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48节作者:
罗衾不耐 后世的人认为,庞统之死直接关系到后来蜀国的安危。大哲王夫之曾设想:“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正)、蒋(济)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他说假如庞统不死,那么诸葛亮与关羽守荆州,庞统可去攻略关中、秦陇,而刘备自居蜀汉,如此一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等一系列失败就不会出现。
这些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刘备命诸葛亮等文臣武将悉数入蜀是在庞统死之前,说白了就是为了避免荆州尾大不掉。在孙权借荆州、刘备调诸葛亮等主力入川以及让关羽独立北伐等问题上,如果不考虑到权术因素,那根本是说不到点上的。无论庞统死与不死,调诸葛亮等入蜀都是必然的。
刘备大军受阻于雒城,而独自把守葭萌的霍峻也面临极大的考验。汉中张鲁见刘备大军引去,于是想趁机拔掉葭萌这个横亘于蜀汉之间的堡垒,于是派将领杨帛攻打葭萌。杨帛想智取,派人来游说霍峻:“现在刘璋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咱们成了盟友,能否一起守城?”霍峻说:“你以为我脑子进水呀?你要想进来也可以,但你得先把我的头拧下来。”杨帛自讨没趣,引兵而去。葭萌关中只有数百守军,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杨帛因此才知难而退。但他们后脚一走,刘璋派来的扶禁、向存等人率领一万人的大军到来了,围攻一年,却不能下,而且霍峻还趁敌人疲惫之机,领着精锐发动奇袭,大破敌军,还斩了向存的脑袋。蜀军之不能战,由此可见一斑。
攻打西蜀,虽耗时不短,但形势并不险恶。刘备军将领和部队能力之强,绝非刘璋军所能望其项背。同时,因刘璋未行坚壁清野之策,刘备军也无粮草军资供应之忧。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和赵云两路援军并不急于火速增援刘备而沿途平定各地的原因。也正是在必胜的心态下,刘备还有心思让法正给刘璋上了一道遣词委婉而内容严峻的劝降书。此书也是妙文,不亚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载于《法正传》,此处不赘述了。
以前刘璋把法正得罪狠了,现在法正终于可以好好发一顿怨气了。法正把刘璋的左右给骂了,告诉刘璋你的左右都“不达英雄从事之道”,只会“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致使刘备军进展顺利,粮食供应充足,得到方方面面吏民的拥护,且有孙权派兵作为后援,而刘璋方面则屡吃败仗,士无斗志,“坚城皆下,诸军并破”,且供给匮乏,民不堪命。最后法正正告刘璋,你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地步,坚持顽抗绝不会有好下场,只有开城归顺才是“保尊门”无恙的唯一出路。法正终于把心中的块垒吐干净了,最后还以救命恩人自居。这封软硬兼施的信,恫吓与规劝并举,诈惑与欺哄齐下,在外部军事压力的配合下,终于把刘璋的心眼说活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进至成都城下。这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三路军马也不早不晚地引军来会,把成都围得铁桶一般。
但即使如此,刘璋并未投降,直到发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刘备才拿下成都,那就是西凉马超突然来到西蜀。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典略》上说其祖为伏波将军马援。马超有羌人血统,其父马腾为征西将军,后入京做了卫尉,马超即领马腾旧部,自称“征西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韩遂、成宜等十部在关中起兵反对曹操,与操激战潼关,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曾多次击败曹操,曹操那句名言“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就是这个时候说的。后来,曹操采用贾诩之谋,离间韩、马,迫使马超退守陇西一带。其父马腾及家人因马超起兵,为曹操所杀。
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再度起兵反曹,杀凉州刺史韦康,占据冀城,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可是他挟持名士贾洪、杀害韦康的行为却令他失去人心,不久便被杨阜、姜叙等击退。马超走投无路,只好带着从弟马岱、部将庞德往汉中投奔张鲁。
“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的马超到了汉中,不是要做个寓公终老,而是想借兵于张鲁,夺回凉州。一开始张鲁也不是没帮助他,让马超领兵打了几次,结果毫无战果。张鲁对马超忌惮有加,派手下杨柏监视马超,马超不得不从武都逃到氐人那避难。马超自知张鲁容不下他,无处安身之际,听说刘备正在围攻成都,知道刘备是做大买卖的,于是杀死杨柏并密书于刘备投降。
马超要来投效,刘备欢喜备至,把握十足地说“吾得益州矣!”以马超之声威,以西凉兵团的战斗力,刘备清楚马超的归附对刘璋是多么大的威慑。这种欢喜就像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到刘备来投时一样。马超的名头是大,但他手里可没有几个兵呀,那该怎么办呢?刘备心生一计,“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引军屯城北”,果然马超一到,成都“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典略》上也说“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在刘备大军的围困下,在法正劝降书的威逼利诱下,在马超虚拟兵团的威慑下,在简雍进城的劝说下,刘璋终于向刘备投降了。此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除了吏民都想死战的话有些夸张,成都城内的兵力和粮草还是能够支撑一阵的。但此时刘璋却不想再打了,他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于是派帐下司马张裔出城和谈。刘备给张裔开出了“礼其君而安其人”的条件,也就是要“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于是,刘璋跟简雍同乘一辆车子出城投降。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场面,即使平素看不起刘璋的人也许此时终于念起刘璋的种种好处,“群下莫不流涕”。刘备也无颜再见刘璋,便将刘璋迁到自己得到的第一块法定地盘——公丨安丨,也许是想让这个坐享其成的富二代在革命旧址感受一下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吧。
刘备获得了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益州,便可以进攻退守,应付裕如。但即使在这一刻,还不能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刘备还面临着困境,先是荆州没守住,接着益州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三十三回:割让三郡。
第三十三回:割让三郡(上)
刘备取蜀前后耗费三年,这还是多亏靠了内奸张松和法正的帮助。但在三国时代,其实还有一样东西比人才还要宝贵,那就是时间。在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代,任何一个势力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面对其他势力的箝制,乃至后路被抄。曹操征徐州,结果被吕布和张邈端了老巢;刘备战袁术结果被吕布抄了后路;曹操战官渡,结果刘辟和刘备要抄他的后路,孙策也跃跃欲试;曹操征乌桓,刘备则劝刘表袭许昌。那么奇怪的是,刘备取西蜀,为什么曹操和孙权给他这个机会?为什么三年时间没有给刘备施以任何压力?
孙权自从三年前跟刘备掰了一次腕子后,确信刘备的实力已不同当年,心想不能把刘备逼急了,于是暂时息了吞荆之心。对于刘备取蜀,孙权不想拖后腿,反而希望他取胜,因为,孙权显然已经把取回荆州的希望寄托在刘备得到西蜀后兑现承诺。
那么,曹操呢?曹操自从赤壁之战后,行事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尽管荆州水军尽覆,但曹仁还据守江陵,而襄阳更是搞定,他并没有吃太大的亏。也许正因建安十三年的南征好歹扩大了版图,曹操此后有点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是他无力进取,而是面对争夺的方向不知该向何处用兵。一方面,他重新训练水军,好像准备进攻荆州或江东;一方面又对西北用兵,进占关中;此外,更以主力在合肥方面与孙权大打出手。曹操此时所做的一切,都带有试探性,把所有的方向都打一打,胜了也就胜了,败了也就败了,没有死打必胜的决心。这的确不是当年只拥有兖州时的境况了,那时只剩下三座城,拼死也要夺回兖州。现在的曹操,心情并不焦虑而是优裕的。
曹操的弦一松,结果刘备成为最大的受益人,白捡了三年时间。曹操在东线用兵,结果使孙权无暇西顾,只能盼刘备取蜀再兑现还荆州的诺言。而曹操进军关中,蜀中震动,刘璋暗弱,豪杰思变,又使刘备得以受邀入蜀。最终,刘备得以入蜀取蜀,实际上应该拜孙权和曹操所赐,没有曹操的优裕心态,没有孙权的法律意识(以为在刘备取蜀后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拿回荆州),刘备是绝不可能得到西蜀的。这个背景其实是刘备取蜀的前提。
取得西蜀的胜利是巨大的。北有汉中张鲁挡着曹操,东有荆州作为防御纵深,西蜀安宁无比,刘备等于一头扎进了安乐窝。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备,一进成都的表现竟然跟董卓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早在围困成都时,为了鼓舞士气,刘备就与将士约定:“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也就是说,只要给我拿下成都,你们看什么好,都随便拿吧。果然等到攻下成都,刘备也真的说话算话,结果“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