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子和官家小姐真的就没有门第之见吗?你以为看小说啊》
第46节

作者: 问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于是,江海宁满含深情地讲起了她曲折的家族史和令她难忘的童年生活经历。
  江海宁的老家是苏南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老革命军人,解放后,被安置在县城公丨安丨部门工作。父亲江奉国姊妹五个,两个叔叔,两个姑姑,父亲排行老大。
  几年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父亲江奉国去了浙江的海宁,二叔和小姑支农去了鲁省的德城地区延城县。******期间,因为生活困难,爷爷与三叔和大姑回了老家。

  父亲江奉国在海宁插队期间,认识了来自胶州的王素云。不久,下乡青年返城,江奉国应征入伍,复员后,被安排到了省城公丨安丨局。期间与王素云结婚,一年后生下儿子江大林。后来,江奉国调至皖省。这时,女儿江海宁出生了。 后几年,江奉国和王素云又辗转于闵浙粤几省。
  眼见工作频频调动,为使幼小的女儿免受颠簸之苦,江奉国和王素云便把年龄尚小的女儿江海宁送回了了爷爷奶奶身边。这时,江海宁的二叔、小姑分别在鲁省德城地区的延城县安家落户,二叔安排在县武装部,小姑在郊区的启华乡乡政府部门工作。
  刚刚五岁的江海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了一起,平日里有三叔和四姑的照顾,日子还算过得去。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江海宁五岁就上了村里的育红班,放学后与小伙伴们到田里挖猪草,放牛羊。星期天和三叔一家人划着小舢板,渡江去卖瓜菜。小小年纪的她从小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深深理解了农村人们生活的不易。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江奉国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调至鲁省德城延城县启华乡担任派出所所长,此后一干就是四年。

  见工作安定下来,江奉国与妻子王素云商量着,让女儿江海宁转学到延城来。另外,两位老人岁数大了,也打算把二老接来延城住,颐养天年。然而两位老人故土难离,说现在还能自食其力,愿意在老家再呆上几年。于是,江海宁与朝夕相处的爷爷奶奶依依惜别,来到了父母身边。
  江海宁神色凝重地简要地讲完了她们家的家族史,眼圈微微地发红。
  “唉!”江海宁叹了一口气。“农村生活真得很苦,但它却让我自小就产生了朴素的人文观念和乡村情怀,我应该感谢我童年的生活经历,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许正扬静静地听着江海宁的讲述,他终于明白了江海宁不同于其他城市人的原因。江海宁具有城市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同时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

  听江海宁说他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出身,许正扬不由得想起了老姨夫李训山。
  “江海宁,我老姨夫和你父亲一样,也是复原转业军人呢!”
  “哦,是吗?听你好像提起过,你老姨夫是咱们延城县农机公司的书记,是不是叫李训山啊?”江海宁依稀记得父亲说起过农机公司李训山的名字。
  “是的。听老姨夫说,他当兵的时候是北疆的边防航空兵。转业后被安排到县农机公司担任了书记。像你父亲和我老姨夫这些老革命军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了,但他们又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啊!”
  军人这个光荣的字眼,在许正扬的心目中永远是伟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是啊!做为一名军人,我父亲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在危急时刻,他总是舍小家,顾大家,冲在最前头。”
  为许正扬的一席话所引起,江海宁又谈起了父亲江奉国。
  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江海宁自老家苏南转学至延城县启华乡政府小学。
  那恰恰是一个盛夏的下午,刚刚还是酷热难耐、炽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陡降倾盆大雨。

  时任启华乡派出所所长的江奉国和女儿江海宁冒雨从火车站赶回家,望着妻子王素云做的满桌香喷喷的饭菜,江奉国还没吃上几口,乡政府办公室值班人员打来电话,说城南的伊莲河河水暴涨,已经超过了警戒水位,河堤时刻有决口的危险!
  江奉国二话没说,穿上雨衣冲出门去,顷刻消失在瓢泼大雨中。年仅九岁的江海宁被这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惊地大哭。母亲王素云搂着年幼的女儿,望着窗外倾盆的雨幕,揪紧了心,牵挂着丈夫的安危。
  就在江奉国带着几名派出所民警踏上河堤最为低矮的田家庄段的时候,凶猛的河水已经把堤坝冲开一个三米多宽的口子,河水如猛兽般咆哮着冲向下方的道路、田地和村庄。决口处已经站满了大约一百多口子人,熙熙攘攘地,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
  “附近有防洪石没有?有防洪沙袋没有?”江奉国问决口处的人们。
  “没有用啊,水流太急了,全扔进去了,一眨眼全被冲走了,不管事儿啊!”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李树魁急咧咧地回答。

  江奉国站在大堤上,一把夺过派出所副所长王启立手中的高倍聚光灯,扫射着大堤下。透过昏暗的雨帘,他看到不远处有一排房子,和旁边的一大片麦秸堆。
  “是不是那里有一个养鸡场啊?是不是有运送活鸡的铁笼子?”江奉国好像记得有一次来过此地,这地方有个规模不小的养鸡场,马上有了主意。
  “江所长,堤下确实有个养鸡场。”李树魁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
  “王启立,你领着三十个人去养鸡场那里,跟人家说一声,借用一下铁笼子和麦秸梗,立刻把铁笼子抬到大堤上来。赵伟权,你带三十个人拿着咱们带来的一百多条编织袋,往里边装麦秸梗,将口扎紧,然后背到大堤上来,装进铁笼子里。其他人抓紧两端拴在拖拉机上的绳子,跟我下水!”
  说完,江奉国顺着两端紧固在决口处两边的拖拉机上的绳子,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洪流中。

  王启立和赵伟权立马带着人走了,剩下的人一见江奉国跳入了水中,也跟着并排着站在水流中。几十个人用血肉之躯,阻挡着如野马般的河水。
  两边的河堤不断地在崩塌。当一百多个装满麦秸梗的编织袋装满二十多个铁笼子的时候,三米多的口子已经扩展成了五米。后续赶来抗洪的人们也在不停地往大堤上运送防洪沙袋。
  “大伙儿往前站一站,李树魁,王启立,你们把铁笼子涌进决口里,然后往上面扔沙袋!”江奉国大喊着。
  铁笼子和沙袋在激流中矗立了一会儿,随即塌了下去。
  “不行太轻了,压不住啊!”李树魁冲着水中被冲地摇摇晃晃的江奉国喊道。
  “堤上的拖拉机是谁的?”江奉国冲着四周的人们喊着。
  “我们田家庄的,我是田家庄的村支书邱志军!”江奉国身旁的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喊道。

  “大伙都上岸,邱书记,你让会开车的把拖拉机冲进决口,一辆挡在铁笼子后面,一辆压在铁笼子上面!抓紧!”
  五分钟之后,决口里的人们全部撤离,两名小伙子开足马力,在决口处飞身下车,拖拉机冲向决口处,一辆挡在铁笼子后面,一辆压在铁笼子上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