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照本宣科治天下(王莽的第三张面孔,你不曾认识的王莽)》
第38节作者:
周亚夫的周 日期:2019-04-22 12:53:49
四月,又一批请愿队伍如潮水般涌向长安,强烈要求王莽接受新野等地的田。这些田是王莽的女儿嫁给刘衎时,朝廷给他的赏赐,但王莽没有接受。没想到人们在当时不抗议,等事情过了一年,早该被淡忘的时候,却发动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
很奇怪吧?更奇怪的是,这些人不仅嘴巴上支持,还用笔杆子支持,他们纷纷给王政君上书,要求朝廷给王莽增加赏赐。上书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让人费解的是人数,据史书记载,这次上书人数竟然高达487572人。
别问我为什么统计得这么清楚?王莽心中有数。当时汉朝人口总数也不过几千万,教育普及率低下,全国上下能把一道奏书一字不错读完的人,差不多也就这个数吧。
如此规模庞大的请愿团,由社会各阶层人员构成,既有曾经住过中南海的诸侯王,也有操中南海的心的平民百姓,当然还有时刻准备到中南海操心的读书人,以及奉命操中南海的心的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各自代表他们所在的阶层要求赏赐王莽,也就意味着全国人民都要求赏赐王莽。王政君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但也没见过这么大阵势,是不是真有这么多人要求赏赐侄儿王莽?王政君似乎有点怀疑。
她决定召见一些人了解情况。在王政君看来,平民百姓要求赏赐王莽倒情有可原,毕竟侄儿在民间的威望很高,但那些皇族子弟那么积极地请求她重赏一个外戚干什么,他们不羡慕嫉妒恨吗?
于是,王政君亲自接见一些诸侯王在内的皇族子弟,咨询他们对赏赐王莽的看法。王政君万万没想到,这些皇族哥们似乎比普通百姓还希望朝廷重赏王莽,他们一个劲地叩头,请求王政君急刻赏赐王莽。
王政君简直不敢置信,但事实摆在眼前,又由不得她不信。王政君不知道,皇族子弟之所以比寻常百姓还希望王莽受赏,是因为王莽的欲望一旦满足,就会对他们投桃报李,他们可能被封王、增加封邑、赏赐重金,总之前途大大的有,钞票大大的有,相比于给平民百姓三瓜俩枣的回馈有天壤之别。
日期:2019-05-10 20:01:24
不知皇族子弟们的如意算盘是否打错,面对他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替他热情讨赏,王莽似乎并不十分在意,他连忙给王政君上了道奏书:“每回看到别人对我歌功颂德,我就特别恐惧,没办法,水平实在太低了,受之有愧啊!”
说着说着,王莽突然话锋一转:“我现在正忙着,没空搭理这事,那些替我讨赏的奏书还是别上呈了吧,我想心无旁骛地制定礼乐。等制定完了,有问题大家可以批评,没问题我告老还乡算了!”
没错,王莽确实很忙,他正在忙着制定九锡礼仪。他对加九锡的古仪进行了删减,并创造性地添加了绿韨(遮蔽膝用的彩绸)、瑒琫(刀柄装饰璧玉的佩刀)、瑒珌(刀鞘上装饰璧玉的佩刀)、句履(鞋尖上翘的御鞋)、鸾路(皇帝专用的御车)、乘马(四匹骏马)、龙旗九旒(有九个尾梢的龙旗)等赏赐。
可王政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还想告老还乡呢,这不像是侄儿的风格呀?还是王莽的嫡系大佬甄邯深懂领导心思,他告诉王政君,您下一道这样的诏书就可以了:安汉公总是很低调,不愿意接受赏赐,那好吧,朝廷现在离不开安汉公,就让他安心制定礼乐吧。既然这事儿先搁置了,之前那个九锡的事情就要快些讨论好。
王莽千等万等,等的就是九锡二字,从当时王政君下诏商议九锡之礼,到现在已经过了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朝廷确实没再提及九锡的事,又被孔光去世的事转移了视线,他唯恐朝廷把这事忘了。即便没忘,总拖着也不行,九锡之礼都快制定完成,就等有人提醒王政君实行了。这个人当然不能够是王莽自己。
好在甄邯聪明伶俐善解我心,王莽暗自庆幸,这下大臣们该有所行动了吧。果然,王政君诏书刚下不久,朝廷九百零二名官员列侯就联名上奏:“天下一片太平,常常有祥瑞出现,安汉公的功劳啊,那真是可以和伊尹周公媲美。臣等查阅经书,制定了给安汉公加九锡的礼仪,希望太皇太后能批准。”
王政君早就做好了批准的准备,结果依然毫无悬念:“就按大家说的办。”
元始五年五月庚寅日,王政君亲临未央宫前殿,请王莽上殿亲自给他加九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