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8节

作者: 罗衾不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敛了这么多的钱,灵帝用它干什么呢?其实,灵帝这个人还是很注意民生的,他首先要用这些钱搞“扶贫”。在他被“选调”接桓帝的班做皇帝之前,是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做侯爷。成为国家领导核心以后,他不忘“老区”人民的恩情,于是就在那里购买良田,修盖房屋,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经济,他还在后宫中划了一个“开发区”,在里面盖了一个具有先进性的大型农贸市场,让宫女假扮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活动,以此给天下百姓做示范。刘备跟妈妈当年下海卖鞋,估计也是受了全民经商风气的影响。为了以身作则,灵帝也经常脱下龙袍,穿上商人的衣服,拿着秤杆跟“顾客”讨价还价。同时,灵帝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懂得民间疾苦,知道群众的觉悟有高有低、素质良莠不齐,做生意哪有那么和和气气、顺顺当当的?为了推广实事求是的风气,他还让“商人”和“顾客”互相盗窃争夺、吵吵闹闹,这才符合国情嘛。看来,灵帝生在东汉是屈才了,他要是生在今天,弄好了会成为一位大思想家或理论家,最次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导演,他拍出的片子、导出的开幕式啥的肯定错不了!除此之外,他跟刘备一样也喜欢犬马,还给爱犬们戴上文官戴的“进贤冠”,另外,还喜欢亲自驾着白驴车在后宫驰骋游戏。

  既然皇帝自己都不把天下当回事,那就怪不得别人惦记了。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图谋改天换地的造反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许多郡县的官吏对张角的活动也有所察觉,但王朝末期的官僚总是报喜不报忧,因此一步步使事态扩大、“犯罪”升级。其实,张角的事早传到了朝中大员的耳朵里,在起义爆发的前三年有人就向灵帝上疏建议进行“严打”,但不知何故灵帝并未理睬。朝廷上下的昏聩无能,使张角组织起事减少了很多麻烦。后来这一幕在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发动人马时也再次重演。

  最低等的读书人张角,用迷信和救世主的形象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也动员组织起来了。看来,当时东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不安分了,都要有所作为,东汉帝国因此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二十四岁的刘备、二十二岁的关羽、二十岁的张飞以及年纪略大一些的简雍(刘备对他优容有加,除了发小的因素,似乎也因简雍年纪稍长),带着大概百十来号兄弟,步伍不整地走出涿县城门。这里面大概只有二三十号人是骑马的,他们是跟随刘备多年的嫡系,其余七八十号人是临时招募的。带着这个班底,刘备迈出了打天下的第一步。

  几年来在涿县地面上为商人保驾护航,刘关张显然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如,如何派哨探摸清敌人的情况,如何运用埋伏、夹击、冲击等最简单的战术,如何鼓舞士气和保障后勤供应,对此他们应该熟谙于胸了。他们的手上也应该沾过血了,对杀人也不会再有心理障碍。
  但此时,他们究竟要打谁呢?究竟为何而战呢?他们面对的是半吊子文人张角发动的起事,面对的是头裹黄巾、手拿刀矛的农民,他们下得去手吗?
  事实上,对于一个大肆卖官鬻爵、信用宦官(以至于叫张让为父,叫赵忠为母),坐视宦官发动党锢之祸残害士大夫、荒淫无度的汉灵帝,很多士大夫早就心怀怨毒,甚至一些人公开发出了“天下将乱”、“汉室将亡”的呐喊。那么到了张角起事,为什么没有一个士大夫支持他们?甚至连关羽那样的亡命徒也不肯落草为寇,而宁愿跟着刘备扮演官军的角色呢?而在西汉末年,赤眉、铜马也曾发动起义,那时收拾江山的刘秀却曾与他们合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任何时候,中等以上的任何阶层都不能接受暴民作乱。无论是赤眉、铜马还是黄巾,对于那些从最底层被煽动起来的农民和流民们,一旦走上暴乱的道路,在失去锁链之后,却只会破坏。特别是黄巾起事,当宦官内应计划被破获之后,他们似乎失去了明确的进军目标,做的事情无非是“燔烧官府,劫掠聚邑”(《后汉书•皇甫嵩传》),也就是烧杀掳掠、打家劫舍。整个运动演变成一次报复社会的大破坏,而不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争。对此,士大夫、各地豪强以及所有中产以上人家都是不答应的。特别是当朝廷解除了党禁,允许士大夫组织人马进行自卫反击之时,他们都坚定不移地站到了朝廷的一方,因为这种权力一旦拿到手里,就会获得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而且朝廷是收不回去了。

  事实也是如此,灵帝这么一松手,中央政府再想收回这种权力,那就是几百年后的隋唐见了。当年,赤眉、铜马反的是窃国的王莽,刘秀他们还能暂时容下他们,但过后还是要拿他们开刀。而黄巾一开始就没这么好命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似乎仅仅是给各路豪杰获得更大权力提供机会,并顺便让英雄们练练手,未来的世界只能属于那些拉起队伍的士大夫。

  刘备的百十来号人马,隶属于校尉邹靖,他们要为汉室和秩序而战。那时投军并不像《三国演义》上写的那么简单,军营是闲人免进的,刘备如果不是自带人马和辎重去投军,邹靖是不会接纳的。其实说是投军,也无非是到邹靖那挂个号,以后的发展只能是听天由命了。当然,刘备投军自然不是学雷锋,从此他就算半个公家人了,日后免不了论功行赏。

  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军职,能够指挥邹靖的不是担负幽冀战区“扫黄”任务的北中郎将卢植,就是幽州牧刘虞。当然,邹靖也有可能是受何进大将军的派遣独立指挥一支中央派遣军。不过,最大的可能他是归卢植节制,由此刘备才能以卢植学生的名义隶属邹靖帐下。显然,刚出道的刘备其志不在小,没有投靠同学公孙瓒,而是走了老师卢植的门路。不过,也看得出刘备的命确实好,出道之时就有一个作为“扫黄”第一人的老师(卢植的地位要高于同时受命“扫黄”的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隽),而同门的公孙瓒则很快就成了中国北方的第一霸。

  以刘备现在的身份,自然也不会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跟“涿郡太守”刘焉(刘璋的父亲,事实上刘焉根本没在幽州任过职)互认叔侄。以刘备那点可怜的作战经验和人马,更不可能一上来就来了个五百破五万。罗贯中把这个虚构的黄巾将领命名为“程远志”,大概是指他给刘备祭了刀,让刘备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全了刘备的远大志向。

  《先主传》注引《典略》明确记载了刘备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但作战对象不是黄巾,而是张纯的叛军。刘备起兵以来,在家乡一带混出了“武勇”的名头,甚至传到了青州平原县刘子平(是当时的县令或当地的大户)的耳朵里。那时张纯趁乱在幽州煽动乌丸造反,搅扰青、徐、幽、冀四州,朝廷下旨让青州派兵去幽州助剿,青州刺史派从事(州政府秘书长)带着不多的人马火速北上。路过平原时,刘子平把“武勇”的刘备及其民兵小分队推荐给了青州从事,谁知这支混合小部队出城后很快就遭遇了大队敌寇,寡不敌众,四散奔逃。刘备身负重伤,动弹不得,眼看就要做刀下之鬼,说时迟,那时快,刘备灵机一动,连忙闭上眼睛,全身纹丝不动,就势装死了,结果还真骗过了敌人。后来,关羽、张飞和简雍会合一处,一看大哥没冲出来,等敌人离开后赶紧去“打扫”战场,果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刘备,连忙把他救上马车,刘备算是捡回一条命。

  《典略》在绘声绘色描述了刘备这次不太光彩的战斗后,来了一句:“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先主传》上也笼统地说“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种写法当然不是为了讽刺,却颇有讽刺的效果,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有关刘备“军功”的任何描述。不过,三国时代的确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景致中开场的。最初的战争,敌对双方都是不谙战阵的农民,打仗有点像赶集或械斗。不过那时似乎也讲究重在参与,刘备能够为国家分忧,自己掏钱招兵买马,敢于冲杀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无论战事成败,都是英雄行为,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刘备在讨黄巾之后能够当上县尉(县委第一副书记,副县长,县武装部部长,县民兵独立团、预备役团政委兼团长,公丨安丨局局长,县武警支队政委兼队长)并不为过。那时像刘备这样因势而起的人估计不少,要不各州郡的组织部也不会派出督邮到各县重新对这种军功干部进行遴选淘汰了。

  刘备二十四岁起兵,抓住历史机遇,很快就由一介布衣成为一名国家“县处级干部”,走上仕途。但他面临的是一个大乱之世,既有机遇,更有困惑。不仅是他,那时能够看清未来的估计没有几个。在以后的几年中,刘备辗转奔走,不知所措。欲知详情,请看第七回:辗转青徐。
  第七回:辗转青徐
  从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家乡起兵讨黄巾,到中平六年弃守高唐,五六年间刘备颠沛流离,辗转无措,四处存身。这一时期,很像是刘备一生的缩影和预演。
  刘备这个苦孩子,其实并不爱哭,而是一个乐观向上、屡败屡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是呀,假如他的人生观再不积极点,估计早就一头扎哪死了。关于他的故事,在《三国志》里写来是一段段佳话,而且还都是斗志昂扬的,但我读来却每每为之心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