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说认为:“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转,山防水去,风水里面水占一半。因此,凡入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水是龙的血脉,两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流来的水要屈曲绕抱,流动的水要盘桓,汇聚的水要澄清。。用风水的观点选择城址,以得水为上,故北京万水朝宗,南京长江环绕。三吴甲下而有太湖,东鲁大海外抱,楚有江汉夹会、洞庭融注,江西有鄱阳湖,浙江的绍、宁、台、嘉、湖、福建的福州、兴化(今莆田)、泉州、漳州,广东的广州、惠州、潮州、南海等处,都是因得水而人才济济。
所谓得水,也有好几种情况:
1、城镇民宅位于两条江河相汇处。如扬州、悟州、成都、武汉、重庆、桂林等,这是风水师最欣赏的地址。
2、城镇民宅位于河的一岸或两岸。如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长沙、西安、太原、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兰州等。还有的城镇位于河曲中,如阆中、柳州、道且、壶关等。
3城镇民宅位于海滨,可辟为海港。如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市)、大连、青岛、连云港、秦皇岛等。
4、注重水质。风水师在选址时,往往要亲自尝水。假如某地的水色碧、味甘、气香,那么这个地方主上贵, 也就是最好的地点。假如某地水的颜色是白色,水味清,水温暖,那么这个地方主中贵。假如某地水的颜色很淡,水味辛辣,气味很浓烈,那么这个地方主下贵。假如某地水味酸涩,发馊,那么这个地方是劣地(《博山篇》)。五百多年前,北京的闹城王府井,最初因凿出一口甘水井而得名,可谓显例。
上述四项选地原则,都是古代地理学的具体内容。不论是两河相汇还是河流的一岸或两岸,都是为了利用河流发展交通运输,或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天然障碍,或是农业上灌溉方便。海港城市是海上交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镇设置当然不全是风水师选择的,而是当地经济、政治、军事、交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可否认,确有一些城镇是风水师或统治阶级经过选择而兴建的。特别历代的都城,更是人们有意选择的结果。这样就使中国古都充满了礼仪规范和宗教意识,使城市平面的布局庄严、匀称而明朗。都城位置选定,宫阙配置,交通干线、中轴线确立,城市形状、轮廓、城门的规划,都是风水思想支配之下完成。从长安、洛阳到北京等,一代代古都都成为一代代历史的卓越纪念物,象征一代又一代伟大文明的顶峰。
(二)城市位置的选择
城市选址的基本法则,总体上说也是以气为主。观察测量四方之山川水势,看其能否聚气。如能聚气,且气韵畅达,则为吉地,否则为凶地。由于城市是比较集中的社会场所,它的较特别的要求往往与“量”有关,也就是说“环境容量”要大。即所谓“气”要大,“龙”要旺,“脉”要远,“穴”要阔。这些都是与城市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城市的内部空间主阳,阳与天相关,故城市内部的中轴线要求与天体星辰相一致,多指现北极星座。内部道路格局也要符合阴阳理论,多为奇隅交错。城市的中心即“正穴”,一般都要建在高的地势上,这样方吉,否则主凶。通常一城之穴都是衙门的所在地。
文峰塔又称文昌塔,一般建于城市的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和东北角四个方位。
文武庙、文昌阁的建筑,一般都尊从文东武西的格局,因而文阁、奎星楼也都应在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四个方位建。
中国东南地区的风水理论还多忌讳东北鬼门的煞气,故东北方向的城墙多整齐、完整,以抵挡此煞气。福州市的城墙即如此修建。也有摹拟鲤鱼的形状来建城的,其日的是想求得文风昌盛。福建汀州的泉州就有鲤城之名。
(三)城市的住宅布局
城市住宅的布局一般以道路的邻里关系为主。城市街道可比作“水”,可依照街道的走向和特点来选择自己的住宅,其方法亦如观水之法。对于自己住宅周围的住宅和街道,又可比之以“龙”、“穴”、“砂”、“水”等关系,一条街为一条水,一层墙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为明堂,对面屋宇即是案山。
城市住宅选址和建筑的基本原则是: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地气顺下,高处来而低处去,宜避低而就高,天气从空缺处入而从障处回,乘入以由回。这样方吉。
(四)苏州城风水
伍子胥主持阖城(今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合、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将城墙四周,每边各开二门。四面八方都照顾到很符合交通原则。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入阊风以通天上。吴欲并越,在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方位蛇上,所以将东南门命名为蛇门。吴的主位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西南因名盘门。北面的“齐”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将闾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吴国在伍子胥的谋划之下,终于灭越、破楚、平齐而称霸海内。这却违背了中国古代选址布局追求的目标协调与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力图达到和谐共处,互补与助的关系,而选用“斗争”的手段压夺邻邦,最终四面受敌而国亡。但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咸阳城风水
秦都咸阳城的规划设计体现宇宙象征主义思想,天子居位的地方以星象为依托。《三辅黄图》说,秦始皇筑咸阳城,北面依山修宫殿,四面有门,仿效天上的紫微宫,象征银河边上的鹊桥。这种象地法天的思想意景,是风水学说的内容之一。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咸阳形势很好,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控制关中平原的枢纽。渭水与黄河相连,水上交通方便。关中平原是农业基地,粮食给养充足。天道循环,渭水在平原上摆,致使咸阳城受水的侵蚀。两千多年中,谓河逐渐北移约4公里,把秦咸阳城南部约4公里宽的城区冲掉了。
(六)长安城风水
汉都长安城,娄敬劝汉高祖刘邦都关中,刘邦举棋不定。不少山东籍的大臣力劝刘邦迁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关,西有淆山。背河,向伊洛,地形上险要易守。娄敬对此予以反驳,说洛阳固然有这些优点,但面积太小,不过数百里,一旦四面受敌,非用武功之地。而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这真是千里金城。,天府之国。他还比喻说,像两上人打架,要想取胜,。必须掐住咽喉。从后背打他,今陛下入关而都,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控制了后方。听了娄敬的宽大番话,刘邦才下决心定都关中。
从地理角度看,汉长安城位于龙首山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势较低洼,水含盐分高,咸卤。从军事看,也不利。所以到隋文帝时,去旧图新,决定迁都至龙首山南麓,兴建大兴城。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他利用龙首山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条九二置宫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二条九三立百司,为中央各部门办公的地方。九五这一条虽然比九三低,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贵,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盖庙宇,修玄都观、兴善寺等,让神仙菩萨去住。这种设计,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宫室、百官衙署都居据高地,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从安全上说是可靠了,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干燥,不易生病。可见宇文恺深通风水的道理。
隋代的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城,没有大的改动。它北临渭水,东有灞河,南对终南山。唐高宗李治患风痹症,讨厌太极宫潮湿,于是龙朔三年(663年)搬到更高的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的最高处,每到天晴时,南望长安城,下视终南山如指掌。从理理条件上看,比汉代长安城优越多了,形成了八水绕长安之势。
(七)南京城风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