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55节作者:
罗衾不耐 彭羕恃才傲物,因言获罪,但重臣向朗却是一个老成练达之人,但也被诸葛亮拿下了。向朗早在刘表死后便投奔了刘备,资历不浅,曾任巴西太守、步兵校尉、丞相长史等要职。诸葛亮南征时,也曾留守主管后方之事。向朗不仅才干超群,为人也敦厚,因此“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深受朝野爱戴,但这也触犯了诸葛亮的忌讳。但对于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诸葛亮下令杀马谡后,马谡曾经在向朗那儿避难,结果诸葛亮以“知情不举”的罪名将向郎罢官。但马谡本是诸葛亮的亲信,他逃亡的事情也不止向朗一人知情,诸葛亮却唯独拿向朗开刀,可见用心之险恶。不过,向朗大概也将诸葛亮及其党羽早看透了,下野二十余年,也不论是非短长,“潜心典籍,孜孜不倦”,终于再也没给他们加害的机会。但向朗的功过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的,后来刘禅想起这位老臣,追论旧功,还封了侯。可见诸葛亮及其亲信对向朗的处罚,是明目张胆的排斥异己。
费诗被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的才具是不用说的,降刘后先后任督军从事、牂牁太守和前部司马等职。正是他,办过一件令诸葛亮都头疼的事情,就是说服关羽与马超等同拜将军。但他为人正直,性情耿直,言语铮铮,因此忤逆过刘备,因而“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诸葛亮本来对他也打算重用,但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诸葛亮。那是在诸葛亮南征归来的途中,遇到魏国降人李鸿,费诗等人也在场。李鸿说孟达虽然降魏,但还是非常敬重诸葛亮。诸葛亮听了,脸上非常有面子,于是欣喜地对蒋琬和费诗说:“回到成都,我给孟达去封信,叙叙旧”(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诸葛亮此时便有了策反孟达之意。费诗一听不对呀,连忙劝道:“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这番话无疑给正在兴头上的诸葛亮泼了盆凉水,诸葛亮心中大为不悦,从此费诗即被打入冷宫。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凋零了,但西蜀大将也并非死绝,魏延无疑就是响当当的第一号名将。但我们搞不清的是,这个备受刘备倚重并手握汉中的魏延,不知为什么那么听命于诸葛亮。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即提出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袭长安的正确战略,但诸葛亮不许。后来,诸葛亮一连五次北伐,魏延都处于被打压的状态。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因为魏延威名显赫,暂且留了魏延一命。但到了病死五丈原之时,诸葛亮却“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议,身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的魏延却被摒弃于外。事实上,这次会议就是谋杀魏延的密谋。魏延与杨仪矛盾极深,水火不容,诸葛亮却让杨仪主持退军,令魏延断后,这其实就是想要魏延的命。果然,论资历和能力都比杨仪强的魏延,根本不接受杨仪的命令,还扬言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于是自行其事,率领所部自顾自地抢先退兵,并烧了栈道。最终,魏延被杨仪突袭,背着“叛逆”的罪名横遭斩杀,三族夷灭。诸葛亮死了不要紧,竟然还拉着魏延陪葬。《水浒传》上宋江毒死李逵的故事难道就是从这里抄的?魏延一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宣告形成。
诸葛亮将西蜀的人才摧残殆尽,那么他都用了一些什么人呢?他最看重的是马谡。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诸葛亮平定南中即用马谡之策。但刘备早看出马谡言过其实,向诸葛亮指出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与马氏三兄弟交谊深厚,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第一次北伐时即“违众拔谡,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街亭之败,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首次北伐。
此外,诸葛亮用的都是他眼中的几个“完人”:蒋琬、费祎、姜维。蒋、费二人只有看家之能,而无创业之志,主政期间所做无非“咸承诸葛之成规”,蒋琬也承认“吾实不如前人”。而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姜维不过是一介匹夫,九伐中原,未建寸功,空耗国力,门户大开,终使蜀汉灭亡。
从建兴六年(228年)春到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在六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但都未成功,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五丈原。世所称孔明六出祁山,其实是五次攻魏,一次防御。五次北伐,一伐大败,二伐再败,三伐小胜,四伐先胜后败,五伐败多胜少。北伐是败多胜少,得不偿失。北伐拉大了魏蜀两国国力的差距。
诸葛亮喊出了还于旧都的口号,但哪次北伐都没有制定详细而明确的战略计划,先攻哪里后攻哪里,准备多少粮食,都没有成算。诸葛亮并没有取胜的决心和信心,因此一口拒绝魏延的奇兵之计。一次次北伐,不是要奏奇功,而是武装游行。所有的战役都是骚扰式的,最终也仅以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池为目标,以便在诸葛丞相的“功劳”簿上有点可记的东西。
那么,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干赔本的买卖呢?北伐,对于西蜀无疑是赔本买卖,但对于诸葛亮却大大赚了。
诸葛亮通过北伐,捞到的最大好处,就是稳固自己的权势。诸葛亮通过第一次北伐,使自己在实际上成为全国的军事统帅。此时,再也没有比北伐更大的事情了,李严名义上的军权以及在江州的种种作为立即黯然失色。诸葛亮发现,在北伐的名义下,自己能够集军权、政权、用人权和物权于一身,因此终生再也不能离开北伐了。因此,第一次北伐大败,同年诸葛亮就匆匆忙忙地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此后一次次北伐闹剧就仓促地上演了。通过北伐,诸葛亮最终降伏了李严,在第四次北伐时,终于夺下李严的兵权,不久又将李严废为庶人。
排斥异己的同时,诸葛亮还广树亲信,这也是稳固权势的最终步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罗列了一堆他所信任的贤能,是一色的荆楚人士,而且还告诫后主“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甚至还说出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话来,他的“府”竟然同宫廷平起平坐,这是一个臣子的本分吗?难道后主只有丧失一切权力才能保障北伐胜利吗?这样北伐即使胜利了,刘禅又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诸葛亮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到了北伐之上了。那么,在他的治下,蜀国百姓到底怎么样呢?益州连边远地区都得到开发,但蜀汉的经济并未上升,生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以人口为例,刘备章武元年(221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到刘禅炎兴元年(263年)灭于魏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也就是说,蜀汉四十余年的统治,人口只增加了四万人,其中还可能包括一些新征服的落后部族,这足以反映出在蜀汉统治之下,益州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
《三国志》曾引孟子话,说诸葛亮“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表面上是说诸葛亮很有本事,即使害了百姓、苦了百姓、杀了百姓,百姓都不会怨恨,但其实这也是隐晦地反映出诸葛亮的统治,确实在不断地劳民伤民。但为什么那时的老百姓对他抱有好感,后世之人也对之敬佩呢?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手腕还是相当高明的,他很会玩人。假如刘备是以诚待人的话,那么到了诸葛亮治下,则偷偷地去掉了内容,却还保留了一些形式。
诸葛亮总算死了,刘禅该如何自处呢?欲知后世,请看第四十回:归去许都。
后记:仁义也能得天下?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来的,而是依靠仁义得来的。
孔融知道他的仁义,危难时向他求救;陶谦知道他的仁义,将徐州拱手相让;曹操和袁绍知道他的仁义,待为上宾,委以重任;刘表知道他的仁义,没有不收留的理由;孙权知道他的仁义,偌大的荆州说借就借;刘璋知道他的仁义,不计血本,邀他入蜀;刺客知道他的仁义,没有下手,输诚而去;老百姓知道他的仁义,舍命相随,生死与共;将领们知道他的仁义,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历史上,守成之君,有行仁义的,但靠仁义创业的,不多,刘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仁义,不是刻意为之,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人对世的宽容和不忍。手握杀伐之权的人,如果具有一颗不忍之心,就完全可以用仁义二字来称赞他了。仁义的人,也不是不能做狠事,关键要看怎么去做,是不是尽量仁义为怀。
刘备从刘璋手里拿过西蜀,此举未必就是不仁不义,关键是看他到底怎么拿的。在取西蜀的过程中,刘备对得起仁义二字。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治乱循环,给老百姓带来的徒然是苦难。在这个前提下,有着一颗仁慈之心的刘备,在当时被老百姓视为救星,在后世则被当做仁义之君,这的确令人深思。
2008年12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