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7-29 23:56:00
谨以此文献给今天还在过生日的三儿,祝三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再感谢下三儿,没有三儿,本文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动笔。
引子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二狗曾经和三儿聊天.
“三儿,忙什么呢?”二狗问
“没忙,在看讣告呢.”
“看谁的讣告呢?”
“很多人的,我看的是讣告的集合.”
“你还有这爱好?”
“恩,我在英国每天从报纸上看讣告的信息,在欧美有讣告论坛,讣告大会等等。“
“网络上的有没,我也看看”
“这是纽约时报的,这是泰晤士报的。”三儿发给了二狗两个网址。
二狗只简单的看了几条,就被其讣告的朴实与厚重所打动。
“三儿,你为什么喜欢看讣告?”
“我觉得报纸上的讣告表现了西方人对普通人生命的尊重及对逝者灵魂的慰籍,并表现出来了对生命的热爱,当然,有些讣告也不失幽默。”
对,三儿说的对。毕竟在中国不是每个人去世以后都有机会都有机会登上CCTV-1每天晚上七点的那档节目,让播音员以无比凝重的口吻说:伟大的XXXXXXX家,伟大的XXXXXXX家,伟大的XXXXXX者,XXX,于公元XXXX年XX月XX日,因病医治无效在XX逝世,享年XXX岁。XXX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人生短短好似白驹过隙,在浩瀚的宇宙中仅是沧海一粟,抑或,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伟大的人可以在历史上留下印迹,而作为普通人的历史又应该让谁来书写?那烟花般的生命瞬间又有谁能记录?百年以后其人其事又有谁能够记起?
难道只有我们上学时历史课上所学到的东西才能算历史?难道只有王侯将相间的倾轧、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大漠边关的血腥厮杀才可以称作历史?
二狗从那些所谓的历史中并未发现普通人、老百姓的生活,二狗认为那些所谓的历史中缺少活生生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慑人心魄的力量,二狗觉得那些所谓的历史只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载体和一些常人难以复制的“伟人”的传记,而已。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传奇,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不是吗?
去年,二狗回东北老家上坟,漂泊在外多年的二狗已经太多年没有回老家上坟了。
那时去年一个普通的东北冬日的下午,气温约零下三十度,太阳虽然在西山上挂着,但远远看去只是一个红色的小圆盘,无一丝暖意。寒风吹起地上的积雪,呛入走在上坟路上的二狗和大哥的眼中,生疼。二狗和大哥在一望无际且荒无人烟的旷野中,步行一里,徒手翻过了两道山洪冲刷而成的沟壑,手上扎满了蒺藜,鞋里灌满了黄土,衣服上沾满了雪泥。
“奶奶的坟,到了。”二狗的大哥呼着白色的哈气说。
奶奶去世后,这是二狗第一次回乡下老家上坟,二狗定睛的看了看墓碑,上面有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爷爷、爷爷的前妻、奶奶。
“爷爷奶奶,过年了,给你送钱来了,现在家里生活都挺好的,放心吧。爷爷奶奶拣钱了,爷爷奶奶出来拣钱了……”跪在地上的二狗的大哥边用烧火棍拨弄着燃烧的纸钱边说。
跪在地上的二狗也学着大哥的样子轻声说:过年了,爷爷奶奶拣钱啊……
在烧纸时二狗又看了看墓碑上奶奶的名字和下面的那行字:“王XX,1923-2004”,寥寥几字。
“哪个老百姓的墓碑不是这样的呢?全是这样的。”二狗想。
纸烧的差不多了,大哥跪直,端端正正的磕了三个头,跪在旁边的二狗也同样磕了三个头。
二狗和大哥站起,拍了拍膝盖和裤管上的土,举目四顾,都没说话。
奶奶的墓地周围的枯草多数很高,在寒风中软弱无力的摇摆着,有些枯草被吹过去的纸钱点着了,发出了“滋滋”的燃烧声音。黑污的残雪盖住了一小块、一小块的不是很高的枯草,凌利的寒风已卷不起那些残雪。
很安静,天阴沉沉的,远处的山上,雪是纯白的。
看着那半人高的黄土堆和黄土堆上压着的那块坟头纸,二狗的眼睛忽然有点酸:这下面,就是我的奶奶吗?
“……走吧!二狗!”大哥转身走了。
原路返回,步行一里后上了大哥停在路边的车。大哥开着车,一路上没怎么说话。在回城的路上,二狗想:奶奶的音容笑貌仍留在在我和大哥心中,这孤零零的坟茔和墓碑上那几句简单的介绍在我们眼中就好似千言万语。但,几十年后,二狗的儿子再来为二狗的奶奶上坟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到的恐怕都只是那无际的旷野中的天地间的一座孤坟而已。几百年后,这座坟墓或许会被洪水淹没、或许崛起了一幢幢高楼、或许成了肥沃的良田、或许……
总之,没人会记得二狗的奶奶,那个坚强而又倔强的东北普通老太太。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不朽?究竟什么人,才有权力不朽?能不能有一张方式,能让一个普通人不朽?
那时,二狗就想写点东西了。
今天起,二狗就用业余时间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二狗奶奶的一生。为奶奶写一份几十万字的墓志铭,也记录一段东北普通人过去80余年的历史。
文中故事的来源有三。一、奶奶亲口所述。二、亲友转述。三、二狗亲历。
本文特别长,而且更新慢。
日期:2009-02-02 16:32:57
一、尊严
1927年,中国,这片饱经沧桑的古老土地正因内战再次满目疮痍。
但,山海关外东北的一个村子却格外的宁静。战火没有烧到这里,这里依然山清水秀,依然男耕女织,人的生活也一如往昔宁静安详。
几年后,日本人占领了东北,这里的人也没见过日本鬼子。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村子民风彪悍日本人不敢来,而是因为,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偏僻了,日本鬼子都觉得没来的必要来,这里别说汽车,就连马车赶着都费事。
它四面环山,边上还有一条小溪——只能叫做小溪,实在没法称之为小河。
这村子用现在的说法得称之为“自然村”,中国的行政区划有省、市、县、乡、村,一般人都认为村是咱中国行政区划的最小的单位,其实还真不是,村是大队,大队下通常还辖几个自然村为小队。这个村子,就是小队。
就在100年前,这村子还是原始森林,但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渐放开了山海关,大量的山东河北破产农民涌入,就给它硬生生的开垦成了耕地。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农耕文明,终于播种在了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
二狗的这个故事开始时,这个村子连50年的历史都没有。
这个拥有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难得的安宁的村子,在1927年夏日的某一天,却不再安宁。
打破这宁静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二狗奶奶的爸爸。
二狗奶奶家来自河北,到二狗奶奶这一代,是第三代。和当时众多流入东北的破产农民相比,二狗奶奶的家世多少好一些,但也仅仅是多少好一些,因为,二狗奶奶的爷爷和爸爸,都认识几个字,虽然说读书很费事,但是起码能认识3、400个字,这在农村,绝对得算是文化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