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之孝陵风雨》
第2节

作者: 湖南彭子辉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陈宁不怀好意,想扫皇帝的兴致,插一句道:“杨铁崖好色如命!”皇帝听了,却大笑起来,说道:“只要是一条好汉子,谁个不好色?你陈烙铁便不好色么?朕召杨铁崖到京,他说这一生也不曾虚度,少年读书辛苦,中年仕途不顺,晚年却名满天下,衣食无忧,便纵情诗酒声色。十年前他的老妻死后,一连娶了四个小妾,小的不过十七八九,大的不过二十四五,都是有姿色的人,他出门时,妻妾们前搀后扶,晚上有两个女人左右陪着他睡,比朕还快活。朕曾经问他长生之道,他说了两个字——”皇帝伸出两个指头,眼睛看着众人,却无一人答出来。皇帝替杨铁崖炫耀道:“好色!”说得眉飞色舞,群臣小心地陪着笑。皇帝继续说:“朕并不信他那一番胡言,好色太过则伤身,清心寡欲才是益寿延年的正道。”

  陈宁见扫不着皇帝的兴致,又引起一件事说:“杨铁崖有一事最令人憎恶。他中年时,只要筵间的歌伎舞女略有姿容,又是缠足纤小的,就要脱了她的绣鞋,将酒杯放在鞋子中,用以行酒,说是甚么鸟金莲杯,到老了还喜欢这么吃酒,却不怕脚臭。若他当年在我的治下,非打他屁股十大板子不可!”

  皇帝睃陈宁一眼,说道:“这可不是你对待当代名士的道理。名士自有名士的怪癖,不近常情,不守常理,饮酒作诗好色,方才是名士。”群臣忙点头称是。皇帝的话头又一转,说道:“可也怪了,金莲杯竟然风行元末士林,若大明朝如今还有这等恶劣风气,一定要禁绝!”
  胡惟庸应承道:“皇明开国后,金莲杯风气渐在士林断绝了。”汪广洋也说:“臣也不曾听说士林还有金莲杯一事。”皇帝说:“那便好了。”匆匆四顾一眼,说声:“起驾回宫。”
  日期:2019-05-11 22:48:34
  荐举
  新年里,丞相府比以往更加热闹。已经上任和即将上任的官吏按例都来拜谢丞相,还有想调动和升迁的官吏,也来送礼。
  这天晚上,江西参政李敏来请胡丞相去水西门醉仙楼去吃酒席。当年诚意伯刘伯温、学士宋濂、陶安、董伦、王景等人常来此处饮酒。此楼在京城颇有声名,酒饭既佳,价钱亦不菲。丞相府中宾客满座,此时已走了六七位,还有许多人未走。客人中有前御史中丞商暠和前北平参政唐俊,都是丞相的旧人,他们不久将做刑部尚书。吏部侍郎陈铭过了年将做兵部尚书。他是丞相的新知。在座的户部尚书周斌、偰斯是今年八月上任的,以前都在户部做侍郎。同座的户部郎中徐伯善、张宗、尚质、邵善等都是空印案后上任的。户部官吏被斩一空,胡惟庸举荐了他们。徐伯善原是户部员外郎,张宗是秦王府里的录事,尚质曾是户部主事,邵善是沁源知县,都是中书省举荐的人。李敏请丞相将在座的宾客都请去,借此机会相互认识。胡惟庸欣然同意。有的人见是李敏请客,本来不想去,因丞相来请,才愿意同去。于是一行十余人坐着几辆马车,来到醉仙楼。

  酒宴吃到两更方散。胡惟庸不胜酒力,李敏搀扶丞相回府。侍女调来醒酒汤,胡惟庸喝了,就在小书房里与李敏说话。李敏道:“大人,在下久在地方做官,多年不迁,如今见京城风物适宜,想做京官,还望大人提携。”胡惟庸道:“参政是从二品的官,你若在京城做一个侍郎,则是正三品,降了级哩。”李敏笑道:“不才若能做京官,便能天天向丞相讨教,宁愿降了品位。”胡惟庸笑道:“出入我胡某之门,岂有降级之理。下官有一件事,正想奏报皇上,就让你去做。你将此事写成奏章,我转给皇上。皇上若采纳奏章,我再在一旁举荐你。六部里眼下只有工部尚书空缺,如你运好,就是你做得了。”李敏叩头道:“多谢丞相。”因天晚了,胡惟庸就让李敏在府上一起商量早朝上的奏章。李敏当年下榻丞相府客房。

  早朝时,胡丞相呈上李敏的奏章,皇帝来看:“臣李敏于十二月初七日进京,惊见京城米价翔踊,百物沸腾,街市萧条。遂究其因,盖因苏、湖等府水涝,年谷不登。且官仓储积不足,致使米涨。臣以为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每遇秋成,官钱钞粜米入仓,如遇欠年,平价出粜,使米价不升,物价自平。如此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皇帝看了很惊喜,问道:“李敏现居何职?”胡惟庸道:“他如今是江南的参政,进京来中书省叙职。见京城物价大涨,就上了此表。”皇帝道:“老子久不出宫,竟不知此事。李敏奏得也及时。若不早平抑物价,京城百姓怎地过年?着户部速将京城官仓米粜出,抑平物价。”胡惟庸道:“臣遵旨。”皇帝道:“那个李敏是江西的参政,进京城来办事,竟不忘生民大计,此人做参政是小就了,我看这个李敏有些子本事,论他的才干和见识可做到按察使。——胡爱卿,哪里守令还空缺着哩?”胡惟庸道:“尚有七八处没有守令。臣以为,与其让他做守令,不如让他做京官,工部尚书薛祥如今做了北平承宣布政使,那一职正无人做,不如让李敏做了。”皇帝道:“也好也好。就令李敏做工部尚书,明年正月上任罢。”

  春雨连日,胡丞相的宅第有几处漏雨,后院排水道因多年未曾清理,积水流不出,天井里积了盈尺的水,快平台阶了。此事不知如何传到工部所辖的营缮所所丞张致中那里,他立即请了几个泥水匠带着雨具来丞相家,冒雨修瓦疏沟。张致中也披着蓑衣,在雨中为工匠们递工具。胡丞相在府中见了一会客人,特来屋檐下看他们。张致中正忙,见丞相来了,说道:“大人,屋上已经修膳完毕,水沟霎时便通。”胡惟庸道:“有劳张所丞了。”张致中道:“这是在下分内的事。”修膳完毕,张致中与匠人都脱了雨具,胡惟庸令人上茶,说了一回话,张致中让工匠先回去,工钱明日来营缮所中结算。

  胡惟庸笑问道:“老张在营缮所还好么?”致中笑道:“多承大官人看顾,还好还好。”胡惟庸道:“你有何索求,不妨直说。”张致中犹豫片时,才道:“实不相瞒,我张某虽无刘基、宋濂的才能,但见许多才能不及我的人都做了知府,心里总有些不安。”胡惟庸问道:“以公之才,做得甚官?”张致中道:“想必做得一个知府。”胡惟庸摆手道:“恕下官直言,知府管着几个县,也不是等闲就做得好的。你在工部当差多年,我举荐你先做一个知县。你是北人,宛平缺一个知县,你去那儿如何?按理说,北人当在南方为官。”张致中道:“在下的家与宛平不远,那里好。”胡惟庸道:“你若做得好宛平知县,不用我提拔你,皇上自会升你的官。四五月间,皇上要调动京官与地方官,有升有降,下官届时将你的名字递上去。”张致中大喜道:“多谢大人的提携。”

  张致中辞别后,亲军都尉府所辖的仪鸾司大使叶茂来访。胡惟庸在大厅里与客人们说声“少陪”,就请叶茂到书房来。叶茂为湖广江陵人,早在吴元年以军功任拱卫司副使,不久升为大使,为人憨直忠厚。洪武五年,皇帝觉得他读书不多,改他任仪鸾司副使,做些实务的事,到了洪武七年,又升他为大使。他在宫中浮浮沉沉,很不得意。胡惟庸每日上朝退朝时,常见他主持宫中仪仗与侍卫之事,因此相识。胡惟庸做了左丞之后,叶茂就有意投向他。去年底中书省与吏部考察京官业绩,叶茂的考绩很优异,胡惟庸向皇帝举荐他做地方守令。皇帝便令他做福建布政使。叶茂这次来访,是向胡丞相辞行的,按例送来许多珍贵礼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