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6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改革方案错误。指导思想不对,改革方案当然就不对。其一,目标不对。当时,私有经营、商品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封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王莽想退回到奴隶制度下的国有制去,怎么可能?其二,步骤不对。没有哪个改革是一步到位的,一定是一步一步来。王莽的改革,整个就没有过渡阶段,一下子就规定,八个人、九百亩。奴婢,说不能卖,就不能卖。想一步千里,哪有不失败的?其三,推进的方法不对。推动改革,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必须想办法化解矛盾,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逼之以罚。(大家可以看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商鞅变法是怎么推进的,都相当有智慧。)而王莽呢?只知道挥着大棒蛮干。最后,依靠的力量也不对。王莽改革依靠什么人呢?一靠政府,本来改革也的确主要靠政府。但看看他政府里的高官,几乎都是贵戚豪强。二靠富商大贾,比如六筦就是依靠大商人来推行的。靠这些人来推行改革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利用政策巧取豪夺。

  最终,王莽的改革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激化了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也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加上前面所讲过的改地名、改货币这一系列引发混乱的弊政和王莽在对外政策上的胡来,不但老百姓揭竿而起了,知识分子、地方豪族等也开始起来反王莽了。最终,在以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为主力和代表的反王莽势力的进攻下,成立仅14年的新帝国土崩瓦解。

  代之而起的是刘秀建立的东汉帝国。
  东汉的崛起,史称光武中兴。我个人认为,“中兴”这个词用得名不副实。别误会,不是说兴盛得不够,而是说应该是新兴而非中兴。
  前面也说了,我不认为刘秀在历史上是个过渡人物。更进一步,我认为他的地位与开创西汉王朝的刘邦相当。他所开创的东汉帝国是应当与西汉并列的崭新帝国,而非西汉的延续。
  虽然史书记载,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但是,说句实在话,刘秀虽然是皇族,但和西汉末年的皇帝们早就是出了五服超远房亲戚(甚至都算不上亲戚了)。具体说,刘秀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汉景帝,而他的父亲仅是一个南顿令,而刘秀本人只不过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刘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员(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王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仅因为皇帝姓刘,就将东汉当作是西汉的延续,称之为“中兴”,我认为理由很不充分。

  事实上,东汉与西汉一样,是其开创者付出大量心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用血与火铸造的。
  我们将时间退回到东汉建立之前,当时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不但有赤眉、绿林、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也有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比如陇西隗嚣、琅玡张步等。王莽政权没有覆灭之时,大家都打着反莽的旗号,也算是联军。而当绿林军攻入长安城,灭掉了王莽的新政权之后,谁来统治天下则必须由战争来决定了。
  于是,绿林军中的各派系(刘秀就是其中之一)、赤眉军、王郎、铜马军、公孙述、张步、隗嚣等各军事集团展开了大混战。刘秀从公元23年10月开始到河北拓展自己个人的势力开始,到公元36年11月消灭公孙述为止,经历长达13年的战争,终于基本上统一了中国。
  东汉帝国的建立与西汉非常相似,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了旧政权之后,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最后胜利而创立了新的政权。但是,东汉又与西汉有很大的不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统治者不同。
  我们不妨在回忆一下前面讲过的开创西汉帝国的是群什么人。刘邦,亭长;樊哙,杀狗的;韩信,没落贵族,无业游民;萧何,狱吏;周勃,吹鼓手……只有张良是官宦子弟。而我们再来看看刘秀和他手下的开国功臣们是些什么人。刘秀本人,皇族大地主。说他是大地主有证据吗?有。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为养育自己的叔叔刘敞追租子,“讼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十斗为一斛)”。再看开国大臣,据汉书记载,汉明帝时被列为开国功臣的三十二人中(云台二十八将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明确记载“家富给”或“世为著姓”的四人;世代为官者,八人;自身曾为西汉或新政府官吏者十三人,宗室贵族或地方豪强二人。需要多说一句的是,这些人可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每个人往往都是一个集体的首领。他们不是自己一个人支持刘秀,而是全家、全族都支持刘秀。比如耿纯,他就是率宗室宾客两千多人一起投靠刘秀的。

  现在大家清楚了,刘秀本人是大地主,他的亲戚们当然也大多数是大地主,再加上帮他打江山的那一帮功臣中也大多是地方豪族。那么这样一个充满了大地主的政权如何统治天下呢?
  我们接着讲东汉的兴起。东汉的兴起是有内外两方面原因的,即一方面朝庭内部在权力结构和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先谈其政权内部的原因。刘秀上台以后,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行政体系。
  在整个东汉帝国的建立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当然是以军事将领为首的功臣集团,比如说云台二十八将。对于这些人,怎么办?这个局面,当年汉高祖刘邦也遇到过。他最初是封这些人为诸侯,但是这些人却一个接一个地造反,最终刘邦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将他们一一消灭。应该说,刘邦的这个办法不好。刘秀吸取了这个教训,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他怎么做的呢?四招。其一,在物质上给这些功臣丰厚的奖赏。这些功臣全都封侯,平常也经常给予赏赐,甚至进贡的贡品赶好的先赏给这些功臣,剩下的那些差一点的刘秀留下自己用。其二,在精神上给予极大的关怀,建立亲密的感情纽带。刘秀平时经常和这些功臣一起聊天、吃饭、游玩;有的功臣去世了,刘秀亲自去吊唁;甚至有的时候还和他们开开玩笑。比如有一次在宴会上,刘秀问大家说:“你们如果不跟着我起事,你们现在能混成什么样儿呢?”其中马武(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就说:“我能够当个抓贼的丨警丨察。”刘秀笑着说:“你还能当丨警丨察?能不当贼被丨警丨察抓就不错了。”可见当时君臣之间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其三,削弱了内地的兵力,不让这些功臣在京城附近握有重兵,而是让他们带兵去对外作战或驻防。没有统一天下之时,当然是对西北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统一之后,就是在北边防守匈奴。比如王霸在上谷驻守了二十多年,马成也长期在常山、中山一带驻防。其四,不让这些功臣在政府担任实职。当时功臣,除了邓禹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其他人要么就像王霸、马成这样驻守边关,要么就是处于退休状态,即使担任官职但也没什么实权。

  此外,刘秀也不忘吸取西汉灭亡的教训,对外戚势力进行了有意识的控制。但是,这种控制仅限于防止外戚结党专权,并非完全将外戚排斥出朝庭。
  在控制军功阶层和外戚势力扩张的同时,刘秀重用知识分子阶层。例如建武七年(公元31年),刘秀下诏命“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其中那些在王莽当政时期弃官隐居的那些大儒和西汉旧臣,特别受到重用。这些人本身没有军功,和皇帝也没有亲戚关系,但是他们大多是对刘氏家族忠心耿耿的人,而且一般都有一定的治国能力,对原来的法律体系和行政运作方式也比较熟悉。所以用这些人,既有利于治国还能让人放心。

  有人可能要问了,你所说的七大政治势力中的地方豪族现在是什么情况?刘秀对他们是什么态度?前面讲了,刘秀本人是大地主出身,身边的亲属也都是大地主,很多追随者都被史书记载说是“著姓”,也就是当地的豪门。可见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秀得到了背后这支强大势力在财力、人力、物力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可以这样说,刘秀的东汉帝国就是建立在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刘秀对于这支政治势力的态度是与刘邦和汉武帝等西汉皇帝截然不同的。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这支势力虽然支持刘秀建立了东汉帝国,但是对于刘秀而言,其强大的力量却依然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这就形成了一个难题:既要壮大他们使东汉帝国的阶级基础更加牢固,又要防止他们过分强大从而威胁皇权。怎么办?刘秀很天才地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让他们成为儒家知识分子。
  前面liw200说,当时士人和地方豪族可以划等号。我对此明确提出异议。后来,liw200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说“中小地主与大地主之间会有各式各样的亲属师徒同学关系。实际上已经很难把他们区分开了”。我认为的确有这种可能。但是,要指出的是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知识分子是地主(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不同之处在于我认为知识分子中中小地主占大多数,因此不能与豪族划等号),但反过来说“地主是知识分子”或者“说豪族是知识分子”就不正确了。而刘秀所希望的正是将二者等同起来,具体说是将豪族和儒家知识分子等同起来。这绝对是天才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知识分子历来都是对皇权威胁最小的集团。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想以此来巩固统治,后世作诗讥笑:“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真正会造反的哪里会是读书人?况且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其二,知识分子中的儒家更是不会造反。儒家以忠、孝、仁、义为做人的核心价值观。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忠又孝的儒家知识分子犯上都“鲜矣”,怎么可能造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