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之孝陵风雨》
第16节

作者: 湖南彭子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15 15:57:39
  吴伯宗见皇帝并非真怒,又不免天真地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也觉得世事艰难么?”皇帝眉头一皱,埋怨道:“如何不是?我要用谁,不用谁,朝臣事事都有屁放,香的臭的,我都得闻。譬如我想看人放鹰,听人唱曲,也有朝臣来规劝,我不听劝,他们便写诗文隐晦地骂我荒淫。前几年,我命群臣将大小政事都先启皇太子处分,让他先熟习国政,然后报与我和中书省,群臣也有不赞同的。再说丞相这个职事,本是协理天子,却又处处不守本份,这个职事又不能空着,废了不是,留着又处处碍事,不是张三做丞相,便是李四做,总得有人做。你道是做皇帝自在,依我看还不如一个富家翁自在哩。”吴伯宗道:“陛下说得是。”心想自己是一介书生,因文章取仕才在朝廷作了官,论胆气却是谨小慎微的人,不敢与丞相抗争,却想起一个人连皇帝都不怕,何不请他来与丞相斗,因此又说:“臣一介碌碌庸才,难为陛下分忧。依臣陋见,‘快口御史’韩宜可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在朝做御史想必胜过在地方做按察司佥事,陛下何不调他回京。”

  日期:2019-05-15 15:57:50

  皇帝一直惦记着韩宜可,不承想吴伯宗也赞许他,一时又起了念头,说道:“你说了实话,你们这些进士人呵,个个都能诗擅文,做官未必都能胜任。我这几日也想起韩宜可,是要调他回京了,我也委付你一桩差事。”吴伯宗问道:“不知陛下差臣做甚么?”皇帝说:“安南国时常来使者进贡,我差你出使安南,让他们的国王见识大明朝状元郎。”吴伯宗本来见皇帝如此亲信自己,不免有些得意,听皇帝这么一说,像从春光温煦的道上忽地掉入冰窟,暗自叫苦,心想此去安南一两千里,道路艰辛,还有盗贼出没,真不知此去还能不能回来,但又不敢抗命,却只得豪壮地说:“臣……臣定不辱使命!”

  日期:2019-05-15 16:16:19
  朝议
  这日早朝时,胡惟庸最先出班,将中书省批复的政事禀报皇帝,接着是六部奏事,即将散朝时,胡惟庸再次出班,手执玉笏,跪在御座前,说道:“陛下,臣请辞左丞相之职。”不但陈宁吃惊,皇帝也怔了,问道:“胡爱卿总理中书省,政绩可观,为何要突然辞职?”
  胡惟庸道:“臣虽不才,但在朝廷所作所为,没有不可对人说的。状元吴伯宗从中都多次来书弹劾臣,因他不在京城,所奏之事多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省臣怕陛下误解臣,就暂时扣下了。后来臣得知省臣出于善意才扣留奏章,总觉得此事大为不妥。今日将吴伯宗弹劾臣的奏章全部献上,请陛下指定一人,当朝宣读,看臣有几条罪名相符。倘若是实,臣愿以人头谢天下;若不是事实,请陛下准臣辞职,还臣清白。”

  话未落音,有一人大声说道:“胡丞相光明磊落,说得好呵!今日便当圣上的面,我与你见一个分晓!”众人来看,是近日才回京做监察御史的韩宜可。皇帝道:“奏章何在?”胡惟庸从衣袖里拿出四本奏章,双手呈上,宦官胡政接了,放在御案上。皇帝翻阅前三本,说道:“朕看他几本奏章所说的事差不多,就选近日递来的一本来议罢。谁来宣读?”韩宜可道:“可请礼部尚书朱大人来读。”

  日期:2019-05-15 16:16:33
  礼部尚书朱梦炎是元朝的进士,曾做过金谿县丞。皇明开国后,皇帝听人说他有才学,为人正直,征他入京,在国子监教功臣子弟,后来做到翰林院编修,韩宜可与他有诗词酬唱。去年,他从礼部侍郎进礼部尚书。皇帝说:“朱爱卿读罢。”朱梦炎上来接了奏章,出班高声朗诵:
  臣吴伯宗上书皇帝陛下:臣性鲁愚,不谙世务,待罪阙下,然卒为有司所不容,窜居凤阳,已三载矣。然臣受圣恩赐加,深荷殊荣,谅臣报君国之心,不能期克终之想,诚何人哉?
  目今日胡惟庸独相数岁,弊政日生,实乃国家之祸。此当日诚意伯所叹,亦今日吴伯宗所恨也,因冒死进言,望陛下垂鉴。惟庸握柄台端,结党营私,任人惟亲,生杀黜陟,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先阅而后进,不利己者,隐匿不报,上欺天子,下弄群臣,朝中正直之士,多为其所逐,今日竟无人敢言者。四方躁进之徒,奔走其门,所献器玩名马,不可胜计。臣远在凤阳,音讯壅塞,亦有所闻,况京城之人乎?独恐陛下不知也。

  臣请陛下罢胡惟庸之职,去其弊政,黜其所任之人,则天下幸甚矣,百姓幸甚矣。臣不知此疏能上达天聪否,望阙哽咽,不胜驰想。
  读毕,朱梦炎退回班中。群臣面容肃静。皇帝道:“状元文词,明白如话,他所说的几桩事,是他一面之词,按胡爱卿的意思,诸位可当朝对质。”胡惟庸道:“陛下圣明,臣愿意当朝对质,凡有一事能坐实,请陛下定臣之罪。”
  日期:2019-05-15 19:06:42
  韩宜可冷笑道:“胡丞相好气度。在下就来问一问。江西参政李敏请你吃了一顿酒席,就做了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商暠和北平参政唐俊,因与你交好,就做了刑部尚书,吏部侍郎陈铭向你执弟子礼,你让他做了兵部尚书。满朝都知道郎周斌、偰斯是胡党中人,你让他们做了户部尚书和布政使。还有户部郎中徐伯善、张宗、尚质、邵善等人,不都是你所荐么?可有其事?”皇帝听了,面皮阴沉起来,他想起空印案后,户部尚书、侍郎、郎中等官吏,杀的杀,关的关,贬的贬,户部官空缺大半。这些人有的是自己所擢,有的是中书省所荐,韩宜可并不尽知。

  胡惟庸从容地说:“韩御史所言不假,这些人有的是下官所荐。李敏是元朝旧吏,极有才干,他在江西做参政,颇有政声,调他回京,百姓遮道阻拦,舍不得他走。商暠和唐俊在去年考绩中政绩不俗,那时刑部无尚书,于是举荐,皇上才下了诏命。陈铭向下官执弟子礼不知从何说起,他不过喜欢研寻经史,与下官略有同好,闲暇时常一起商讨学问。下官见他颇知历代兵制,就向圣上举荐了,圣下因此下诏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周斌、偰斯、徐伯善、张宗、尚质、邵善等人,都是久经历练,颇有吏才,户部一时缺员,就向皇上举荐贤才。下官身为丞相,不向天子举荐贤才,天下大事谁来做?倘若下官举荐了自己相识的人,便是结党营私,任人惟亲,莫非要向皇上举荐下官不知他们愚贤的人,这才是做丞相的道理么?”

  日期:2019-05-15 19:35:28

  韩宜可听胡惟庸说话无半点迟疑,心想他早有准备,双眼瞪得溜圆,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心中却大不服气,说道:“吴伯宗所说,内外诸司呈上的封事,你要先阅而后进,对己不利的隐匿不报。此事岂只是状元郎知道,满朝谁个不知,相公又有何话说?”胡惟庸道:“丞相一职所设,是为天子分理庶务,倘若天下大事都集于天子,虽有三头六臂,夜以继日,燃膏继晷,也不能尽理。内外诸司上报的奏章,通常先至中书省或察言司,下官先做区处,不是紧要的,先行批复,十分紧要的,再请示皇上。若不论紧要与否,一律呈与皇上和太子,便是丞相失职。皇上日理万机,单是每日百十本奏章便会让皇上力疲。至于隐匿不报的事,纯属误解。皇上也不曾令中书省须将一切奏章上达天听,不是紧要的事先行批复,寄发各地,是为了处理快捷。中书省自行批复的奏章,也不是下官一人所为,省中还有左、右丞,还设过参知政事,还有左、右司郎中、都事、检校等官,他们又为下官分理政务。若说有隐匿的,就是吴伯宗这四本,省臣或许因他弹劾不实,恐陛下加罪于他,朝臣曲解于我,才被压下,臣也是近日才知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