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真相——隐埋在『水浒传』中的几条暗线》
第11节

作者: 方律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本州自有个两院节级,唤做戴宗,会使神行法,一日能行八百里路程,只来早便差此人径往京师,只消旬日,可以往回。”
  将这样两段话结合到一起,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一、根据“日期将近”,推断戴宗离开的日期肯定在六月十五之前;
  二、根据“只消旬日,可以往回”,证明如果有“神行术”的存在,那么只需要十天就可以从东京回到江州,差不多也就是五天左右可以抵达东京;
  三、一般情况下,送贺礼总是希望在生日到达之前交给对方,那么考虑到六月十五和五天路程这两个因素,戴宗出发的日子应该早于六月初十。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那么他也是在六月十四开始出发的。
  好了,在对出发日期作出了初步结论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戴宗会在什么时候回到江州。关于这一点,书中原文写道“且说戴宗扣着日期,回到江州,当厅下了回书。蔡九知府见了戴宗如期回来,好生欢喜”。
  其中既然写明了“如期”,说明戴宗是准时回来的。那么如果根据此前蔡九针对“神行术”的介绍,戴宗应该在出发十天后就回到了江州。正常情况下,这一天应该早于六月二十。即使在六月十四出发,那么回到江州应该也在六月二十四附近。或者我们在极端假设基础上再假设一种更极端的情况,将“只消旬日,可以往回”中的“旬日”理解为“十几天”,那么在往返需要十九天、六月十四出发的情况下,此时也不过是七月初四左右。

  由此可见,如果蔡九此前对于戴宗的“神行术”符合事实,那么后者应该在六月二十左右回到江州,最晚不超过七月上旬。可问题是,这与《水浒传》接下来的描述出现了明显矛盾。
  根据原文内容,在戴宗将假书信交给蔡九之后,“过得一二日”,黄文炳登门拜访蔡九,识破了书信中的破绽,于是蔡九派人去找戴宗;后面又提到,戴宗一回到江州就去看宋江,“次日”,在喝酒过程中听到了蔡九的召唤,结果就被识破下狱。由此证明,戴宗被捕发生在他回到江州的第二天,最晚不超过第三天。再然后,蔡九又在逮捕戴宗的“次日”下令要求将宋江和戴宗处决,那么请问,宣判这天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之前的推断,正常情况下,戴宗回到江州应该是六月二十左右,再又过了两到三天之后,日期应该是六月二十二、二十三左右;而在六月十四出发的极端情况下,那么日期也应该是六月二十六、二十七左右;假如在“旬日”被理解为十九天的超极端情况下,那么日期也不过是七月初六、初七左右。
  但是,接下来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当蔡九要求在宣判第二天就实施处决时,他听到的回答是:“明日是个国家忌日,后日又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皆不可行刑。”看到了吗?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说明,宣判这天其实是七月十三,跟之前推断的任何一个日期都有巨大差距。
  对于这个问题,唯一的解释,就是戴宗根本没有“神行术”,蔡九只不过出于炫耀的目的,在黄文炳面前提到了这一点,可实际上他心里也清楚戴宗的实际行走能力。所以当戴宗以正常人的速度回到江州时,他仍然给与了奖励而不是追究没有在“旬日”实现往返的责任。
  建立在这一前提下,我们不妨重新来看一下戴宗的出发时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他回到江州的时间是在七月十一左右,那么假如蔡九要求贺礼在六月十五之前送到,也就是说,戴宗跑完单程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个月,考虑到往返因素,他差不多要在五月十五左右离开江州。当然,由于戴宗实际上没有往返于江州与东京之间,在路上似乎不必耗费那么多时间,但根据“且说戴宗扣着日期”,可见他还是故意在从梁山回江州的路上拖延时间,按照往返东京的时间回到江州。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戴宗离开和回来的时间,那么再来看看吴用他们出发的时间。由于戴宗在离开不久之后就来到了梁山,而吴用在召集两个造假专家的过程中耗费了几天时间,并且在送走戴宗之后立即号称自己犯下了低级错误,那么即使按照最宽裕的算法,梁山大队人马也可以在五月底、六月初就出发,而行刑日是在七月十八左右。也就是说,就算吴用在路上一再拖延时间,但梁山人马毕竟有长达一个半月的行进时间,所以最后还是“及时”赶到救出了宋江。

  随着宋江的得救,梁山的斗争形势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十一
  在拯救宋江的过程中,出力的其实并不只是梁山上的那批好汉,关键时刻李俊、穆弘等一批刚刚被宋江召入帐下的好汉也纷纷赶到,并且顺势上梁山。之前曾经提过,宋江当初之所以不愿意随同清风山诸好汉上山,主要是顾虑晁盖等人利用人数和主场优势在梁山制造一场大火并。如今随着李俊等人的加入,可以说宋系人马至少在头领人数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此时此刻,宋江也就可以毫无顾虑地上梁山。

  而且在上梁山之前,他还专门安排了一场针对黄文炳的小规模战斗,一方面,这是为了除掉蔡京集团的一个信息战高手,另一方面,宋江此举也有借机确立领导权的意味。毕竟在此之前,他在江州被捕的情况多少有些损害威信,所以此时需要一场小规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
  而在宋江上山之后,接连发生了三件非常微妙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梁山上的座次安排。原文记载如下:
  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众人齐道:“哥哥言之极当。”左边一带,是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矮虎、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郑天寿、陶宗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梁山上的头领们虽然也有排列顺序,却没有这样一种“中、左、右”的排列模式,而是采取了二十几名头领依次排列的顺序。那么为什么随着宋江的上山,为什么突然会分成了三批座位呢?
  原因很简单,根据最新的形势,如果仅以头领的人数而论,那么宋系人马已经在梁山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在开会讨论时进行全体委员表决的话,那么肯定是宋系人马获胜。可以说在全体委员会的制度背景下,宋江几乎已经成为了执政党领袖。
  那么为了遏制宋系人马在数量上的优势,晁盖集团专门搞出了一个常委会制度,在中间安排了四把交椅给决策层,从而确保晁盖、吴用、公孙胜在常委会中可以对宋江保持人数上3比1的优势,使得最高决策权仍然被掌握在晁盖集团的手中。
  对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宋江自然不会感到满意。不过在初来乍到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公开反对常委会制度。所以他接下来的提议多少有些赌气成分,要求梁山泊原先的头领坐在左边,后到的坐在右边。如果从对称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是非常荒谬的,造成了左边与右边的人数比为9比27,显得十分悬殊。其实完全可以有一种更为合理的排法,就是将那些从清风山上梁山的头领也安排在左边,闹江州前后上梁山的头领坐在右边。这样的话,左右人数比将正好是18比18,既形成对称效果,同时也能体现出按照时间顺序的要求。

  可宋江偏偏不采取这种安排,而是宁可出现9比27的局面,其目的在于证明自己这一派人马在委员会席位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威慑效果。当然,坐在右边的也未必一定是宋系人马,毕竟其中还有一个卧底,另外,戴宗虽然此前遭到了晁盖集团的出卖,但其立场是否动摇还很难被确定,但整体而言,宋系人马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一种两派势力分别在常委会和全体委员会占据优势的格局,会在梁山上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形成的矛盾,成为接下来贯穿很多剧情的关键线索。
  第二件微妙的事情,就是宋江为什么会在没有任何人保护的情况下返回宋家村呢?他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接父亲上山那么简单吗?
  二十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