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氐在关中、关西是很有根基的,当年的李特家族,只是巴氐的一部分,李氏建国西蜀后,剩余的巴氐趁天下大乱,也纷纷自立山头。刘曜杀的这个徐库彭酋长,在巴氐人中威望甚高,他一死,巴氐尽反。关中各族因屠各部战败,本已重新归顺了刘曜,忽见巴氐又反,于是这些少数民族又闹将开来,羌、氐、羯族共三十多万人,共推巴氐贵族句渠知为王,大掠关中,长安城门不敢开。
刘曜入关后横征暴敛,对黎民一味以武力镇压,不知体恤,弄得后院频频火起。他脾气又坏,嗜杀成性,手下人人自危,投敌者比比皆是,不会管理导致内外部环境一片混乱,离败亡已经不远。
各族又反,怎么办呢?
刘曜手下光禄大夫游子远出了个主意,他说凡是造反者,你越是出兵剿他,他越是来劲,越是团结,你不发兵,反而给他家人一些抚恤,不加治罪,反者自然就没了反意,叛乱也就平息了。
刘曜手下还是有能人的。
游子远这个主意一经使用,果然有效,各族投降者十余万,匈奴军兵不血刃,进军安定,与未降的巴氐叛者大战数场,皆胜,巴氐各部终于再次屈服,其他各族又望风而降。
反复折腾。
公元320年底,刘曜在西边忙得脚打后脑勺,祖逖在南边也郁闷得不行。
不是说祖逖搞得很有声有色,且要伐河北么?
没错,但就在我们交待刘曜这头的时候,祖逖那头出问题了。
问题来自内部,一个叫戴若思的人,奉东晋皇帝之命,顶着大都督的头衔,来到河南,取代了祖逖的领导地位。
两赵争雄(7)
戴若思,名字很女性化,实际上,若思是他的字,他的名叫戴渊。
他的祖父叫戴烈,三国时的吴人,官拜左将军,父亲戴昌,官拜会稽太守。戴渊年轻时和祖逖一样,是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甚至以做强盗为乐,还专抢有名的人,没名气的他兴趣不大,陆逊的孙子陆机就曾被他抢过。
既然为高干子弟,总有出头的一天,抢过东西算什么,就是杀人越货,王法也管不着。三十岁那年,戴渊举孝廉,入洛阳为官,先从赵王司马伦,又从东海王司马越,最后回到吴地,从了琅琊王司马睿。
司马睿登基,拜戴渊为大都督,令他去河南接收祖逖的地盘。
他干吗让戴渊去接收祖逖的地盘呢?
因为他对祖逖不放心。
他为何对祖逖不放心呢?
因为他对一切统领重兵的大将,都不放心。
本来,他刚放祖逖去河南时,还是放心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指望祖逖会成功。就那千把人,没有铠甲,没有马,要是死光了,祖逖也就回来了,没事,等吧。但眼看着祖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事情进展得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他便不放心了,担心祖逖反了,领兵打回来,那年月称王称霸的太多,毕竟人心隔肚皮。但不放心归不放心,他却一直没叫祖逖回来,一来祖逖毕竟没反,且将石勒打得很解气;二来多占些地盘总是好的。
可一个人的出现让司马睿先生彻底失去了对领兵大将的信任,那个人叫王敦。
王敦的本家哥哥,就是被土墙压死的那位大忽悠王衍。
为什么王敦一出现,司马睿就失去了对祖逖这类大将的信任呢?
司马睿能建立东晋政权,与一个大家族的帮助分不开,那就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原先最有名的,就是王衍,王衍死后,最有能量的,就是王导,而王敦,就是王导的堂兄。
王导是王衍的族弟,青少年时期,他与司马睿是铁哥们。八王之乱后,中原板荡,怀帝、愍帝皆为匈奴所俘,情况万分危急,司马睿提出要在远离战乱的江南另立王朝,王导同意。
司马睿干吗要征得王导的同意?
因为江南的士族不听话。
江南士族本为三国时吴国大族,晋灭吴后,对南方士族多有歧视,南方士族自然记恨,因此当西晋快灭亡时,南方士族的心态是幸灾乐祸,在他们看来,除非火烧眉毛(比如石勒南下那次),否则司马氏死活,他们才懒得管咧。在这种环境下,司马睿想建立东晋是不可能的。
那怎样才能让南方的士族听话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北方士族联合起来压制南方士族。洛阳失守,衣冠南渡,跑去南方的北方士族精英可不少,祖逖不就是其中一个么?要是能把他们集中起来,共同建立东晋政权,那么南方士族即便武力反对,凭北方士族带到南方的资源,也不难平灭那群南蛮子,所以,团结北方士族是当务之急。
北方士族都听谁的话?
自然是琅琊王氏。所以司马睿要建立东晋,首先要询问王导的意见。
王导和司马睿,铁哥们,危急关头,自然两肋插刀。他凭一张老脸,四处鼓捣,终于将北方士族全部说动,答应与之一同扶保司马睿登基,南方士族虽然不服气,却不敢造次。王导从北方士族中抽取大量青壮年,组成江南军队的核心骨干,又打北方难民里征收无数壮丁组成军队,构建了东晋统治的支柱,随后以军队为后盾,连拉带劝的逼南方士族也支持司马氏立国,最后终于全部搞定,东晋诞生。
由于王导能力太强,因此当时的民谣都说这东晋的天下,是司马家的,也是王家的,所谓“王马共天下”,就这么来的。
那么王导如此大功,当然要赏,不但赏他,连他的族人都要赏遍,于是,王导的堂兄王敦,也被封为军咨祭酒,扬州刺史,江州刺史,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长官,开府仪同三司,汉安侯,同时他还有个显赫身份——驸马爷。他老婆,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
话说六州军事长官大印在身,谁能不心动?何况还顶着个“王马共天下”的帽子?时间一久,王敦也就不太平了,他蠢蠢欲动,想当皇帝。
司马睿并不傻,他当然看得出来,所以他找了几个人来商议,其中就包括那个戴渊。
商议的结果是,必须在要冲处放置大量军队,以牵制王敦,而王敦的军队,大部分在长江中上游,因此河南就成了牵制王敦的后方威慑所在地,这样一来,祖逖的人马一定要由自己人统帅方可,那么,戴渊去吧。
戴渊虽然是司马睿的嫡系,但到底不是个奸佞小人,他就问,说祖逖在河南的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要收复河北了,此时去接受他的军队,不是太可惜了么?
司马睿说并不可惜,因为我根本不希望祖逖能收复中原!
所有人都错愕了。
司马睿说我们司马氏在江南之所以能站住脚,是因为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力量达到了均衡,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南北士族会陷入残杀,我司马氏的天下就彻底完了,而祖逖北伐,刚好会打破这种均衡。诸位请想,只要北方被收复一部分,南方士族还会同意北方士族继续留在南方么?而北方士族在南方这么久了,已经有了自己的产业,一旦有朝一日回北方去,他会放弃南方的产业么?届时南北士族不打起来才怪!可我又怎么能判断,祖逖一定能收复长安、洛阳呢?假设用兵失利,而那时南北方士族又水火不容,我司马氏当如何是好?更何况,眼下王敦都要反了,莫非祖逖就反不得?
众人这才明白司马睿的用心,频频点头。
戴渊到了河南,拿出手谕,接受了祖逖的军队,而后向南密切注意王敦的动向,再也不思北进。
壮志未酬的祖逖,怒火攻心,气病了。
英雄迟暮,当有异象,当时有几个术士,据说是看到了流星,预兆国失大将,祖逖听说后,长叹说,那就是我了!可惜我刚要平河北,天却要杀我,大晋朝不受保佑啊!
公元321年9月,祖逖忧愤而亡,时年五十六岁。
祖逖死后,司马睿舒了口气,戴渊也舒了口气,大家都认为,北伐已成泡影,可以安心利用祖逖留下的军队,去对付王敦了,没了祖逖这个天天要北伐的人捣乱,所有长江以北的军队便都会投入到对付王敦的行列中,那么王敦焉有机会南下?
但是,很快的,东晋君臣收到了消息,王敦已做好了南下的一切准备,只待发兵!
有没有搞错?他难道不怕留在河南的原祖逖大军在他背后发起攻击?
王敦确实不怕,他之所以迟迟不敢起兵,只因为怕一个人——祖逖,如今斯人已去,他真的没什么顾虑了。
感到奇怪么?有时候,越是喜欢算计的人,反倒是越不懂行情的人,比如那个司马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