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11节

作者: 罗衾不耐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袁绍已经站在东汉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可惜他没有做出正确的抉择。那时在职位上比他逊色很多的曹操,却显然比他高明得多。袁曹的决战,此时胜负早已分明。曹操,字孟德,跟刘备一样,身世也有点可疑。现在的史学家也没有搞清楚,他到底出自曹氏还是夏侯氏。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家世也不让袁绍,而且自小就表现出英雄本色。他曾经假装中风害过他亲叔,曾经跟袁绍一道抢过新娘,曾经舞动双戟吓唬过灵帝之“父”大宦官张让并安全撤离,也曾经被桥玄、许劭等传媒大腕看做是天下奇才而免费为他进行炒作,他也曾在任洛阳市城北区公丨安丨分局局长(洛阳北部都尉)时用五色棒活活打死了他未来的顶头上司蹇硕的叔父。在镇压黄巾时,他被任命为中央骑兵独立师司令员(骑都尉),率领五千骑兵协助皇甫嵩、朱隽镇压黄巾军。后来,他升为济南国相,又干了一些打击豪强、除恶去秽的大好事。也是在这几年,他的父亲曹嵩做着大司农(财政部长)还不过瘾,又斥资一亿竞标买到了太尉,位列三公。汉灵帝建西园军,曹操名正言顺地成为典军校尉。这时曹操年仅三十四岁,最大的愿望是能当上征西将军(那时天下似乎又平定了,唯有西部的羌人犯境),并且再封个侯啥的,但历史岂能只给他这点差事?此时,对于诛杀宦官,他是赞成的,但对于袁绍愚蠢的建议却坚决反对。此时的曹操还左右不了大局,不过多年以后他会教袁绍怎么做人做事。许多人不解曹操在官渡与袁绍作战时为什么信心满满,甚至抽空去趟徐州把刘备赶走。其实很简单,曹操对袁绍这个发小早就看得底掉。袁绍显然也知道曹操的能量,要不在官渡时怎么那么没有自信呢?袁家有次出丧,结果来到汝南袁家送殡的宾客竟然有三万之巨,身逢盛况的曹操偷偷对王俊说:“天下必将大乱,但最先挑起祸端的必定是袁家哥俩(袁绍、袁术)。为了国家安宁,百姓安康,不先宰了这俩人,天下必乱。”王俊则说:“那么将来安定天下的,一定是你了?”二人相对而笑。

  但在当时,袁绍与何进还意识不到,由于愚蠢,他们将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为了逼迫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决心诛戮宦官,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决定招八路外兵入京。哪八路呢?
  第一路是原前将军、当时正在赴任途中的并州省委书记(并州牧)董卓。
  第二路是原并州纪委书记(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丁原。
  第三路是东郡市委书记(东郡太守)桥瑁。
  第四路是大将军府办公厅主任(大将军掾)王匡。

  第五路是西园军后勤装备部代部长(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第六路是原并州省委秘书长(并州从事)张辽。
  第七路是中央骑兵独立师司令员(骑都尉)鲍信。
  第八路是中央陆军独立团团长(都尉)毌丘毅。
  其实,何进招兵大多是一个虚拟概念,王匡、鲍信去了泰山募兵,张杨和张辽回并州募兵,而毌丘毅则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就是在这时遇到毌上校的,并保着他顺利到达目的地,得了一个县尉之职。在这一历史时刻,刘备的贡献属于细枝末节了。八路军当中,六路人马不是虚拟,就是远在外地,只有董卓的三千亲兵和丁原的并州军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而董卓的人马此时更是心怀叵测地逼近洛阳。

  问题在于,我们搞不清楚手里握有西园重兵的何进为什么同意袁绍的建议去招外兵入京,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个出身寒微的屠家子没有足够自信,他看到西园兵也许可以除掉宦官,但像袁绍这样强悍的人未必会听命于他,招来更多的外兵也许可以造成互相牵制的局面,因此也许会把自己的位子坐稳。而袁绍的算盘大概是,通过招外兵来试探自己的号召力,并削弱何进的影响力,从而在未来的政局中取得绝对性的优势。但他们二位的算盘都打错了,他们想不到的是,几个宦官就把何进办了,而董卓则把袁绍给耍了。

  何进和袁绍两人把一盘好棋给下坏了,以后的事态没有按他们的设想进行,不仅宦官进行了绝地反击,而且来京勤王的董卓更是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九回:董卓窃国。
  第九回:董卓窃国
  在兵临城下的背景下,洛阳城里发生了类似于12级地震的惊天剧变。
  我常说三国时代乱得精彩,但这一段故事并不精彩。何以故?这都是让何进和董卓这两个大老粗闹的。现在,士大夫们都获得了空前自由,而且也在京城洛阳扎了堆,可他们运用权力和武装的经验都远远不够,做事情畏首畏尾,犹豫有之,莽撞有之,唯独没有果断。因此,何进无能,袁绍莽撞,结果让董卓造成祸乱,他们手拉手地一起为东汉王朝送了终。

  也许是常年裸奔着了风寒,汉灵帝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一病不起,眼看就不行了。然而,也许太专注自己的革命工作了,他忘记了还有一样最要紧的事还没做,那就是革命接班人还没有选定。与东汉无数短命绝嗣的皇帝不同,汉灵帝由于喜欢体育运动,好歹还活过了三十岁,并为江山社稷留下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十四岁的刘辩,也就是何进大将军的外甥;另一个是九岁的刘协,王美人所生。这个刘辩更多的基因大概是从母系那边继承来的,平庸而轻佻。灵帝对老大很是看不上眼,而老二因聪明伶俐甚得欢心。但对于选择接班人这样重大的问题,灵帝倒也明白,没敢轻易做出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决定。

  蹇硕以及十常侍虽然恋权贪财,但对灵帝却唯命是从、忠心耿耿,因为在他们心中,灵帝实在是个千年一遇的好领导。同时,他们不愿看到何进的权势进一步膨胀,于是也不希望何进的外甥刘辩接掌大位。但怎么让何进出局呢?十常侍想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借口西凉韩遂作乱,提请大将军何进领兵西征。何进这个时候也不傻,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设法拖延时间。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发制人,诛杀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帝,于是召何进入宫。何进知道蹇硕不怀好意,于是称病不入,并在宫外集结军队严阵以待。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何进一口气提拔了袁绍等二十多人的职务,一时威镇当朝。

  对于何进的权势,最怕的还不是十常侍,而是蹇硕。蹇硕因为手握军权,与光杆司令何进矛盾最大,势如水火,因此恐惧不安。于是他不得不先跳了出来,再度谋害何进。但这个阴谋被人告发,于是何进逼迫十常侍下令捕杀蹇硕。
  面对早已厉兵秣马、摩拳擦掌的士大夫们,十常侍为了维护与何进以及何后的和谐局面,他们竟愚蠢地抛弃了手握兵权的蹇硕,将其收斩。蹇硕也许是新得灵帝宠信,与根深蒂固的十常侍未必和谐,在外面也许人五人六,但在宫中给十常侍提鞋都不配,因此一纸文书就赴了黄泉。宫里自有宫里的规矩,冒进的小字辈蹇硕死得并不冤。不过十常侍杀了蹇硕,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本来西园八军名正言顺地掌握在他们手里,现在则全部转归大将军何进。如此一来,他们此时手中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在和平年代,他们还能依靠皇帝撑腰,可一旦失去这个依靠,当士大夫们铁了心要动武时,他们只能坐以待毙。

  宦官已经让步,何进现在可尽诛宦官,一手遮天,但野心勃勃的袁绍却不想让水这么快就清下去,于是告诫何进斗争远没有结束,必须杀掉所有宦官,以绝后患。但这样重大的事情,何进竟然要向他的妹妹何太后请示。同样奇怪的是,何太后竟然继续把宦官当做依靠,坚决不同意何进诛杀宦官,何进因此也不敢动手。而更奇怪的是,何太后的母亲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因拿了宦官的贿赂,也替宦官们说好话,坚决阻挠何进对宦官采取行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何进一家子都是无胆无识的糊涂虫,历史把他们放到政治舞台的中心,只是让他们死得更快而已,不过,他们虽死不足惜,但却苦了汉室江山。

  何进浑浑噩噩、犹犹豫豫,袁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夜长梦多,把他晾在旱地上,于是再次向何进建议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这个办法也许给何进壮了胆,他终于点了头。于是四方兵起,朝野震动,外戚联合士大夫同宦官的总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但此时何家人的表现仍然异常可笑,哥哥在四处调兵准备诛杀宦官,而妹妹却匆匆忙忙地把中常侍、小黄门们都遣送出宫,以保其命。但宦官们一看何进真要大开杀戒,跑到哪儿都是一个死,于是竟然跑到何进府第,团团跪在何进的脚下哭天抹泪苦苦哀求。袁绍一看十常侍都送上门来了,在旁力劝何进乘机把他们全都宰了。但没主意的人也一定心软,当年项羽不也是这样吗,在鸿门宴上因为心软而放过装孙子的刘邦。这个时候,好人何进也下不了手,硬是把十常侍都放了。但袁绍并不甘心,于是假传命令,通知各州郡逮捕宦官的亲属。

  宦官们一看袁绍抄他们的后路,真是无路可走了,只好铤而走险。与何进不同,他们都是在血雨腥风里走过来的,贼胆包天,而且行事果断。他们借口离京前要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跑进皇宫,并假传何太后的谕旨,召何进进宫。何进竟然不知是计,不听众人的劝阻,糊里糊涂地入了宫。
  对于此后的事态,我几乎都不想叙述下去了,因为实在不够精彩。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日(189年9月22日),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数十名宦官,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并把何进的头颅扔出宫外。手握重兵的何进连几个宦官也不敢杀,那就难怪死在宦官之手。
  在外面等候的何进家兵一看主公竟然身首异处,于是红了眼,立即围攻南宫。防卫宫禁的中央警卫团团长(虎贲中郎将)袁术,也率兵加入战团,并火烧宫门。这时车骑将军何苗也亲自领兵来援,但他的到来只是续写何家可笑的故事——何进的家将与何苗不和,甚至认定何苗企图保全宦官并对何进的死负有责任,于是两个将军府的家兵忘记了诛杀宦官,自己却打了起来,何苗最后可笑而可悲地死在何进家兵的刀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