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12节

作者: 罗衾不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何家人可笑而可气地丧失了权势,现在整个洛阳城都归袁家掌握了,袁绍、袁术和他们的叔叔袁隗主持大局。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率军杀入宫中,关闭宫门,同时发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命令,指挥士兵在宫中搜索,连一片瓦片也不放过,不论老幼,只要看见没长胡子的,格杀勿论,最终将宦官斩尽杀绝,死者达二千多人。一些没长胡子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甚至主动脱裤子给兵士看。(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何进的死为一场大政变以及东汉的崩溃做了血的奠基,袁绍等也才敢于发难。宦官们胆大包天,废立的事也不是做了一回两回了,他们缺的仅仅是正义;而士大夫的胆识则是一点点培育起来的,尽管他们自以为手握正义,但没有何进的鲜血,袁绍兄弟也不敢动手。

  与何进与袁绍他们相比,张让、段珪等十常侍更不像弱者,他们逃窜之余,还裹挟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小哥俩。先是从秘道(复道)逃往北宫,后又逃出洛阳城,一路北行。洛阳直辖市河南地区行署专员(河南尹)王允同志听到消息后,立即派河南地区中部区委书记(河南中部掾)闵贡予以阻截。闵贡追了三天,追到黄河岸边,厉声叱责张让等人。张让见前无活路,后有追兵,旁边又有个姓闵的把自己祖宗三代都骂遍了,恼羞成怒,惊恐交加,一想干脆不活了,于是投河自尽。至此,困扰东汉政权几百年的外戚和宦官问题,竟然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奇迹般地消除了,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好的秩序也是秩序,失去宦官庇护的东汉王室,将遭遇恐怖的苦难。

  闵贡等人搀扶着小哥俩,向洛阳方向前进。走到北芒阪下,突然前面马蹄声揭地掀天,滚滚征尘随风大作,一彪凶悍的铁骑已驰到眼前,为首一人膀大腰圆、黑脸虬髯,有人认出他正是并州省委书记董卓。
  说起董卓,其实那时已经是东汉帝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董卓,字仲颖,凉州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自幼膂力过人,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是一名天生的军人,很早就成为帝国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他在东部参与镇压黄巾时作战不利,但在西凉平定羌人却是把好手,一来二去,已经成为维持西部稳定局面不可或缺的人物。董卓依靠的力量是他的一支私兵,由“湟中义从”和秦胡兵组成,异常强悍。“义从”是指一群很讲哥们义气的亲兵随从,类似于子弟兵。后来公孙瓒在辽东也弄了一帮好骑白马的哥们相随左右,号称“白马义从”,也许是受了董卓的影响。郑泰曾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郑泰传》)当时天下最强的六支武装,董卓竟然拥有其中的三支,其军力之强如何不令人畏惧?几年前,当司空张温总领西部军事讨伐边章叛乱时,董卓就不太买账。那时孙权的父亲孙坚正好在张温帐下,那也是个压不住脾气的英雄,当即就劝张温:“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家伙,现在不给宰了,恐怕早晚要成祸害。”可是张温在西部军事上还要仰仗董卓,否则“西行无依”,于是未能杀之。

  西事渐平,但董卓却已尾大不掉。朝廷想掳夺董卓的兵权,于是调他出任中央政府的少府。对于这个九卿之一的高位,董卓并不稀罕,更不想离开军职,于是抗命说部下阻拦不能赴任。很多年以后,袁世凯也是用这招搪塞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死活不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总是喜欢不断地重复,有时相似得让人感到恐怖。朝廷还不死心,一心要董卓离开西凉,于是又把并州牧的位子腾出来让他坐。并州也属边地,而且董卓曾经做过并州纪委书记(刺史),对于这个任命实在找不出理由不去了,除非直接造反。但董卓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做并州牧可以,但要带上自己的三千亲兵。为臣子的竟然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讨价还价,真是匪夷所思。不过谁让灵帝曾经那么大力推动商品经济呢?董卓无非是照葫芦画瓢而已。而且此时朝廷软弱,已经没有力量制裁董卓,于是董卓带着三千亲兵兴高采烈地前往并州赴任,这又开创了东汉帝国的一个先例。

  关于董卓为何戏剧般地突然出现在少帝小哥俩的面前,《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不一致。不过,董卓蹲在洛阳城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始终在等待最佳的出动时机。自然,他不是要替何进和袁绍卖命,而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显然,董卓的弟弟董旻是他在朝中的眼线,董旻那时在洛阳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表现活跃,不过他干的也不是什么正经事,而是火上浇油、浑水摸鱼,何苗就是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的。

  初到洛阳的董卓,军力并不强大。那时,西园八军、两将军府的残兵剩将、丁原率领的并州军、袁绍的部队、鲍信和张辽招募的军队,加在一起要比他们多得多。作为一个军人,董卓对政治不太明白,但玩军事的确有一套,很快就在洛阳城给公卿和百姓们上演了一个武装游行的好戏。他让部队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调出城外,然后次日白天再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开回城中,而且每隔四五天就来这么一次,疑似西凉兵正源源不断地开到洛阳。洛阳一哥袁绍被这么大的阵势搞蒙了,不敢动手收拾董卓;而别的军官从军人的角度不禁对“兵强马壮”的董卓肃然起敬。于是,何进、何苗的家兵投奔了董卓,吕布杀了上司丁原,领着并州军马也投到董卓帐下。吕布的同事和老乡张辽,一看勇猛如吕布者都归顺了董卓,于是带领所部千把人也投了董卓。吞并多家武力之后,洛阳城中的董军已经是一头独大了(京师兵权唯卓为盛)。

  本来是洛阳城中一哥的袁绍,此时却毫无作为。《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致说:“绍畏卓,不敢发。”但此时还有一个比曹操还要猛的强人就不信这个邪,他就是鲍信。他回到洛阳后,指出董卓外强中干,力劝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可惜,袁绍被董卓三天两头开进的人马搞得晕头转向,遂不动手。鲍信是一个杰出的人,后来英雄惜英雄,与曹操并肩作战,只可惜早早战死,否则会留下更多的传奇。

  袁绍并不惧怕董卓本人,只是担心董卓那令人生畏的武力。当董卓就废立问题向他征询意见时,袁绍坚决不同意。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骂道:“你这个小兔崽子!天下事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我要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难道你怕我手中的宝剑不够锋利吗?”在这一刻,袁绍的怒火也终于爆发,很像一个纯爷们似的反唇相讥:“你以为天下就你一个强人吗?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随即也把佩刀一横,拱了拱手,摔门而出。袁绍随即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转过年来即揭起讨董大旗。

  袁绍一走,董卓凭借并不强大的武力,成为洛阳城的一哥。这段历史最为诡异的是,懦弱的屠家子何进手握重权却不敢对付几个手无寸铁的宦官,而实力并不雄厚的董卓却敢作敢当,擅行废立,把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北芒阪下,董卓同少帝刘辩和刘协小哥俩都谈过话,那时刘辩虽已十四岁,但却糊里糊涂,前言不搭后语,而陈留王刘协那时虽只九岁,说起话来却有条有理,甚是伶俐,因此,董卓生了废立之心。当然,董卓并不是因为喜欢刘协聪明而让他做皇帝,而是同历史上所有权臣一样,不过想借废立给自己的权力增添更重的砝码。

  臣子董卓废掉了天子,驱逐了何太后。他还给少帝加了个罪名: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具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亲自解下少帝的玺绶,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被立为新君,这个聪明的孩子成为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其实,在他登基的那一刻,东汉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
  士大夫们在董卓主持的百僚大会上保持了沉默,似乎愿意承受董卓的淫威。但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很快,两个名士主动投靠了董卓,一个是尚书周毖,一个是城门校尉伍琼。事实证明,他们是士大夫集团派出的卧底,后来都死于非命。在一段时间里,董卓被这个两个人忽悠了,他同意周、伍二人的建议,并让他们重新组建新一届政府。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小子的主意,还是董卓酷爱作秀,一天董卓带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杨修的父亲)身上戴着重刑给小皇帝上书(俱带锧诣阙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以及党人们平反昭雪。也就是说董卓连命都可以不要,也一定要还党人一个清白。估计是周、伍二人拿董卓找乐,连小皇帝都是他立的,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演这一出戏。

  周、伍两个卧底,越俎代庖地替董卓做了两件事:第一征辟名士,像郑玄、荀爽、申屠璠、蔡邕、陈纪、韩融、郑泰、何颙等人都榜上有名,看上去简直是何进幕府的翻版。对于天下名士荀爽,仅仅在九十五天的时间里,就从一介布衣(处士)被提拔到了宰相(司空)的位置。周、伍这两个嘎小子,还让何进的第一谋士、袁绍挚友的何颙做了卓府办公室主任(长史)。二是,他们把有名的士大夫派往各地,收揽实权。结果,尚书韩馥做了冀州刺史,侍中刘岱做了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做了陈留太守,孔伷做了豫州刺史,张咨做了南阳太守,让何府的哥们基本把中原一带都给占了。这些人从董卓那里拿到实权,后来却无一例外地都站到了讨董的队伍里,你说周、伍这俩小子嘎不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