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
第8节作者:
金满楼 有人说,肃顺等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大的退让,原因是他们认为两宫太后身处后宫,旁无依恃,不可能真的和他们争权,这才会以进为退,作此缓兵之计。但是,肃顺等人太大意了,他们的这个让步终将让他们尝到苦果。这两位年轻的小寡妇,特别是慈禧,那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事实很简单,钮钴禄氏与慈禧两个人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是小皇帝的母后,代表着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从历史上来看,除了那些掌握了实际军权的权臣可以无视皇权、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外,其他人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挑战皇权,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说到底,肃顺等人终究是臣子,和皇太后对着干,他们还没那么大的胆。
这一次斗争很关键,钮钴禄氏和慈禧先发制人,虽然不能说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她们至少就此站稳了脚根,具备了与八大臣斗争的合法地位与权力资本。但是,慈禧还不满意,因为热河是肃顺等人的天下,还无法预料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危急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小叔子恭亲王奕訢!
10、小叔子出马,关键时刻还靠自家人
恭亲王奕訢本来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奕訢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立储密旨,亲笔写下了两份朱谕:皇四子奕詝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书写两份建储密谕,这在清朝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许,道光帝想给奕訢一点补偿吧?
奕詝十岁的时候,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詝交由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詝和奕訢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还算不错,在上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习武。奕詝当上皇帝后,对奕訢母子也算可以,静皇贵妃封为康慈皇太妃,奕訢封为恭亲王,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訢只有21岁。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訢自然力图尽忠报答,但这时出了个意外。当时的康慈皇太妃,也就是奕訢的生母,不慎说漏了嘴,导致咸丰迁怒并冷落奕訢,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野史里说,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因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的时候,正好太妃睡得迷迷糊糊,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訢,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刚说完,皇太妃发现身边不是奕訢而是咸丰,尴尬至极,于是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开始有了疙瘩,对奕訢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訢从母亲宫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来看望的咸丰,咸丰就问情况怎样,奕訢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訢一时心急,以为皇兄同意了,当时他急着要让母亲在活着的时候获得皇太后的封号,于是就急急忙忙的赶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奕訢的自作主张让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丰对奕訢的这次越权行为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中更是十二分的不快。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一周,咸丰就找奕訢算总账了,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訢赶出军机处,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而在责罚奕訢办理丧仪不周的同时,咸丰却把康慈皇太后的丧仪规格大为降低,狠狠出了口心中的恶气。自此,咸丰和奕訢的兄弟亲密关系宣告结束,就连咸丰死在热河行宫的时候,留下的遗诏也把奕訢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
咸丰病逝的各种消息传到北京后,奕訢既伤心,又郁闷,另外还夹带着莫名的委屈和一股无名火起。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他既对咸丰命八大臣辅政的遗诏表示十二分的怀疑,又对自己的地位安排感到愤愤不平,他认为这不是咸丰的本意而是八大臣利用热河的变乱有意篡改了咸丰的遗诏。
八大臣在处理咸丰丧仪上的问题,更是证明了奕訢的猜疑。就在咸丰帝崩逝的当天,八大臣起草谕旨,成立了大行皇帝的“治丧委员会”,其中包括了“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肃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及侍郎杜翰”。
“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不是权力分配表,其成员也只是按照与咸丰的亲疏关系及朝中地位而定。名单倒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问题是,八大臣在谕旨中仅命陈孚恩自北京火速赶往热河,而恭亲王奕訢却被命留在北京办事,无须前往热河。这一扬一抑,亲疏立见,八大臣的用意,奕訢岂能不知?
此时的奕訢,回想近年来的种种不公,不免也对兄长咸丰颇为怨愤。奕訢心想,在皇兄北走热河后,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并费尽心机将洋人弄走后,多次奏请皇兄回銮而不准,请求赴热河探视疾病又不允;现在好,咸丰这一撒手,八大臣辅政也没有自己的份,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难道自己的亲弟弟还不如远支宗亲载垣、肃顺等人可信吗?难道穆荫、匡源等外姓人还比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吗?
想到这里,奕訢的一腔无名怒火顿时烧向了肃顺等人:正是这些弄权的小人有意在皇兄面前中伤毁谤,这才会使得自己被日益疏远;而这些人为了把持朝政,还故意多次阻挠咸丰回銮北京;现在皇兄病死,这些人竟然不准自己前去奔丧哭奠,真是家奴翻天,岂有此理!
奕訢一跺脚,不行,我一定要亲往热河讨个公道,弄个明白!
恰在这时,慈禧的密使也到了,皇嫂指示小叔子立刻前往热河,化解危局。奕訢得此信息后,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这自家人的江山,岂能让外人染指?
随后,奕訢立刻上奏行在,坚决要求赴热河奔丧。肃顺等人虽然对奕訢防范得紧,但咸丰毕竟是人家的亲哥哥,这胞弟来热河奔丧哭奠,这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是肃顺等人非要蛮横拒绝,弄不好还让世人怀疑八大臣是有意排挤宗亲、把持朝政,反落下自己的不是。
肃顺等人转念一想,也行,反正现在大局已定,热河是我们的天下,就算奕訢不怀好意,他单刀赴会、赤手空拳的,还能搅出多大的风浪来!
七月二十六日,恭亲王奕訢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行程,一路上他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在经过四天的跋涉后,终于在八月初一的清晨抵达热河行宫。奕訢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咸丰的“二七”殷奠礼,行宫内香烟袅袅,哀乐齐鸣,此情此境,奕訢岂能不感伤于怀!他带着满身的尘土,半是劳累、半是伤心的扑倒咸丰的梓宫灵柩之前,伏地大哭,声彻殿陛。
说真的,从咸丰崩逝后,还没有谁像奕訢这样悲痛过,即使是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也没有这样伤心过。奕訢的痛哭哀号,让在场的人都眼圈一红,被感动得陪同流泪。
奕訢的痛哭,情感复杂,可谓半是伤心半委屈。伤心的是,自己虽然和兄长有过芥蒂嫌隙,但毕竟是一起长大的手足,谁料到去年一别,便已成永生?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当上皇上,何曾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阴阳,兄弟间的这点龃龉疙瘩又算得了什么呢?
奕訢的伤心大哭,也有一半是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虽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涂,竟然会将大权交给远支宗亲和异姓外人,而反对自己的亲兄弟大加猜疑呢?何况,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来自己也不是没有机会,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经认命,何以还是不加信任呢?何况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如今洋兵已退,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将自己排斥在权力之外呢?
想到这里,奕訢是越哭越伤心,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窝囊、太委屈、太郁闷了,本来是出于礼仪性的一哭,变成了发自肺腑、痛彻心扉的嚎啕大哭。
奕訢的这一哭,可谓是感天动地,不仅那些大臣们觉得奕訢是真的和咸丰皇帝手足情深,就连八大臣都认为要是真不让奕訢前来拜奠的话,那可就成了千古遗恨了。不过,既然奕訢这次是真的来奔丧哭奠而不是闹事,那他们也就放心了。
下一节《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明日更新罢。
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奕訢的一场嚎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但奕訢知道,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一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的卑逊。肃顺等人看奕訢一副老实人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訢有些轻蔑,警惕性也有所放松。
奕訢哭奠的消息很快传到内宫,两宫太后得知小叔子奕訢已经赶到热河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特别是慈禧,当她听说奕訢已到后,心中谋划了很久的计划也开始逐渐清晰,并打算联合奕訢之力开展实施了。
从血缘上来说,奕訢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两宫太后是奕訢的皇嫂,其间虽有君臣之别、尊卑之分,但奕訢和肃顺那些远支亲王或异姓大臣相比,终究要多一份血缘亲情,好歹算是一家人。中国的古话说得好,“血浓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家人手中,总比掌握在外人手中强吧?就这点而言,慈安和慈禧两个女人就没有丈夫咸丰想得那么多、那么远了---事实上,谁对谁错一时还不好定论呢。
再者,对于小叔子奕訢的能力,慈禧是了解而信任。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下天津后,时为懿贵妃的慈禧便在咸丰与众妃相对而泣的时候推荐奕訢,说他向来明白事理,行为决断,足见慈禧对奕訢的办事能力是充分信任的,在她的眼中,奕訢绝非是一般的庸碌无为之辈。
按照慈禧的计划,两宫太后随即要求召见奕訢。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的话,后妃是不能随便召见王公亲贵,除非是在皇太后、皇帝万圣节(生日)或者是新年之时,诸王公方可带着自己的福晋入宫面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