娃抓起。于是,每个行业都挤满了家学渊源的人才。
  这还不算,为了增加工种、提高生产水平,管仲还推行高额奖励政策。比如:喂猪喂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种树种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看病看得好的,赏黄金一斤;养蚕养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等等等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齐国各行各业突飞猛进。
  第二招,国家垄断经营。
  这就是管仲时期与“相地衰征”齐名的“官山海”政策。山里产的是铁(中国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了),海里产的是盐,这些东西原本都是由贵族们在经营,管仲将他们收归国有。但重要的不是归谁管,而是怎么管。

  管仲在论述开矿时有这样一段话:“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也就是说你不管用奴隶还是平民,开矿都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国家还没怎么赚到钱,就已经民怨沸腾了。
  这其实是老问题了,统治者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武力镇压。管仲再度拿出他的牧民精神,又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政策:“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也就是说,所有权归国家,开采权下放给平民,国家只抽取30%的利润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