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
第40节作者:
金满楼 在执政的最开始,慈禧可能只是想给儿子同治看好江山,届时将权力移交给长大的皇帝,自己则可以安然退养---这从她每次撤帘归政前总是热心于修建园林工程可以看出---这种心态,历史学家唐德刚称之为“姨太太”心理。由此也可以看出,慈禧并没有做大事的抱负,她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将来的小皇帝作一过渡---晚清之所以不能和日本明治维新或者德皇、沙皇等相比,原因还在于慈禧这种“女人当政”的心态---她不是皇帝,也没有进取心,最多只能守成。
但很不幸的是,慈禧太后手里的两个小皇帝都不合格。同治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因此慈禧太后在同治年间的执政态度明显积极,她尽心尽责的想给儿子开创一个好的局面,但是同治这孩子一点都不争气,他天生不爱读书而喜好玩乐,到了十六七岁本应该亲政的年纪了还“读折不成句”;等到十八岁的同治好不容易亲政了,可惜又命浅福薄,一年多点就得天花死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丧子之余,慈禧太后可谓是万念俱灰。这种心态是中国人都可以体会得到。慈禧太后之前打拼了十几年,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给儿子留个好江山?但这一切,随着同治的死亡而烟消云散。正如当时人说的,有同治在,慈禧太后还有点想头;同治不在了,如今连想头都没有了。
慈禧曾说,我几次垂帘,不知内情的人,有的认为是我贪图权势,实际情况是形势迫使我不得不这样做。这话虽说是慈禧的自我辩解,但也有几分道理。同治死后,皇帝继承人便成了大问题,最终慈禧选中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做皇帝。从名分上来说,这个安排在当时是不合适的,但却又没有更好的安排。由此,慈禧也只能二度垂帘,再次培养一个小皇帝。但是,慈禧这次垂帘的责任心与同治时期可就差之甚远了---光绪毕竟不是亲生骨肉。由此,慈禧太后也由一个积极的执政者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王朝看护者,在这种心态下,同治年间的朝气和生机也明显日渐枯萎,日益走向保守和颓唐。
等到第二个小皇帝长到十八岁亲政,慈禧也由首次垂帘的那个二十七岁少丨妇丨变成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太婆了,但这次的皇帝也不是合格人选。光绪虽然从小好学,但性格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也是因为他从小远离自己的亲生父母、长于深宫之中所造成的。在慈禧太后的威势之下,光绪从小就严重缺乏自信而在成年后又离奇的发展出超常的逆反心理,而这一切在慈禧太后的眼中又是一种极不成熟的表现,由此也导致了她对光绪的不信任。
甲午年的战争对光绪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为他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积极主战,但战争的结果却是清军惨败,小皇帝饱受屈辱,由此也演变成戊戌变法的强大动力。对于随后的变法,历史的真相和通常的记叙大不相同的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去刻意的反对,而是给予默认与支持,毕竟光绪已经亲政,而且变法对清王朝有利,她也不好干涉太多。
可惜的是,光绪的急躁心理又遇上几个行为乖张、不知深浅的变法派,领头的康有为毫无手腕又为人骄傲自大,几乎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呆子。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变法的诏令虽然如雪片般的发下,但因为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是一纸空文。皇帝没得经验,变法派更是一群书生,在他们的胡闹下,最后弄得朝政都无法正常运行,那些被革斥的官员跑到慈禧那里去哭诉,慈禧也不免动了怒气了,将四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收回以稳定朝政。眼看情况不妙,这些变法书生们在接到光绪的衣带诏后,居然想出了一个“围园”之谋,这下慈禧太后就要大发雌威了---这种谋逆的行为不仅危及到慈禧的生命安全,而且危及到整个清廷的生存,正如慈禧斥骂光绪:“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尚有汝乎?”
戊戌六君子被杀了,光绪也被软禁了,慈禧太后再次出来听政---这一次帘也不用垂了,反正都七老八十了,让大臣们看见也无所谓,只可怜光绪坐在旁边如同泥塑木雕,非经慈禧太后示意,往往是不发一言。
作为清王朝的难言之隐,那就是光绪的身体存在着严重缺陷---他生不出儿子。咸丰死的时候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同治死的时候一个儿子都没有,如今光绪结婚十几年都没有一子一女,看来生育能力的确是有问题。天亡大清,这也是历史的定数,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在已经成年的情况下都没有子嗣,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宫荒”---宫中几十年没有小孩的哭声,这对慈禧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噩梦。
眼看光绪的确是生不出儿子,慈禧太后也只能另想办法,早做打算,不然到时又立个小皇帝,届时连垂帘听政的人都没有。于是,慈禧选了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来当大阿哥,这下可就惹下了天大的麻烦,最终引发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等人也被迫逃到了西安,一时间几乎是“国将不国”,若不是慈禧太后这几十年的威信还在,大清朝早就东南互保、西北独立了。
庚子西狩的惨痛经历,也让慈禧太后彻底认识到她当政几十年的巨大失败。难能可贵的是,此时垂垂老矣的慈禧太后却突然下定决心要搞新政,终于让这个濒临死亡的王朝重新焕发了生机。清末新政决不是当年的戊戌变法可以比拟,各项措施行之有效,废科举、练新军、改官制、颁新法,等等,成绩卓然,有目共睹,远较康有为那些毛毛糙糙的变法派来得稳健可行。更令人吃惊的是,慈禧太后顺应民情,在1905年后甚至还搞起了立宪,这在中国的上千年的专制历史上绝对是石破天惊,令人难以想象。如果要说宪政的话,真正的源头却是在慈禧这里。在慈禧太后执政的最后七八年中,中国才开始真正向现代社会转型。
可惜的是,岁月从不为人而停留,正当清末立宪正在按部就班的推行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却一前一后的离开人世,留下一个三岁的小皇帝和木讷寡言的摄政王载沣来主持局面---这又是一个不合适但无可奈何的安排,在皇权专制社会里,名分大过天。二十来岁的载沣当然不能和慈禧太后几十年的威信相比,哗啦啦不到三年,大清王朝便轰然倒塌---反正慈禧太后是看不到了。
“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执政中,慈禧太后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这是她个人的成功;但是,慈禧太后毕竟是个女人,她以女人的方式统治了这个古老帝国,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慈禧近半个世纪的当政既是名分所定、顺其自然,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灾难。总体而言,慈禧太后失败了,她没有把中国带入近代化的门槛,这是她的个人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莫大遗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