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15节作者:
罗衾不耐 董卓一见拿勇猛无畏的孙坚没办法,只好换招。他派人与孙坚讲和,答应可以跟孙坚联姻,并许诺可以让孙坚的子弟担任刺史、郡守之类的高官。孙坚则坚定地回答说:“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假如我不夷灭他三族,悬示四海,我死不瞑目,怎么会与这个狗贼和亲呢!”于是继续奋力向洛阳前进,最终连败董卓和吕布,打到洛阳。一到洛阳,他就让部下打扫汉室宗庙,结果部下从一口井中找到了那块用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孙坚继续扩大战果,分兵几路连破董卓军。这时董卓告诫他的部下说:“关东联军几次败给我,估计胆子都吓破了,他们蹦跶不了几天。可是孙坚这个愣头青,很会用人,他的部下都能给他卖死力,真不好对付。吩咐下去,以后再遇到孙坚的部队,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能闪就闪。”(关东军数败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然后,董卓令诸将分守战略要点,自己引军退回到长安。可以说,正是由于孙坚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使董卓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才不致乘机反攻关东。
进了洛阳的孙坚,还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表明他绝对不是一介武夫,那就是他让部下把东汉诸帝的陵墓修葺了一番。这才是勤王之师、忠义之师,打仗是为了匡扶王室,如何忍心看先帝的陵墓破败如斯?但孙坚毕竟孤军深入,不能久持,于是全军班师回到鲁阳根据地。
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最后仅仅靠孙坚的勇敢和曹操的见识,才撑起一点点的局面。现在,各路诸侯已无心恋战,而只想早还乡了。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似乎已经是遥远的传说,而他们所据的一州一郡,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那里进可争天下,退则保一方。皇权失去也就失去吧,至少现在各路诸侯反落个逍遥自在,要不他们怎么天天饮酒高会呢。于是,关东联军在把粮食吃光后不战自散,各自回家。
联军如此虎头蛇尾上演了一出闹剧,袁绍要负主要责任。那时天下豪杰都看好袁绍,唯有才智过人的鲍信对袁绍嗤之以鼻,并对曹操说:“过人的胆识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有的,最终能够拨乱反正肯定是你。假如才干和地位不相称,那么即使现在再强大,最终也一定完蛋,难道是上天派他们为你开路的吗?”无疑,这个“才干和地位不相称”的人,指的就是袁绍。
袁绍大概对军事和战争太过陌生,而总是喜欢玩弄政治,此时,他的对策是另立新君,于是伙同韩馥想把幽州牧刘虞扶上帝位,但刘虞是忠厚长者,而且头脑清醒,认为这个提议简直是“逆谋”,断然拒绝。此后,袁绍又盯上了冀州刺史韩馥的位置。袁绍的胆识是二流的,问题是韩馥的胆识是三流乃至四流的,虽然韩馥的手下人还算强硬,但他自己极其软弱,竟然真的将冀州拱手相让。得了冀州的袁绍,脾气也涨了,张邈曾经因好意劝了他几句,他不顾多年的交情,竟然指使曹操杀掉张邈,幸好曹操没答应。此时,鲍信已经看出袁绍其实就是董卓第二,于是与曹操商议“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鲍勋传》注引《魏书》)。由此,曹操为了天下大计,在黄河以南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袁绍的第一方面军完成了权力整合,占据了冀州,而群龙无首的第二方面军则闹得不可开交。兖州刺史刘岱本来是一个以“孝悌仁恕”著称的谦谦君子,起兵以来脾气也突然暴涨,因与东郡太守桥瑁一言不合,便杀了桥瑁,还兼并了桥瑁的地盘。此后,他还怒气未消地给冀州治中刘子惠写了封信:“卓无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为忧。但卓死之后,当复回师讨文节(韩馥)。”(《后汉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也就是说刘岱杀了桥瑁还不算完,以后还要杀韩馥。
第四方面军的袁术也根本辖制不住孙坚,后来孙坚领兵到江南开辟基业去了。
大家都以为诗史是杜甫,其实曹操是更早的一个,曹操在很多诗作中都如实记载了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在《蒿里行》里,就有头有尾地描述了诸侯讨董的过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笔锋一转,曹操不无讽刺地写道:“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用“势力”这个词,把诸侯讨董失败的根源说透了。天下已乱,诸侯各据势力,势如水火,相互征伐。现在,历史使命是,需要再打出一个最强者,重新一统天下。在这个诸侯纷争的年代,刘备该何去何从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一回:发迹平原。
第二章逐鹿中原
第十一回:发迹平原
初平年间,刘备走投无路,不得不求助于老同学公孙瓒。
现在,被关东诸侯认可的朝廷已不复存在。要想继续在官场上立足,不是投靠这个诸侯,就是投靠那个诸侯,而公孙瓒是当然的第一人选,毕竟交情不浅嘛。
这时,公孙瓒已是幽州最大的实力派,也是天下闻名的“民族英雄”。在涿县做过一期短暂的县令后,他回到家乡辽西。尽管他抓经济建设也很有一套,不过朝廷对他与乌丸势不两立的英雄气概印象更加深刻。此后公孙瓒在东北边疆的使命,就是镇压由张纯挑起的胡汉联合叛乱。公孙瓒天生跟乌丸有不共戴天之仇,只要听说哪里有敌人,他就骑着白马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于是,热爱和害怕他的人一起送给他一个响亮的外号:白马长史。他的亲随卫队跟他一样也都骑白马,自号“白马义从”,大概有赶超“湟中义从”,也要立下抗击西羌那样功勋的意思。
从勤王除宦到董卓进京,再到诸侯讨董,公孙瓒都未能直接参与。不过这绝不是因为他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镇压胡汉叛乱之上,根本无法分身。中平五年(188年)也就是董卓进京的前一年,已经成为幽州骑兵司令(骑都尉)的公孙瓒为了消除叛军无休止的侵扰,决定对他们发动一次致命打击,率军直捣乌丸的重镇石门。在那里,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歼灭叛军主力,史称“石门大捷”。公孙瓒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穷追叛军,一直追到管子城,结果遭遇乌丸的重兵埋伏。在包围圈里,叛军攻不进来,公孙瓒也冲不出去,结果被围困了数月,《后汉书》把这个数字夸张地记为“二百余日”。那时正值寒冬季节,公孙瓒和部属忍受着暴风雪和粮食断绝的双重考验,粮食吃尽,只好杀马充饥;吃完马,又煮马鞍、盾牌和皮靴充饥,直耗到转年开春敌军也吃光粮食,公孙瓒和他为数不多的部下才得以突围脱险。虽然部队付出重大牺牲,但公孙瓒毕竟摧毁了叛军主力,石门大捷以后叛军不能发动较大攻势。即将死去的灵帝封公孙赞为中郎将、都亭侯,公孙瓒名闻天下。
歼灭叛军主力,但叛乱并未彻底消除。显然,光靠军事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这时,朝廷派来了东汉帝国最有威望的一个人来做幽州牧,他就是刘虞。刘虞,字伯安,是刘秀长子刘强的后人,来幽州之前担任汉室宗亲内部事务管理局局长(宗正)。这个职务是九卿之一,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在名义上对皇帝都负有监管的宗法权力。刘虞以前在幽州也曾做过一任纪委书记(刺史),在政治上很有一套,很会与少数民族打交道。刘虞到达幽州后,采取怀柔政策,派人到乌丸人那里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即既往不咎。丘力居等乌丸头领也早知刘虞大名,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商谈归附事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也就是在石门大捷不久,东北叛乱的罪魁祸首前离休干部张纯被门客所杀,他的首级被送到幽州省委。叛乱终于平息,刘虞也因此大功被朝廷授予太尉之职。
刘虞的怀柔做法,使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大为恼火。公孙瓒认为平定叛乱的功劳是自己打出来的,而不是刘虞谈出来的。现在,自己唱了红脸,反倒白白让刘虞捡了大便宜。公孙瓒如何能压得住性子?同时,刘虞的做法也的确有些过分,开始卸磨杀驴了。就像当年朝廷担心董卓尾大不掉一样,现在刘虞也开始担心公孙瓒了。刘虞上报朝廷将公孙瓒急速膨胀的部队和军事基地裁撤殆尽,只给公孙瓒留下万把人。
公孙瓒与刘虞结下了死梁子,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动了杀心。不过,现在公孙瓒还顾不上刘虞,因为面前有一个更凶恶的敌人,那就是挡在南下路上的袁绍。
袁绍和袁术哥俩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袁术与公孙瓒结成战略伙伴,袁绍则拉着曹操。公孙瓒的堂兄公孙越曾经带着一千多骑兵援助袁术,却在帮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时,中箭身亡,因此,公孙瓒有理由去攻打袁绍,为兄报仇嘛。但这也仅仅是表面因素,公孙瓒要南下扩张,需要清除的敌人就是袁绍,不打他打谁呢?没有这个理由,肯定还会有别的理由,而且,在很多时候没有理由也不是不能兴兵。
初平二年(191年)十二月,也就是董卓死的前一年,公孙瓒上疏朝廷,历数袁绍十项大罪,发动对袁绍的全面战争。当时的战争檄文都写得曼妙异常,这篇檄文也是一个经典。以后,陈琳替袁绍写的伐曹檄文也是少有的佳作。公孙瓒拿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架势,同时任命严纲、田楷和单经为冀州、青州和兖州的刺史,以下郡县也各有任命,看来是准备全面接管袁曹的地盘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