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记得您刚开始讲到陆小凤先询问了金九龄关于绣花大盗的信息,比如有什么特征,武功如何等等。这我认为可以归结于市场调研。所以,洞见需求需要做市场调研。”后排的陆成伟站起来补充道。
“说的对!”郑江平很满意地对陆成伟点了点头,道:“洞见需求,要做市场调研,这几乎是营销界的一个铁律。无论是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还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叶茂中在他的《营销的16个关键词》一书中‘洞见’的章节里,都在强调要有市场调研。其中的内容我们一会再讲。虽然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企业执行的时候,市场调研这个环节往往比较苍白。要么委托第三方调研,要么就是内部讨论拍脑门。当然,这也跟调研这件事情繁琐且结果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有关。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调研无用,从营销逻辑上讲,这个结论是不科学的。还有人要说吗?”郑江平有意无意地看向段飞燕。
段飞燕很惊讶郑江平看自己的眼神中带着些许期盼,虽然不知道为何,但她在心中斟酌后还是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从您后来讲到陆小凤破案的四个理由来分析,有三个体会。一是洞见不能放松细节上的信息,因为很可能我们可以从细节中发现新需求;二是洞见的需求毕竟是人(消费者)的需求,那就需要加入对人性的了解,这就像陆小凤发现孟伟不关心金九龄中毒,这是违背下属要巴结上司的人性的;三是要有合理的推理。因为我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或调研结果,并非都指向明确的需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做出合理的推理,总结出其中最真实最有市场潜力的需求。”
郑江平虽然面部表情没有太多变化,但其实心中对段飞燕的总结满意极了。嘴角忍不住裂开,微笑道:“段飞燕说的非常好!当然,我们所有人都总结的很好。一会我们讲《营销管理》和《营销的16个关键词》其中的内容时,大家就会发现其实你们所总结的内容,就是这两位大咖所讲的。所谓真理的发现,不过如此。至于段飞燕讲到的第三点,洞见需要合理的推理,老师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大数据。在新加坡2014年提出的‘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中,有这么一句话,‘将收集到的各种感应数据反映到公共交通、能源供应、医疗保健等系统中,根据所获数据预测公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政府可以根据大数据预测公民的需求,那么同理,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预测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来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人脑的合理推理了,只靠大数据我们就可以预测需求呢?答案,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一句话,大数据可以预测潜在的需求,但人脑的推理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说完了自己的长篇大论,郑江平很是志得意满,继续道:“陆小凤智擒绣花大盗的故事我们已经总结完了,洞见方面的体会大家说的也已经很完整。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科特勒和叶茂中是如何说‘洞见’的。”
日期:2019-08-07 00:22:11
第四回 需求如水心似镜,晋之初闻慧商院。
03 需求与洞见
(续5)
郑江平抿了口水,说道:“我们先看看科特勒《营销管理》的第二篇是如何讲‘获取营销洞见’的,同时也给你们示范如何学习《营销管理》这样的理论书籍。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两个词——逻辑和规律。一定要不断的去思考和理解作者的逻辑和其中的规律,这样你们才会很容易记住内容。坦白的讲,《营销管理》虽然作为营销界圣经般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本营销入门书籍。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一本真正意义上营销入门书籍。但既然要学营销,《营销管理》这本书是一定绕不过去的。对于你们现阶段而言,我建议先抛弃书中高阶的专业术语。根据老师我的实践经验,《营销管理》中的很多工具或术语在企业实际经营中都很少运用到。当然,不是说它不科学,而是因为它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就会更偏向学术研究,比如为了理论上的完整,会在书中充斥各种分类。”
郑江平的这段话,秦晋之听着宛如天籁之音,他在翻看《营销管理》时感到头大就是因为其中的专业术语何其多也,把自己搞的云里雾里。现在好了,只找逻辑和规律,轻松上阵!
“关于第二篇‘获取营销洞见’,科特勒的逻辑其实只有一点,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并从中预测需求。你们看,还没有我们自己通过陆小凤破案所得到‘洞见’的体会多。”郑江平满脸春风地说道。
“《营销管理》的第四章‘实施营销调研’的内容我就不讲了。虽然科特勒先生非常重视营销调研,单独拿出一章来讲,但内容太系统繁杂,大家以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自己去体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友情提醒,企业需要营销调研,但企业更需要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调研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科特勒的书里,而是在企业老板们的心里。”
“在第三章‘信息收集与需求预测’中,将所要搜集的信息或数据,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营销信息系统,当然这个名称无可厚非。接着便是说明其构成和来源。这就是理论书籍通常的逻辑——设定一个牛逼的专业术语,剖析它的构成和来源,如果有的话,还要加上它的分类或者意义等等。我将此称为‘逻辑上的完整’。但有些内容其实对实际的运用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要知道有印象就好,不要形成记忆上的负担。对于营销信息系统,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有三个来源——内部报告、营销情报和营销调研。如果你看过书里的内容,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营销信息无处不在,线上也好线下也罢,处处有信息,处处要留心。”
知道这个就结束了?这书学的也太粗糙了吧!众人面面相觑都有点懵圈。仿佛是看出了大家的心思,郑江平接着补充道:“当然,我刚才的结论是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上来说的。书里还是有一些内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比如分析宏观环境,这个更难。因为行业不同,宏观环境的侧重点就不同。而且大多数企业对待宏观环境,往往是‘只缘生在此山中’,习惯了现在的宏观环境,也就很难做到时不时的将宏观环境拉出来扒拉扒拉、分析分析。不过,宏观环境对每一个企业都是公平的,关键就看哪个企业能真的认真研究宏观环境,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宏观环境的内容很多,我挑几个个人认为的重点,你们可以记下来。趋势、年龄结构、消费者心理、收入分配、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当然,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行业需要不同对待。”
“总之,对于营销信息系统,考验的不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而是考验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决心。对于书里有实践价值的内容,我们要做有心人。至于第三章所讲的‘需求的预测’,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如何预测出市场未来的需求,而只是在讲如何测量需求的规模。这个内容并不是各位现在需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直接pass掉。与此类似的还有第四章提到的‘营销生产率的测量’,大家自己看书做个了解就好,在此不再赘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