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
第21节作者:
金满楼 据说,有一太监曾经看见同治与王庆祺很亲密的坐在一起,很专注在看一本小册子。太监假装给两人倒茶,偷偷的看了一眼,发现居然是本《秘戏图》,是当时丰润县所卖的黄色画册精装版。这两人躲在一起,看得是津津有味,居然没发现太监在旁边经过。另外,还有人见同治和王庆祺两人躺在床上一起说话,有如当年汉哀帝和董贤的故事,说不定有同性恋之嫌疑。而且,在同治死的当天,慈禧便下谕将王庆祺革职,永不叙用,这更是让人觉得同治和王庆祺似乎是有一腿。
同治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从清宫档案中的记载来看,应该是死于天花。当时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李德立、庄守和的给同治治病的脉案及其服药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当时症状和服药情况都显示是天花。至于同治为什么会在后期突然恶化,这可能是因为皮肤感染炎症导致,并最终引发全身衰竭而死亡。另外,从当时同治的师傅翁同龢所记录的日记来看(他当时负有监督御医并查看脉案与处方之责),他的记载是和宫中的记载是相符的。而且,梅毒的发病潜伏周期很长,如果真是全身溃烂而死的话,至少也要五年以上,而同治当时尚未满20岁,这显然不太可能。
不管怎么说,同治这个天性顽劣的皇帝终于走了,他甚至没有来得及过他的二十岁生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晚,紫禁城里一片哀声,太监们迅速卸下火红的宫灯,王公大臣们摘下鲜亮的帽缨,宫中很快便被白色所笼罩。
年轻的时候丧夫,中年的时候丧子,慈禧的确是个命苦的女人。慈禧只有一个子女,那就是同治,可如今,在她刚刚过完四十大寿后,同治死了,这种切肤之痛是难以言表的。
应该说,同治的死比当年咸丰的死对慈禧的打击更大,因为那时政变成功后,慈禧好歹还有同治可以倚靠,将来还有点盼头;可如今同治年纪轻轻、不到20岁就死了,自此“境遇大变,希望皆绝”,对随后的政局将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换句话说,慈禧之前勤勉为政是要给亲生儿子打好江山的基础,那之后呢?这份责任心肯定要大打折扣了。
同治的早夭,或许是慈禧做梦也不会想到的。身为母亲,她曾对儿子寄予无限的厚望,但最终却落得如此结果。随着同治匆匆的离开这个世界,慈禧悲痛的泪水中,又有几分酸楚,几许无奈,又有谁人知?
27、皇位继承成了大难题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皇帝死了,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情。很快,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便摆在面前,同治死前虽然已经19岁了,但他仍旧无子无女,这就导致了一个难题---谁来继承同治的皇位?
据野史《十叶野闻》里说,同治临死前单独召入了军机大臣李鸿藻,要对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作出安排。李鸿藻到后,见当时皇后也在床边伺候,她见李鸿藻进来,便想起身回避。同治说:“不必回避,师傅乃是先帝老臣,你是门生媳妇,我正好有重要的话要说,你不能走开。”
李鸿藻正要给同治叩拜请安,同治说:“师傅快起,现在不是讲礼节的时候。”随后,他拉着李鸿藻的手说:“师傅,朕怕是不行了!”李鸿藻听后,忍不住失声痛哭,皇后也跟着大哭。
同治擦了擦泪,又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说着,他扭头对皇后说:“朕要是死了,必定要立嗣子。你中意何人,现在赶紧说罢。”皇后哽咽着说:“我实在不愿居太后之虚名,拥立一小皇帝,这样恐怕只会影响江山社稷。”同治说:“既然你有此意,那我就放心了。”
随后同治便与李鸿藻口授遗诏,打算让贝勒载澍来入承大统,李鸿藻在御榻之侧就地记录。诏书写好后,同治又看了一遍,对李鸿藻说:“甚为妥善,师傅先去休息,明日或许还可一见。”
李鸿藻出宫后,两腿打颤,仓皇去见慈禧太后,把遗诏交给她。慈禧太后看后,怒不可遏,立刻把同治的遗诏撕个粉碎,一把丢在地上,并喝令李鸿藻赶紧滚出去。当夜,慈禧太后便去见同治,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是说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同治当晚便驾崩了。
当然,这只是野史说说而已,同治传位给载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贝勒载澍原本是康熙五世孙奕瞻之子,后来过继咸丰的九弟孚郡王奕譓为嗣子,从辈分上来说,同治和载澍是同辈人,而且年龄相仿;更何况,载澍从血缘上来说已经差得比较远了。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就在同治死的当天晚上,慈禧和慈安太后便在养心殿西暖阁召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亲王,还有贝勒、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二十多人,会议的主题毋庸多言,自然是确定皇帝继承人的问题。
对于刚刚丧子的慈禧来说,这个会议虽说悲痛却有不乏冷静。既然同治驾崩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她现在要做的也能是尽快确定皇位大统的问题。对于传统的专制社会而言,此事不决,势必天下不安甚至天下大乱!
但在前任皇帝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变得极为棘手。当时第一个要考虑的必须是名分问题,如果名分不对,这名不正言不顺,势必引发极大的混乱。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参加了或者没参加这个会议的满族亲贵,其实大家都是想同一个问题:谁才能够名正言顺的继承同治的帝位呢?
按正常的话,前任皇帝没有子嗣,那就应该为他立嗣,这样帝位就可以继续传下去,世系就不会乱。同治当时是“载”子辈,他的下一辈是“溥”字辈,按理就应该从“溥”字辈里挑一个来做他的嗣子,继承他的皇位。
但大家把“溥”字辈的人顺了一遍后,却又觉得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因为当时“溥”字辈的人只有两人:溥伦和溥侃。溥伦和溥侃都是道光长子奕纬的孙子,当时溥伦十七岁,年龄偏大;而溥侃只有八个月,年龄又偏小。当然,这还不是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血缘上。由于溥伦和溥侃的父亲,贝勒载治是由旁支过继而来的养子而不是奕纬的亲生儿子,因此在从血缘上不应算是近支宗室。
正因为如此,当有人提出由溥伦承继帝位的时候,很快遭到奕訢、奕劻等人的反对,而慈禧也不同意。除了血缘之外,慈禧反对的另一个原因是溥伦年纪太大,如果他承继地位的话,慈禧就变成了太皇太后,无法垂帘听政了。
事实上,慈禧太后早有人选,她也早已料定各王公大臣说不出所以然来,于是便斩钉截铁的说:“溥字辈既无可立,就不要勉强了。我看,醇亲王奕譞的长子今年四岁了,又是至亲,我看立他比较合适。”
醇亲王奕譞陡然听到这话,大惊失声,当场倒地晕绝(也不知道是真晕还是假晕)。对于慈禧的这个决定,参加会议的人也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恭亲王奕訢见七奕譞晕倒,便命太监将他扶出。在当事人奕譞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缺席后,其他人也不好反对,结果奕譞的长子载湉(即后来的光绪)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做了皇上。
回头想想,慈禧的这个决定可谓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慈禧之所以要立奕譞的长子载湉,除了避免自己变成太皇太后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载湉的母亲乃是慈禧的亲妹妹,以这种双重的血缘关系可借以服众,而且也便于自己从中操纵小皇帝。
但是,载湉和同治是一个辈分的人,从名分上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对此,慈禧早有考虑,那就载湉以咸丰嗣子(变成了同治的弟弟)的名义继承大统,等到他以后生了儿子之后,儿子作为同治的嗣子传位。通过这个复杂的安排,慈禧便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把持皇权。
奕譞的昏厥并没有影响慈禧下一步的计划。就在当晚,在慈禧的命令,宫中派出一队人马,抬着八抬大轿前往醇王府接人。据记载,当天晚上“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夜间极冷”。就这样,当时还不满四岁的载湉尚在睡梦之中,便被糊里糊涂的接到了皇宫之中。载湉醒来后,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当时的反应是大哭大闹,因为这里不是他所熟悉的家---醇王府,而且,他身边也都是一些陌生人,父母、保姆、玩伴,一个个都不见了。随后,他将迎来一个新的“母亲”,那就是慈禧太后(其实慈禧应该是载湉的伯母和姨妈)。
传位既定,年号也随后拟好,是谓“光绪”,从第二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光绪”的含义是“缵道光之绪”,也就是说,载湉是继承道光传下来的皇位。至此,慈禧和慈安太后也就开始了她们的第二次垂帘听政。这一次,慈禧再没有第一次的慌乱了,对于朝政她已经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载湉被立为皇帝后,另一个人的命运就十分悲惨了,那就是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按常理,慈禧太后应该为同治立嗣,但慈禧将载湉作为咸丰的嗣子继承皇位的,皇太后是慈禧而不是阿鲁特氏。换句话说,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她在同治死后没有顺理成章的变成皇太后,而载湉今后长大后又要有新的皇后,那她被夹在中间又算什么呢?既然她在宫中没有任何名分,那她也唯有一死了。
慈禧一向不喜欢阿鲁特氏,同治死后更是对她恨之入骨。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也十分清楚自己女儿在宫中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上奏慈禧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慈禧见折后冷冷的说:“既然皇后如此悲痛,既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据说阿鲁特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写了一纸条向父亲求助,崇绮接到后忍痛批了一个“死”字作为答复。阿鲁特氏接到答复后万念俱灰,便在同治死后的第二年吞金自杀,此时离同治的驾崩尚不到百日。受此影响,崇绮也被闲置了近二十年,这是后话。
28、御史尸谏,挑战太后的绝对权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